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淳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手機新媒體憑借其傳播便捷性、及時性、互動性等諸多特征被更廣泛地應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新時尚。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手機新媒體過度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已經出現一大批“屏幕少年”,對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當前手機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以及應對策略,以期在手機新媒體環境下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借鑒。
一、手機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青少年是手機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
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是接觸手機新媒體最頻繁、應用體驗最深刻的群體,已經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重要參與者。手機新媒體是以手機為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新興媒體形式,是一種比廣播更豐富、比電視更便攜、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腦更普及的大眾化傳播媒體。手機新媒體的便攜性、自主性和互動性等特點,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已經成為青少年必不可少的通訊、學習和娛樂工具。根據第42次CNNIC報告,截至2018年6月底,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其中10~29歲群體占比達到46.1%;從職業結構來看,我國網民以中學生群體為主,占比達到24.8%。
(二)手機新媒體拓寬了青少年獲取信息的渠道
隨著手機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手機所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已經成為當今人們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最初的通話、發信息,到逐漸成為青少年獲取國內外消息的重要渠道,可以不走出去就聽盡天下事,開闊了視野,到擴展出娛樂功能,可以聽音樂、玩游戲、看電影,成為課余生活的調色板,到發展成為重要的學習工具,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有道翻譯、新概念英語、會計移動課堂等學習軟件,改變了原來獲取知識的單一途徑,到延伸出購物功能和支付功能,通過淘寶、京東等,青少年的消費形式更加多樣化。手機新媒體已經慢慢地成為青少年的“個人多媒體終端”,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課余生活,成為青少年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
(三)手機新媒體創新了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途徑
以手機新媒體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比較成熟,QQ、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網絡平臺被青少年廣泛接受,同時,手機新媒體具有其他傳播媒體所不具備的便捷性和高效率,可以打破以往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將原本枯燥的教育與新媒體結合起來,通過語音對講、信息傳遞、圖片分享等功能,以更符合青少年特點、更吸引青少年眼球的方式呈現出來,消除了青少年的心理戒備和隔閡,他們可以更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在自覺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實現教育工作的完成,這大大拓展了青少年受教育的渠道,增強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任,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二、手機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消極影響
(一)手機新媒體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思維活躍,追求新鮮事物,相對于物質需求,往往更追求精神需求的滿足。但他們由于涉世未深,無法正確把握網絡世界的復雜性,容易被網絡上的一些極端思想左右,對于誘惑也缺少抵抗力,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易受到消極的影響。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超載和碎片化趨勢更加明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在虛擬的世界無可自拔,導致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一些不適應狀況,產生手機依賴癥,這會直接沖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于青少年樹立正確思想行為觀念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手機新媒體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表達方式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開放、平等、自由等特點,實現了虛擬化的人人平等,青少年在網絡上可以自由發聲,抒發心理感受、張揚自己個性,可以對某一事件共同關注形成“同聲共振”,青少年之間產生更多的共鳴與歸屬感,增加了自信,擴展了交際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在網絡上青少年更多的是“看問題”“聽問題”,而不是“想問題”,這會直接導致青少年產生搜索依賴,不愿意思考,也有一些青少年經不起誘惑,從而導致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手機新媒體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人際關系
信息時代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絡世界擺脫了現實生活的束縛,文字可能是經過處理、修飾過的,甚至可能傳遞的是虛假信息,青少年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迷失自我,對現實人際交往的規則和責任缺乏正確認知。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以微信、短信取代面對面的交流,逐漸與現實的人際關系脫節,甚至于出現在手機里相談甚歡,面對面卻無法交流的尷尬局面,造成青少年人際關系淡漠,現實情感交流弱化。
(四)手機新媒體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依托手機新媒體的多樣性功能,青少年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信息、查閱資料,從原來被動地接受教育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知識儲備,開闊了視野。但青少年尚處于心智成長期,對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手機傳播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及虛假詐騙信息等,無法準確把握其準確性與真實性,會導致價值觀扭曲、信念感淡化。尤其是網絡游戲、暴力色情等內容易誘發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的甚至導致青少年盜竊、搶劫、傷害、強奸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手機新媒體環境下促進青少年成長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滲透力
校園文化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學校要充分利用好手機新媒體這一工具,將其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教育環境。從青少年的內心需求出發,大力開發手機新媒體文化產品,共建共享新型網絡平臺;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手機新媒體的互動性,增強與青少年之間的互動,構建一個廣受師生歡迎的互動交流平臺,利用手機新媒體的傳播即時性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與新媒體下引導式、啟發式教育融合,豐富教育手段,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教育,從而打造與時代背景相符的多樣化、多層次的教育。
(二)優化手機新媒體的外部環境
青少年大多涉世未深,對很多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需要整個社會為新時代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立法部門要明確新媒體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有害信息侵害的義務和法律責任,從法律層面規范網絡行為;政府部門要加強網絡和網絡經營場所監管,堅決封堵違法違規網絡游戲和色情淫穢信息內容,凈化網絡文化環境;媒體要落實責任,高度關注青少年成長發展問題,倡導健康、積極的內容,堅決遏制低級、庸俗、暴力、黃色信息的傳播,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高校要對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加強教育,對外部信息實行分級分層過濾,把手機媒體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三)加強對青少年的合理引導
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各種信息爆炸式增長讓人應接不暇,要有效利用手機新媒體,加強對青少年的合理引導,提升個人媒介素養。加強校園手機新媒體使用的監管,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保證青少年在學校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效果;通過定期舉辦思想教育講座、公告欄公告、廣播等方式,加強青少年對手機新媒體的正確認識;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各種信息、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見解,實現對手機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學校對青少年要強調信息管理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識,避免因為缺乏法律意識而受到欺騙和不良蠱惑。
(作者單位:河南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