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麗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閘北中心學校,安徽 亳州 233658)
藝術的范疇包括完善一個人的音樂能力與水平。讓學生領略到了真正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理性和感性中平衡發展。另外音樂具有意向的模糊性的特點,可以促進審美能力與想象力的發展,對中小學生未來的生活與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音樂對學生情感具有影響以產生審美效果,進一步而言,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傾聽與對音樂創作的了解與認識,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深深感受到音樂中的美與表達的情感,音樂具有陶冶情操與提升內涵的作用;其二,音樂作為人類共同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音樂教育學生可以提高對世間萬物的認識,不斷培養與發展審美能力,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1.加強審美感知能力。音樂作為一門豐富多彩的藝術,是對情感與精神的表達與闡釋,音樂教育是一個對美進行感知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感情被帶入到音樂中,可在思想上產生相同的想法。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中應帶領同學參加音樂實踐活動,并鼓勵同學們對音樂進行感知。由此以來,可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才可以進一步提高審美感知能力,甚至可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為了加強中小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各個中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全面了解音樂教材中的內容,其次,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選取教學內容。不同的音樂風格會對學生能夠產生不同的影響,具有節奏與旋律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感受到音樂的美感;節奏較慢或塑造人物形象的音樂易使學生產生共鳴。為了使音樂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音樂教師應積極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師可采取音樂與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音樂是較抽象的,然而音樂活動往往可以呈現出一個較為具體化的形式,便于學生的感知,活動有助于學生感知能力的發展,以實現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
2.提高審美表現能力。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給廣大的中小學生接觸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平臺,學生可以對自我的情感進行充分表達。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改善,學校越來越重視開展音樂課程,同時,注重音樂課程的質量與效果。音樂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包括情感表達與語言表達,促進學生自信心的發展。
為了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給學生提供利用音樂表達自己想法以及情感的機會。另外,教師要有開導與指引的意識,打開、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其表現能力。對于學生的自我情感與想法,教師應持尊重的態度,并給予相應的鼓勵,一旦出現不正確或不恰當地想法與表達,教師應避免指責,應及時的糾正,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審美表現能力。通過音樂課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強自信心,而且可以也是對審美表現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唱歌、樂器演奏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的方式來深入的了解音樂。學生積極而主動的參與有助于審美表現能力的提高。
3.培養審美鑒賞能力。音樂是一種較為抽象而特殊的藝術。其抽象性表現為,它不同于美術,沒有具體的形象與圖形,需要學生通過傾聽與體會,這就提高了學生對音樂認識與理解的難度;其特殊性表現為,在情感方面具有深刻性與細膩性,音樂的創作過程是復雜的,包括曲調、韻味以及詞意等多方面進行鑒賞,以實現真正領會與欣賞音樂為目的,進而可以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就目前現實情況而言,各類音樂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教師應選好教學材料,避免選取質量較差的音樂作品,同時,指導學生欣賞高質量的音樂作品,提高學生對音樂內涵與情感的整體分辨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優秀的作品,從各方面對音樂進行認識與了解,使學生在歌詞、節奏、旋律、力度上產生美的享受;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這對分辨美與丑、是與非、善與惡的價值觀形成具有影響作用。
總而言之,審美能力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滲透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應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