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110)
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平臺利用人與人直接交流的方式,將信息提供端和接收端緊密接合,并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激發新的信息生成和傳播,是對傳統文獻流通的有力補充,逐步成為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要延伸。各地圖書館公益講座逐漸形成品牌,積累了一定的美譽度和讀者忠誠度,也形成了大量值得借鑒效仿的個案經驗。新的理論視角將講座工作的功能定位從職業教育導向公共交流平臺,也成為思考講座工作新思路的理論契機。
2005年4月,首屆全國圖書館講座工作研討會和全國公共圖書館講座工作會相繼召開。兩次會議后,公共圖書館逐漸意識到,公益講座能延伸圖書館服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習型社會構建,如果能充分發揮其職能,將成為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核心一環。在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推動下,多家圖書館結合自身特點,開始舉辦各類主題講座,并逐漸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像國家圖書館的“文津講壇”、浙江省圖書的“文瀾講壇”、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中山講堂”、廣州圖書館的“羊城學堂”、佛山市圖書館的“南風講堂”等,都受到市民歡迎,成為城市文化構建中一張獨特的名片。
另外,不少圖書館都會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共同打造公益講座,如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市法官協會、上海市律師協會聯手打造“市民與法”專題講座,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中山大學“學術與人生”智庫合作籌辦“中山講堂”,佛山市圖書館與《佛山日報》長期合作發布講座預告和報道,浙江省公共圖書館講座聯盟成員館資源共建共享等。①而在國外,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活動中心的定位更早深入人心,講座服務也更早成為圖書館的核心業務之一。以美國為例,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的ALOUND講座系列在1993年創辦,已累計舉辦活動超過1000場次。
有論者指出,“當下的公共圖書館講座活動,一方面呈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美好圖景,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模式與內容上大同小異的‘尷尬’局面。”②最直觀的瓶頸表現在聽眾參與熱情后繼乏力,除了一批相對固定的忠實聽眾外,新增聽眾較少,在擴大講座影響力、增加媒體關注度和社會知名度方面進展緩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講座內容的雷同和模式化。目前大部分圖書館公益講座都是偏向文化性知識性的,有時難免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局面。再加上講座形式多以嘉賓授課公眾聽講會后交流為主,不像美國多采用對談形式,注重讀者參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聽眾熱情。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由于自身特殊的公益性和廣泛的傳播性,也應自覺擔負起正向的輿論引導作用,要在傳播先進文化、普及正面知識的同時增加讀者參與度,讓讀者感到主體性的凸顯,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有些講座平臺陷入本地講師資源缺乏、工作人員不夠專業、經費不足等困境。有鑒于此,各地紛紛組建講座聯盟,嘗試實現講座資源的共建共享。如何尋求更廣闊的講師智庫,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維持講座平臺運行活力,是品牌講座平臺進一步深耕發展亟需突破的能量增長點。
得益于背后有強大的館藏資源可供依托,圖書館講座天生就具備了閱讀推廣的基因,這也是圖書館講座不同于其他公益講座的一大特點。將講座與館藏資源推薦聯系在一起,講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能帶動文獻的傳閱,能讓文獻變得更鮮活,更具生命力。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在舉辦《環球最美書店之旅》圖片展期間,推出了“遇見·最美書店——淺談書店如何打造城市多元體驗新空間”中山講堂專場,受到了讀者熱烈歡迎。寧波市天一講堂接連推出了三場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系列講座,并結合相關的古代文學文獻館藏做了好書推薦,不僅受到好評,還促使相關文獻的借閱量獲得了提升。③轉換思維,除了以講座推動閱讀,還可以用閱讀指導講座。根據館內的文獻借閱數據,能更好地把握時下熱點,了解讀者興趣,從而精準策劃具有吸引力的講座主題。除此以外,讀者作為圖書館的另一種資源,除了在講座過程中充當信息接收者,更應在講座的各個環節予以重視。
除了館藏文獻和讀者,志愿者隊伍也是圖書館的重要資源。不少圖書館都組建起了自己的志愿者隊伍,他們在書籍流通上架、活動秩序維護、文獻加工、讀者導引等崗位起著重要作用。值得留意的是,圖書館志愿者隊伍由于起步較早,積累了相當的管理經驗和招募經驗,也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通常對志愿者的招募和定崗有一定的要求,而選擇到圖書館做志愿服務的群體自身在觀念和個性上也與圖書館有相通之處,使圖書館志愿者隊伍呈現熱愛閱讀、熱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特點,其中還有不少教師、研究生、行業專家、藝術達人等。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例,從原來簡單的講座秩序維護、物料派發,到現場攝影、現場志愿者管理,再到聯系嘉賓資源、在各單位宣傳、組織聽眾,“中圖之友”旗下的講座服務隊在講座舉辦的全過程正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有的志愿者特長突出,如就讀于小語種專業,或是資深樂器演奏愛好者,或是手工達人,本身就能擔任小型講座主講嘉賓,又或者為講座選題和宣傳出謀劃策。
