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俊 張希華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81-02
道德與法治課是適應我國當前形勢的新課程,是一門帶有時代氣息的人文學科,對培養和塑造學生的終身品質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在傳統思想品德的教學上承上啟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學生參與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如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強,厭學情緒明顯,學習效率低下等。因此,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參與實效性,是每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下面根據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所采取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學效果。我認為轉變教學觀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樹立學生主體觀,牢固樹立“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觀念。 2.轉換教師課堂角色。教師既是示范表演者、情景創設者,同時也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揮者,還是強化記憶者、監督執行者。
二、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全程參與
1.重視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
激發中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是啟發學生參與,組織教學的前提,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熱心、入迷的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正當防衛”時,我例舉了“連殺二人,被判無罪”的案例,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一方面知道殺人是嚴重的刑事犯罪,但另一方面也產生疑惑:為何連殺二人卻被判無罪?每個同學都表現出驚訝的神情,都急著要知道究竟為什么,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就能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
2.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可以采取語言創設、語音視頻創設、表演、游戲等形式創設,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愛在家人間》一課中,在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后,我給學生講述幾個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換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強化“愛”的情感體驗。許多學生聽了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此時,我再及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談對父母的感情。結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很多學生講述了父母關愛自己的小故事,非常感人。
3.采用積極評價,促進學生參與。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積極和適度的鼓勵性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說:“你們的發現非常重要。”“你具有創新能力”“你的見解很深刻。”這樣的正面鼓勵,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參與到教學中去。
4.及時反饋調整,強化學生參與。
教與學的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及時把學生參與學習結果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就給其他學生提要求,同學回答以后,請你來復述一下。這樣可以讓學生認真參與聽課,強化學生的參與。又如,請你當當老師的助手,對同學的回答簡單的評價,通過對教學活動的矯正,提高教學效率,促使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都能在參與中獲得進步和成功。
5.重視小結歸納,提高參與效果。
小結歸納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師生的小結和歸納可以幫助學生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從而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參與質量。例如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網絡是把雙刃劍”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去發現、去思考。本班一名同學講了自己上網成癮的過程以及因迷戀網絡而使自己成績下降的親身經歷并說明自己想走出困境請求老師和同學們出謀劃策幫助他。我就以幫助這位同學走出困境為線,繼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全班同學作為這位同學的主治醫師以教材為中心分析其病因,診斷病情。同學們人人參與,各抒己見。在課堂小結時,全班同學結合所學知識為這位同學出謀劃策,最后請這位同學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決心。這種創新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到知識的魅力和獲取的甘甜,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實效性。
三、設置實踐作業,拓展學生課外參與
社會實踐活動,是影響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因素,能促進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因此,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實踐活動的因素,尋找實踐的切入點,拓展學生課外參與。如: “請進來”進行報告、座談。請從事公安、檢察機關的法制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講一些典型案例,講少數學生因為意志薄弱,經不住金錢、生活享受、色情、毒品等誘惑,而荒廢學業逃學、偷竊,甚至走向搶劫、吸毒的犯罪深淵等。
總之,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其成功與否。只要我們道德與法治老師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努力實踐、相互交流,共同總結,就能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的實效性,就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能成為一名“有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