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摘 要】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核心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型民主政治建設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我國基層民主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也不斷得到夯實。這為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有力指引和重要理論支撐。網絡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我國人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學生作為公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對網絡政治參與有較高的積極性,但由于年齡和閱歷不足等問題,導致其在政治參與行為選取上容易存在不規范、不恰當之處。因此,從高校層面入手,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網絡政治行為,具有現實必要性。
【關鍵詞】思想道德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德育文化建設;網絡政治行為
一、思想道德成熟是行為成熟的基本前提
個體行為的成熟,需要成熟思維體系和行為準則的建構和規范,這個思維體系和行為準則的建構,其文化體系構建程度的高低將起決定作用。而文化體系的構建,又離不開思想道德理念和價值體系的支撐,個體只有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作保障,才能對不同事物的真實內涵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在合理辨析和區分的基礎上,實現準確的行為表達。
大學生群體正處在自我人生思維和價值體系的前期建構和發展成熟的準備階段,對于一些事物、現象的判斷,容易出現一些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這種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不是外力強加的,而是個體由內而外的自然驅動,這種動力的能量來源,便是內心的思想信念、倫理觀念及道德修養。內心思想道德和倫理價值觀念的健全性和科學性,是大學生主體政治自信、觀念自覺的基礎源頭,也是其行為自律和方式規范的重要前提。如果大學生思想道德信念缺失,其對于自身行為的約束和規范作用就會失去,理性的思維就容易變為感性的沖動,進而導致一些盲目個體行為的產生,放在網絡政治參與的層面上,就容易受到一些誤導、失去客觀判斷,會采取一些不規范、不恰當的言論、文字等來進行訴求表達,在網絡高速傳播特點的驅動下,極易產生特別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要想推動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不斷成熟,就要從思想道德建設這一基礎前提抓起。
二、以核心價值觀建設為大學生政治行為規范提供源頭保障
近年來,國家、社會等各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弘揚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個體自身而言,內心信仰的核心價值和作用,就是為人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指引方向、形成敬畏,為社會主體判斷、參與、處理社會事務提供基本原則和是非標準,進而幫助和推動行為主體作出符合時代和歷史核心價值追求的規范行為,同時能夠對自身行為產生的后果負責。
受到社會經濟深刻變革、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及世界形勢的復雜變化等影響,倫理失范、道德失力、信仰失根等在網絡世界表現得更加突出,進而導致大學生主體對網絡政治言論、信息等無法客觀正確地分析判斷,對網絡政治規則和政治形勢缺乏科學有效的探索和把握,需要核心價值觀在倫理道德和精神價值層面,加深認識、提升覺悟、夯實信仰。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引下的中國,核心信仰就是以優秀傳統道德信念、倫理觀念、價值理念為基礎,融入時代精神有機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國公民思想準則和行為方向的主導性根基,更是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行為成熟性的原動力。因而,要推動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行為的進一步規范,從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源頭入手,切實以核心價值建設的完善和提升夯實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行為成熟性的核心信仰基礎,以核心信仰增進大學生主體意識與行為的科學性與統一性,為其提供向心一致的科學行為準則和正確合理的行為方法。
學校、學院及在學生思想建設中承擔重要作用的輔導員群體,要首先從自身做起,加深自身核心信仰的提升和增強,加深對核心信仰內涵的深度和廣度的理解與挖掘。通過切實的行動,不斷轉變大學生的信仰教化觀念,充分發揮網絡自身的積極作用,立足時代新媒體空間,打造更多嶄新的、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核心價值教化平臺,不斷開拓核心價值觀指引下的網絡政治參與渠道,以核心價值觀建設為大學生政治行為規范提供源頭保障。
三、以德育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規范的政治參與氛圍
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核心場所,是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產生的主要源頭。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參與行為成熟性的高低。傳統模式下的校園德育工作重理論宣講、口號宣傳,缺乏行為實踐和深層挖掘。面對網絡時代大學生主體政治行為的新模式、新特點,高校德育需要從大學生內心道德情感、倫理價值觀的核心源頭出發,通過正確的方向引領、科學的體系約束、全面的平臺驅動等多種方式,為大學生營造規范的政治參與氛圍。
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道德觀念的建構是基礎。做好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從內心倫理觀念、道德理念的本源位置出發,不斷充實德育內容,根據大學生自身特點,準確把握思想動態,建立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注重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增強主體責任意識,積極預防道德失力、倫理失范現象的產生。要注重加強內心倫理觀念、道德理念的正確引導,通過糾正大學生內心倫理和道德情感的內在力驅動,不斷加強大學生主體的自我調適能力,從而使其面對錯誤、片面、非理性的網絡政治信息和政治文化時,能從內心產生主觀的憎惡、排斥與疏遠;在面對由不同網絡政治信息交織影響產生心理沖突和非理性行為沖動時,能夠擁有內在的自制力和約束力,進而選取理智、科學、合理的成熟性方法表達政治訴求、做出政治行為。
與此同時,高校德育工作還要深刻認識到,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偏激、片面甚至惡意丑化、主觀謠傳等不成熟行為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優秀道德觀念在內心的瓦解與缺失,沒有對家國歷史文化的足夠虔誠與尊重,沒有對社會和人民的充分感恩,沒有對歷史和規律的衷心敬畏,才會不知克制,任性而為。因此,大學生德育工作,要立足大學生主體網絡政治行為發展現實,強化自立、競爭及開拓進取的精神,著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倫理道德,吸取傳統倫理道德教化育人的精髓,積極融入新時期的道德理念,培育大學生優秀個人品質和網絡行為修養。充分借鑒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中德育為先、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不斷培育大學生獨立思考和鑒別的能力,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慎獨觀念和道德自律意識,以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融通的德育培養模式,不斷豐富德育工作內容,以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德育工作模式,切實筑牢大學生網絡政治行為成熟性的前沿思想陣地,為大學生主體以更加理性、成熟、規范的行為參與網絡政治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
結語
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參與的重要力量,借助網絡媒體平臺廣泛參與民主討論、政治建設,對我國基礎民主政治的發展進步、推動國民政治參與積極性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大學生主體自身特點和相關限制性因素的制約,使得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政治行為存有較多不規范性。如果不加以合理、科學地規范和引導,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核心陣地,必須切實從源頭出發,充分借助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的長處,以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思想道德建設方式,夯實其核心信仰基礎,筑牢前沿思想陣地,構建堅實的意識形態保障,切實推動、加強大學生網絡政治行為的規范性,幫助大學生實現更好的成長與進步,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葉穎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論述[J/OL].學術雜志網,哲學論文12月版,2017
[2]劉春萌.儒家德育思想對當前高校德育的借鑒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