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倞
【摘 要】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高中階段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藝術情操的重要時機。流行音樂以其通俗性、生活性等特點,普遍受到了學生的追捧和喜愛,面對學生接納流行音樂多于教材歌曲的現實狀況,筆者便以流行歌曲作為音樂教學的切入點,準確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鑒別審美能力,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教學中,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流行歌曲;高中音樂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把高中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定位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范疇。如何讓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最大化地提高音樂核心素養、陶冶情操、提高學習效率;在文化課程學習緊張的背景下,何種教學方式能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成為了值得每個音樂教師思索和研究的課題。許多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教材中的很多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而這些內容往往都是“經典音樂作品”“正統音樂”,這些作品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歷史的沉淀,早已是人們普遍認知中的好作品,但在學生的眼中卻成為了“老土”,甚至嚴重脫離他們實際生活的“典范”,學生們更多地關注流行音樂文化,偏愛來自港臺、國外,還有網絡上的流量歌曲等。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普遍程度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它在提醒我們,音樂教學策略也必須與時俱進,應緊跟時代的節奏。我們上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聆聽、感悟音樂獨特美感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情感、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熏陶,從而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所以,毫無疑問,從他們喜愛的流行歌曲為切入口,準確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鑒別審美能力,遠遠比陌生而不感興趣的“經典作品”更為人性化,效果會更顯著。
當然,選用流行音樂進入課堂,并不是放棄教材上的內容,而是挑選一些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進行鑒賞、分析并兼顧輔助教材上的內容,這樣既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又可以使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點,拉近與經典作品之間的距離,使其真正地體驗音樂、感悟人生。下文針對流行歌曲滲透高中音樂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流行歌曲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所以,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是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重要內容,使青年一代了解、熟悉、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于九零后、零零后的學生來說,除了傳統的道德規訓的方式進行愛國文化思想的灌輸以外,吸收了我國戲曲、民歌、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就成為了新興的良好教學載體。
1.戲曲元素
《音樂鑒賞》教材中第四單元是京劇學習單元,單元要求掌握必要的鑒賞京劇藝術的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京劇的藝術特征。有些同學起初對京劇國粹還是好奇的,但當一段段傳統京劇段落播出后,課堂氣氛陷入了谷底,面對如此尷尬局面,我在教學中播放了《在梅邊》《蘇三說》《花田錯》《新貴妃醉酒》等流行歌曲,在活躍的節奏中學生又逐漸燃起了興趣,此時繼續引導學生了解所涉及的經典劇目的內容、人物關系、作品背景和基本要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歌手陶喆、王力宏、李玉剛的這些音樂作品里大膽引用了國粹經典劇目,向學生傳達了經典國粹的藝術魅力,我還選擇了在學生眼中人氣頗高的當代京劇名家王佩瑜老師演唱的京劇選段及流行歌曲,又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對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2.民歌、古詩詞元素
老歌新唱、古詩古風都是時下非常流行的音樂體裁,許多流行歌手翻唱愛國主義情懷的經典老歌。舉個例子,《瀏陽河》是一首廣為傳唱的傳統湖南民歌,一首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愛國主義紅色歌曲。歌曲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表達了湖南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歌詞以樸素簡單的語言,歌頌了瀏陽河畔出生成長的領袖毛澤東,再加上歌詞通俗易懂、情深意長,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幾十年來,有多位演唱家,如:李谷一、宋祖英等,以不同方式及風格進行了演繹,歌手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又為這首老歌賦予了嶄新的內容,這次的改編是將民歌《瀏陽河》與當前流行的R&B節奏相結合,歌曲的引子部分出現李谷一老師的兩個樂句的原聲演唱,之后引出周筆暢的主歌部分“那是哪一年,蟬聲的夏天。那只小手,學會了告別,也伸向明天。一首歌是一條河,流過寂寞流入夢……”接著歌中以回憶的形式用“聽你唱過……”再次引出《瀏陽河》音調。
這樣的流行歌曲還有很多很多,《天黑黑》加入了臺灣北部和閩南一帶廣為流傳的童謠兒歌;《千里之外》全曲運用了中國的五聲調式音階;《菊花臺》中用到了琵琶、葫蘆絲等多種民族樂器;《中國話》是首混合了中國繞口令與西洋RAP的新品種曲風,學生欣賞時,在豐富強烈的節奏之下,在現代氣息濃郁的配器手法的渲染下,重新認識了民歌,培養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加強了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于無形中向學生灌輸了民族自豪感。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曾透露,教育部正考慮把經典詩詞寫成流行歌曲,并邀請著名歌手演唱,供廣大學生傳唱。我認為,司長的意愿和我選取流行歌曲教學的意義是相通的。像《東風破》《明月幾時有》《煙花易冷》這些流行音樂作品的歌詞意境深邃、情感豐富、曲調朗朗上口,頗具感染力,在傳唱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古典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如此兼顧了傳統與時尚的歌曲,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又拉近了他們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距離,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也不會再抗拒經典民族文化,在興致勃勃的學習中提高鑒賞能力,在輕松悠揚的樂曲氛圍中接納多種文化,也更加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二、流行歌曲中勵志精神的滲透
筆者所在的學校有一年一度的歌詠合唱比賽,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緩解了學生緊張繁忙的課業壓力,還可以塑造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以歌曲熏陶學生,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精神,進而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在合唱歌曲的選取上,我積極鼓勵學生選擇青春勵志歌曲的曲目,得到了學生的認同,于是,許多喜聞樂見的歌曲,如:《倔強》《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最初的夢想》《年輕的戰場》等歌曲就出現在了合唱比賽中。
勵志歌曲的表現形式比較新穎,內容積極向上,歌詞朗朗上口,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召力,節奏鮮明、速度明快、充滿激情,能使學生在聽完歌曲后,心里產生震撼和鼓舞之感, 讓人熱血沸騰,讓人勇于挑戰困難,這種情緒會讓學生更加積極向上地學習和生活。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會多多推崇和鼓勵高中生唱勵志歌曲,用音樂的力量傳遞對生活積極向上、自信滿懷、斗志昂揚的精神,相比于空洞的說教,效果反而會更明顯。
三、結論
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高中階段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藝術情操的重要時機。高中生熱衷于流行音樂是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而許多感情真摯、格調清新的上乘之作對學生一樣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我們應有效運用這些歌曲,使之成為傳遞情感、道德、文化的媒介,讓我們一起努力,喚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加強學生斗志昂揚的精神,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劉儒雅.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崔蕓.流行音樂引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淺議[J].華章,2011
[4]張見.淺談流行歌曲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的教學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5]施詠.瀏陽河——流行歌曲中的中國民歌之四[J].中國音樂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