吳 萍
(江蘇省興化市垛田街道文化站,江蘇 興化 225754)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也在不斷的進步。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振興鄉村”的重要講話后,我國就將“農村振興”作為一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發展戰略。進行農村振興,不僅需要注重外在的推動因素,還要把握農村發展的趨勢,更加要注重當地地鄉土人才的培養和運用,為農村振興提供發展的動力。
鄉土人才就是當地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的人才的俗稱。他們一般都是當地農村的“小能手”或“專家”。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太高的學歷,沒有太過于廣泛的朋友圈或人脈,但是他們有著實打實的能力,是當地的能工巧匠。現在鄉土人才已經成為農村振興的主力軍,是帶領農村群眾致富的“領頭羊”,也正是他們使得農村充滿了“工匠精神”,到處都洋溢著發展的活力,鄉土人才也成為了農村振興的關鍵力量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全國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建湖縣的養殖龍蝦能手唐福泉,唐福泉只是建湖縣一個小鄉村的村民,但是他對土地的熟悉卻讓土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福泉說“一畝田養十只鴨,每只才賣20元,這樣的利潤完全沒有養殖小龍蝦多”,由此唐福泉根據當地的實踐情況采取了“水稻+小龍蝦”的種養結合方式,一畝地的利潤也從原來的幾百元變成了如今的五千元左右。現在,唐福泉已經帶動了全村進行“水稻+小龍蝦”的種養結合方式,規模已經高達上千畝地。
對現在的農村而言,鄉土人才就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促成農村轉化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全國各個地方都將當地的“鄉土人才”視為當地的“金種子”,希望能夠盤活當地的鄉土人才,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促進鄉土人才對農村振興所起到的內在發展動力。為此,各個地方都應該突破傳統,打破條條框框,不以“學歷、職稱和身份”等論人才,更應該俯下身去,以能力和品德為支撐尋找新時代的鄉土人才。樹立“有能力就是人才”的觀念,準確開發當地的鄉土人才資源。
例如,江蘇省這方面的表現十分突出,近幾年來,江蘇省先后編制了關于全省民間技能人才目錄,并相應提出了技能人才的等級評定體制,還在各個地區進行技能人才尖子選拔。還提出了要在“十三五末”選拔發掘出固定數額的鄉土人才尖子。四川省青川縣也提出了“1+n”的助力模式,舉辦選拔“雙創之星”并開發培育了三千人左右的鄉土人才團隊。山東省也進一步深化了“識、育、助”的三步策略,首先要“慧眼識英雄”,不管學歷和職稱,深入了解鄉土人才的基礎和背景,開發鄉土人才;其次要對鄉土人才進行一系列的支持和培育,開展多樣性的活動促進鄉土人才的發展激情;最后對鄉土人才的創業或其他方面的發展進行政策的支持或經濟上的補貼的幫扶作用等。
鄉土人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對于當地的環境和發展境況十分熟悉,也十分了解當地的發展趨勢。鄉土人才對于當地農村的振興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現在鄉土人才的狀況與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并不相配。鄉土人才方面還存在著許多方面的缺陷,一是現在大多數地區的鄉土人才并未被發掘,鄉土人才的工作環境惡劣,收入水平較低。二是鄉土人才學歷普遍不高,對于現代科技發展了解較少,受傳統的觀念影響較深,創新意識低,所生產出的產品附加值低,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低,導致利潤少,鄉土人才不愿意進行生產。三是對于鄉土人才的培養和支持政策較少,對于引領農村振興的鄉土人才的技術方面提供不到位。對于此,無論是當地的政府還是農村都應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在技術和政策方面,當地的政府要大力支持,提供先進的機器和相應的促進或補貼政策。在鄉土人才的培養方面,政府要不定期的對于鄉土人才群體進行科學文化方面的培訓,提高鄉土人才制作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也要制定明確且嚴格的培養體制和等級評定程序。在創作動力的方面,當地應該建立健全完整的鼓勵機制和相關的獎勵措施,激發鄉土人才的創作激情。例如:江蘇省揚州市應寶縣自2014年起就開始建立了對于鄉土人才進行選拔體制,“名師工作室”對于鄉土人才進行培養以及對于鄉土人才后續的技術方面的支持的制度,打造了一條集選拔,培養以及技術政策支持三位一體的完整的鄉土人才培養鏈條,在其他省市也有不同的相關鄉土人才的政策支持。
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目標更加需要由當地的鄉土人才來為農村注入新的動力,轉化新的發展方式,引領著全村的群眾一起創作一同致富,從根源上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當地的政府同時也要注重對于開發鄉土人才資源的相關選拔,培養和支持政策,盤活當地的鄉土人才資源,讓鄉土人才成為農村振興的關鍵力量。用好鄉土人才,推動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