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銘 周詩逸 程冠華
(廣東工業大學 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我國國土面積廣袤,不同區域的各項客觀因素造就了我國風格各異的民俗藝術,例如廣西壯族的民歌、東興石雕等,四川的川劇、變臉等,安徽的黃梅戲等,湖南的侗族大歌、湘繡等,這些都是體現每個區域獨特文化傳承的民俗藝術。從民俗藝術的廣泛傳播性和文化性,我們可以看出民俗藝術對于藝術教育來說有著其獨特的教育價值,無論是對學生的藝術深造還是對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來說,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提高作用。
民俗藝術的具體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對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歸屬感和認同感方面有著積極影響。民俗文化是廣大的勞動人員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備審美觀和價值觀,將其融入到教育當中,可以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2)對于學生的審美觀和藝術內涵有著積極作用。民俗文化通常是一個區域地方文明發展的結果,其中包含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意愿,讓學生在學習民俗文化的同時來感受蘊含在民俗文化當中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提升學生欣賞美的層次和藝術素養。
(3)依賴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性創造思維。民俗文化具備很強的藝術風格,學生在具體的接觸和學習民俗文化后,可以不斷的發現和挖掘其結構身處的精華,同時再結合現代的審美風格和個人審美,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藝術開放性思維。
通過學校教育這一手段,我們可以更好的將民俗藝術創傳承和發展,學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職能和獨特的資源優勢,為其構建一個完整的保護渠道,擴大民俗藝術的傳播和宣傳。為傳承民俗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根據21世紀的審美需要,集合民俗藝術的特點,創造出即符合社會審美需要,同時具備民俗藝術特點的作品。
學校需要本地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民俗藝術資源的開發,有針對性的設計藝術課程:
(1)構建完整的民俗藝術課程體系,使其不斷的多元化,以開放性的思維將將優秀的地方民俗藝術納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當中,充分挖掘其藝術內涵,拓展課程,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2)建立民俗藝術資源數據庫,促進民俗藝術的信息化。在21世紀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我們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使得地方民俗藝術具備信息化的特點,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出獨具特色的優秀的民俗藝術,建立完備的資源數據庫,使得其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同時還應當建立相關的網絡平臺,拓寬其宣傳的渠道,拓展學習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俗藝術,而不僅僅將受教育主體局限在學生身上。
(3)創建以地方民俗藝術為基礎的教育實踐基地。有條件的藝術院校和各大高校應當建立相關的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去實際接觸當地的民俗藝術。讓教育得到有效的實踐支持,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對于民俗藝術的理解。
(4)加強民俗藝術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想更好的實現民俗藝術資源的教育價值,除了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外,還需要教師了解和熱愛民俗意識,進而從實際出發有計劃的將民俗藝術滲透到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去,這樣才能保證教育價值的更好實現,將地方民俗所具備的藝術內涵更好的傳到給學生,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傳承、保護和發展地方民俗藝術。
(5)學校要不定期的邀請一些專家級和民間藝術者來進行民俗藝術的講解和表現,一方面邀請這方面的專家,來闡述和講解民俗藝術的內涵和發展歷程,可以讓學生更為深刻的了解民俗藝術,另一方面要求這方面的傳承者和藝術家來學校開展表演活動可以讓學生加強民俗藝術和實踐的融合,深入了解藝術形式和培養傳承的責任。
民俗藝術,是我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創造、享用并在社會中流行的文化事象,是我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民俗生活的優秀表現面,開展地方民俗藝術資源的教育價值研究,對于民俗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