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美
【摘要】中班幼兒的自主建構游戲中幼兒的“自主性”比較大,由于幼兒年齡偏小,教師的有效指導就成了推動游戲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有必要想辦法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
【關鍵詞】學習故事 建構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23-02
近年來,新西蘭的“學習故事”逐漸成為了我們進行游戲評價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的評價方法,有利于對幼兒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游戲指導水平。本文將結合中班建構區自主搭建游戲中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闡述“學習故事”在游戲指導中的應用。
一、“學習故事”案例:中班建構區游戲
故事主題:自主搭建
觀察對象:青青 看到了什么?(跟蹤觀察)
區角活動時間到了,青青進入了建構區,只見她直奔我投放的材料——彩色積木而去。她拿到積木就開始建構起來,一會兒建構一座“城堡”,一會兒建構“一個機器人”,一會兒用積木建構了一輛“汽車”。
她忙碌得很,我感到好奇,她已經建構了很多,還能建構什么呢?這時,青青把大圓里面的積木一個一個拿了出來,搭建起了“魔術城堡”,第三層旁邊一個積木總掉下來,一直連擺了兩次都沒有成功,我提醒道:“青青,仔細看這三個積木,你發現了什么?”她蹲下來一看:“一個寬,一個窄”。我緊接著問:“那該怎么辦呢?”只見她把三種形狀相同的積木排在了一起。于是,她又開始了建構之旅,把積木一個一個排在了地毯上,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她接下去的建構,于是我在邊上靜靜地看著,她頭都沒有抬,一邊擺一邊說:“這是我給媽媽搭建的大樓,這是第一層,這間媽媽住,那間是我的,我要挨著媽媽住。”說完又繼續建構,還唱起了歌:“一層樓,二層樓,三層四層五層樓。”不一會,積木堆得高高的,她高興地拍起手來:“看看看,這是房子的屋頂,我的大樓建好嘍!”
學習了什么?(分析評價)
青青,4周半,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在建構活動中,青青對我提供的新材料很感興趣,會用平鋪、壘高等各種方法變化材料。在這個年齡階段,這是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青青不僅僅是把積木放在地上平鋪、壘高等,而且通過想象還為其命名“魔術城堡”“大樓”等,充滿了創新。在評價活動時,青青還告訴我們,她是在為媽媽建構大樓,這說明青青已會根據材料的特點結合自己熟悉的生活來進行游戲,讓建構游戲充滿了生活趣味。
下一步該怎么做?(支持策略)
1.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在已有建構的基礎上繼續建構,我將把建構區轉移到更為獨立、寬敞的區域,一方面有利于幼兒建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兒作品的展示和延伸。
2.預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建構活動更生動。在今后的建構游戲中,我會把一些建構技能用圖片、故事等形式來創設情境,比如說今天的建構游戲,下次我就會結合“開火車”,讓幼兒為小動物們建構一輛大火車,根據我提供的材料來建構,逐步提高游戲難度,激發他們建構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建構本領。
二、“學習故事”在游戲指導中的應用
(一)有利于轉變教與學的方式
從上述“學習故事”中我們發現,教師是游戲材料的提供者,游戲的指導者、組織者,有效突破了傳統教師高控制下的游戲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幼兒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精神。在高控制下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推動游戲的發展,往往越俎代庖,當游戲出現“意外”情況時,如上述案例中,當幼兒建構出現問題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自主解決,從而實現了幼兒自主建立建構游戲的經驗體系。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觀察能力
在傳統的游戲教學中,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往往是游戲發展的掌控者。教師比較關注活動的結果,忽略了游戲的過程。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游戲時間、所提供的游戲材料是否充足、是否符合幼兒已有的經驗等,當問題出現時,教師往往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來進行游戲“介入”指導,但這種“介入”指導是以“教”為主,而忽略了幼兒的發展需要,從而使“觀察”這一環節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即使發現了問題教師也會從“結果”的角度出發立即“包辦代替”式地解決了,這種觀察指導方法不僅嚴重干擾了幼兒游戲,也挫傷了他們自主游戲的積極性,不利于提高他們的游戲水平,不利于他們進行游戲創新。而通過撰寫“學習故事”,教師可以對一名甚至幾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并在“分析評價”和“指導策略”中做出較為專業的過程性評價,從而使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游戲,以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這是提高教師觀察與解讀幼兒行為能力的有效方法,為提高教師的游戲指導水平提供了可靠保障。
綜上所述,在中班建構游戲中,教師要學會觀察,準確介入指導,以推動游戲的發展,滿足幼兒的需要。而“學習故事”是一種動態生成的評價幼兒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師觀察與解讀幼兒行為的能力。實踐證明,撰寫“學習故事”是提高教師游戲指導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