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云峰
【摘要】古詩文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精粹所在,而教好古詩文則應從小學低段學生抓起,基于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本文作者立足于小學低學段,對古詩文教學的路徑展開了思考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低段 古詩文 韻律 詩情畫意 拓展涉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62-02
小學低段古詩文的教學工作,首先應立足于學情基礎,然后結合創新思想規劃教學。小學低段的學生記憶力好,對背誦古詩名句很有熱情,他們還喜歡圖畫等新穎、趣味性十足的內容,另外對課外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上述的學生特點展開教學,從誦讀、背誦中以古詩的韻律感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引導學生們品味古詩文的意境,借助課外賞析來拓展學生們的涉獵,具體案例分享如下。
一、誦讀教學,韻律感染
古詩文教學,誦讀環節是基礎,在反復誦讀、背誦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們首先會感知古詩文的韻律,其次能夠熟悉古詩文的內容,這是學習和理解古詩文的前提。
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押韻規則,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詩中不乏生動童真的語句,尤其適合朗讀和背誦。于是教學《小池》時筆者傾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進行誦讀教學。首先,筆者鼓勵學生們自己讀《小池》,通過課后注釋明確生字、生詞的讀音,將整首詩正確地讀出來,并且領會古詩大意。這是初讀的環節,目的是促使學生自己將基本知識中的問題解決,對古詩產生初步的感知。其次,筆者給學生們播放了《小池》朗讀錄音,并且告訴大家,前兩遍播放的時候可以小聲跟讀,后兩遍播放的時候則可以大聲誦讀,注意模仿錄音的朗讀情感和斷句節奏。這一環節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誦讀古詩,重點理解誦讀語氣和節奏,為學生們誦讀古詩文指明方向。再次,筆者鼓勵學生們自己有感情地誦讀《小池》,之后同桌間相互誦讀、評價,有能力的同學可以試著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其后,筆者選擇了幾名同學來匯報自己的成果——為大家誦讀或者背誦《小池》,由其他同學鑒賞其誦讀效果,主要看斷句是否正確、誦讀感情是否充沛。這樣的教學環節設置重在引導學生掌握誦讀技巧,通過反復誦讀,深入感知詩句的韻律和節奏,同時對整首詩的內容產生大致了解,為后續的學習夯實基礎。
二、詩情畫意,品味意境
品析意境時,我們常常用“詩情畫意”來形容,其實古詩文中的意境正是詩情畫意的真實體現,因此教師可以將詩與畫巧妙銜接,帶動學生把握古詩的意境。
教學《靜夜思》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們帶來自己的彩筆和畫紙,在課堂上完成誦讀教學的環節后,筆者鼓勵學生們結合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將《靜夜思》這首詩畫成一幅畫。這是將詩轉化為畫的過程,目的在于通過學生仔細思考、品味詩中的意境,構造出詩句的畫面。聽到這一要求后,許多同學都感到很興奮,馬上投入到繪畫的過程中。通過淡黃、白色和青色等冷色調,簡潔的屋內陳列和清幽的窗外景色,學生們都能把握詩句描繪的寂寞、清新樸素的意境和作者思念故鄉的情感。之后,筆者讓大家拿著自己的作品,認真觀看,然后朗誦《靜夜思》這首詩,希望學生們在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受中,提取詩歌的情感和意境。這樣的環節,通過對詩情畫意的構筑,引領學生們自主地理解詩句情感和意境,完成了學生們主動學習的過程。
三、課外賞析,拓展涉獵
小學生向往課外更多的知識,他們對世界的好奇無窮無盡,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課外賞析內容,拓展其涉獵,可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促成其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
完成《春曉》的教學后,筆者通過多媒體屏幕展示了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包括《題都城南莊》《惠崇春江晚景》《游園不值》《絕句》(杜甫)等等,這些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但是在風格上均有不同,體式上也各有特色,內容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適合小學低段的學生。筆者將這些古詩列出來,先讓學生們自己讀一讀,試著理解詩句的內容,然后鼓勵學生們品析這些古詩的特點以及它們與《春曉》的異同之處。學生們發現這寫詩句大多描述動物和花草等植物,比如鴨子、鳥兒、燕子、紅杏、春花、小草等等;多用生動活潑的語句,如“春江水暖鴨先知”“沙暖睡鴛鴦”等等。探究了這些古詩特點后,筆者鼓勵大家將這些課外古詩也背誦下來,這樣當提到春天時,學生們自然而然能夠說出或者想到更多詩句,豐富了內涵的同時,也拓展了涉獵,一舉多得。
筆者在小學低段古詩文的教學中,把握學生記憶力好、語感強的特點,抓住學生們喜歡圖畫和拓展涉獵的心理特點,制定了誦讀教學、意境品味以及課外賞析三種教學策略,收到了令自己滿意的效果。古詩文教學還有更多、更好的路徑亟待教師們探究,也希望在全體教師持續鉆研學生特點的過程之中,在積極優化教學路徑的努力之下,小學古詩文教學能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王悅.巧妙導入意境 靈活解讀文本——小學古詩文教學有效策略分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7(29).
[2]張志平.淺談韻律知識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運用——以同課異構《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J].教育觀察,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