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交流發展,漢語和英語這兩大風格迥異的語言也在更深入地相互滲透和融合。作者通過廣泛征詢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加以研究,系統地歸納了漢語融合進入英語表達的不同類型。并對各類型作出分類和比較,分析了其成因和規律。該類融合主要原因包括:由于詞語所指的對象出自于漢語語言文化環境;英語對應詞不足以強調漢語原詞的特殊含義;英語無對應詞表述一個復雜的概念;常見詞語被賦予特定新含義;以及特定歷史環境導致語言融合。
【關鍵詞】語言融合;英語;漢語;詞匯
【作者簡介】錢靜波,南京市第九中學。
前言
漢語和英語同為聯合國官方工作語言,各自都有龐大的使用人群。在過去約200年世界歷史進程中,英國,美國等英語國家在全球經濟和文化領域處于顯著優勢和主導地位。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交流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經濟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程度也不斷得到提升。漢語和英語這兩大風格迥異的語言也在更深入地相互滲透和融合。
到目前為止,盡管全球范圍內母語為漢語的人口總數占絕對優勢,但從通用程度看,英語的使用范圍仍超過包括漢語在內的其他主要語言。全世界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一、融入英語的漢語表達分類分析
在兩個不同語言文化交流的大部分場合中,A文化中的字詞都可以在B文化中找到相應字詞與之對應。但也有一些字詞由于種種原因,在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被對方語言直接借用。就本文研究的英語從漢語借詞(包括借句)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詞語所指的對象出自于漢語言文化環境。導致英語直接從漢語借詞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詞語所指的對象出自于漢語言文化環境。典型的例子如Tofu, 豆腐。豆腐在東方食譜中的位置與芝士在西方食譜中的位置非常類似,都提供了高質量的蛋白質來源。不同的是由于飲食習慣差異,豆腐源自于大豆,芝士則是奶制品。隨著飲食文化的交融,這兩類食物也分別被東西方人們交換和接受。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對稱”的語言現象,豆腐和芝士分別以音譯的形式進入了英語和漢語。
這一類詞語與食品相關的顯著較多。Oolong 烏龍茶,據考約在1852年伴隨中國茶葉輸出,從而進入英語語言。除此以外,還有Bok-choy白菜; Chow-mein 炒面; Longan 龍眼等。并且,從這些詞我們可以看出,被英語吸納后,很大部分詞匯保留了粵語發音。這和早年南方居民出洋謀生較多存在必然聯系。
2.英語對應詞不足以強調漢語原詞的特殊含義。在漢語的某些語境中,通用詞語可能被賦予特定的附加含義。如“關系”,其一義是指“有利于得到特殊關照的關系”。所以,盡管英語有Relationship 這樣的詞匯來對應基本意義的漢語詞“關系”,但英語還是直接引入了Guanxi 一詞,來表達“有利于得到特殊關照的關系”。Mianzi 面子則與上述的“關系”異曲同工。
再如Kung fu功夫一詞亦屬此類。中國武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搏擊技巧,直接音譯最能體現其中國特色。 音譯表達有特殊文化環境烙印的各類武術是語言領域的普遍現象,如對于跆拳道,英語和漢語均不約而同地通過音譯來表達這一“朝鮮武術”。
3.常見詞語被賦予特定新含義。隨著時代發展,舊詞可能會被賦予新義。在漢語中,“大媽”一詞原意是對年長女性的中性稱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黃金價格暴跌,西方金融機構大舉拋售黃金的同時,“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新聞傳遍了世界。之后,漢語中“大媽”在特定語境下,有了“富有但不精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的特殊含義。而在英語新聞報道中,也直接稱之為Dama。
4.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語言融合。中華文明有幾千年久遠歷史,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可追溯到漢唐之久遠。我們今天看到中國一詞在歐洲幾乎所有拼音文字中均被接納使用,其定型或應早于英語語言自身。盡管語言學界就China一詞詞源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但可基本確定的是,無論該西方語言詞匯是源于漢字“秦”或“茶”,“絲”,都是從絲綢之路時代開始就融入了西方語言,并相應地被今天的英語德語等語言普遍采用。
近代中國曾有過半殖民地的屈辱歷史,當年在上海曾長期存在“英租界”。在那個歷史階段,也發生過一些英語和漢語的相互融合。典型的例子如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見。從標準語法角度,該短語可謂牛頭不對馬嘴,但在今天的英語國家卻被人們普遍接受。
二、漢語表達仍在持續融入英語語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漢語中也不斷涌現一些新詞匯,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并被廣泛接受。這類語言的受眾和傳播者以年輕人為主,隨著跨文化留學生的增加,一部分非常新的漢語表達也很快進入了英語詞匯。如年輕人調侃說的 You can you up. 這些短語都完全不符合英語語法規范,但或許有一天,會像Long time no see一樣,被接受成為“標準”英語表達的一部分。
三、結語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群體思維共性以及作為其外在表現的語言是將人類不同文明和文化區別開來的顯著特征。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是人類文明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成果,但顯而易見的是,彼此差異也非常顯著。隨著日益深入的交流融合,會有越來越多的漢語表達被英語接受和融入,反之亦然。但漢語言和英語語言各自均有鮮明的特點,漢語言由單音節字組合成詞,書寫為象形文字;英語則多為多音節詞,書寫為拼音文字。在相當長期間內,漢語和英語在人類文明長河中交流融合的同時,仍將煥發各自獨特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鄧道宣,謝結果.英語中的漢語借詞略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0(1):78-80.
[2]張琦.從社會文化視角看源于漢語粵方言的英語詞[J].衡水學院學報,2009,1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