圖書館公益講座主持人和電視臺、電臺節目主持人不同,在活動中更多是起到溝通聽眾的紐帶作用,因此在素養和技能方面有獨特的要求。對比起時尚靚麗的外形和標準的發音,更重要的是對講座內容的把握、對聽眾的親和力和對現場氣氛的引導。單驊在《論圖書館公益講座品牌主持人的打造》中提出,圖書館公益講座主持人“應具有沉穩、自信的風度,著裝得體,整體形象與講座相符,表現出端莊、大方、知性的形象”,還要具備“良好的政治修養”、“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廣博的知識素養”,可見,最熟悉館藏文獻、全程參與講座選題策劃、了解主講嘉賓和講座聽眾的圖書館員只要有意識地加以培養,本身就很適合擔當圖書館講座的主持人。
與之相對的,圖書館員主持品牌講座的過程中,必須要密切關注時政,不斷培養自身新聞敏感性,提高政治素養,還要全面掌握講座信息,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場控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這對圖書館員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綜合素質孵化平臺。
隨著講座場次的增加,各講座品牌逐漸累積了大量視頻資料和文字材料,這也是公共圖書館獨有的珍貴文獻資源,有些圖書館走在前列,將這些資源轉變成講座衍生品。2005年之后各圖書館紛紛出版講座書籍,到現在多家圖書館在官方網站上建有講座子網站,提供講座回放并配有字幕,大大拓寬了講座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跳出現有類型的限制,結合公共圖書館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的探索,可將講座資源與文創思路對接,使講座成為文創產品的靈感來源和推廣平臺,文創產品的銷售所得還可以在更完善的制度監督下反哺講座運作,成為補充經費來源之一。
例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曾舉辦“網紅”畫家、攝影師小林(林帝浣)的作品展和分享講座,其帶有古典意味又有現代幽默的漫畫作品吸引了很多讀者到場,如能加入圖書館個性元素開發文創產品,相信會受到讀者歡迎。又如一些傳統民間工藝講座,如廣繡制作、古琴歷史、紫砂壺鑒賞等,如能與文創對接,開發廣繡體驗套裝、古琴書簽、紫砂臺面擺件等,讓講座平臺在新的領域發揮更大效益。
比起傳統的文獻借閱服務,圖書館講座由于直觀的互動性和內容的專題性,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成為樹立圖書館對外形象的重要活動品牌。講座的內容和主題就在第一時間給讀者傳遞著圖書館的文化擔當意識。地方圖書館講座較多注重挖掘所在城市地區的歷史文化,常常依托于地區城市的歷史淵源,意在塑造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品牌,比如處在辛亥革命發生地的武漢圖書館就舉行過“武昌首義與武漢城市的現代化”“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在武漢發生”等講座;處在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毗鄰南海,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過《南海》。“通過對本土文化品牌的宣傳,不但增強了公眾對本地文化的進一步認識,也增加了他們對本城市和地區的文化認同感。”④館內的講座也可以采用有影響力的大講堂和靈活新穎的讀書會齊頭并進的形式,面向不同的讀者群打造多樣化的講座平臺,能讓圖書館綜合形象更立體,更接地氣。此外,雖然有論者提出,現階段圖書館講座聯盟存在諸多問題,作用不大⑤,但組建聯盟實現講座資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圖書館講座創造更多社會效益。⑥
公共圖書館因為有了講座,功能得到延伸和拓展,成為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多元發展平臺;講座依托了圖書館,有了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聽眾,也有了更多整合各項資源的空間。嘗試整合館藏文獻、志愿者、館員、衍生品開發、社會力量等多種資源,以經營平臺的思路打造講座品牌,將有助于圖書館公益講座品牌保持創新活力和時代能量,不斷推出受讀者歡迎的專題講座,在講座發展新時期搶占先機,更好地滿足讀者聽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釋:
①吳慧茹.中美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對比與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1(06):93-97.
②章笑笑.密接館藏文獻資源推廣深耕公共圖書館講座活動——以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8(05):97-100.
③章笑笑.密接館藏文獻資源推廣深耕公共圖書館講座活動——以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8(05):97-100.
④王曉敏.圖書館講座——開創公共空間的重要載體[J].圖書與情報,2008(03):103-105.
⑤曹娟.公共圖書館講座衍生品發展的回顧、現狀與前瞻[J].圖書館學研究,2017(11):83-87+101.
⑥吳慧茹.中美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對比與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1(0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