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武 陳少飛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對教育而言,今后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強調指出提高學生這些能力除了要“學會知識技能”外,還要“學會動手動腦”。
【關鍵詞】創新素質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85-02
一、建設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體系的意義
(一)構建創新素質培養體系是推動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
培養具備創新素質的人才是當前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全國各大院校通過長期的摸索實踐都逐漸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結其規律及成果,可以發現構建符合院校自身特色的創新素質培養體系推動和促進了院校教育的改革,提升了院校綜合實力,適應了新時期社會對院校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構建創新素質培養體系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基石
我國要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就必須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高質量的創新素質能力,所以加快步伐構建成熟的創新素質培養體系是當前院校發展的基礎。
二、創新素質的內涵分析
教育界對于學習者創新素質的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級不同側面均有闡述分析,筆者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文化基礎、精神品質等情況的深入研究,從實踐執行層面細化學生創新素質各項具體指標,將其分為“觀察洞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聚合/發散思維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理解記憶能力”等不同方面。
三、士官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體系的創建構想
(一)“整體化”的核心理念
“整體化”的核心理念對應的是整個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筆者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對“整體化”進行詳細規劃:
從宏觀角度來看,創新素質培養首先要能服務于國家各項創新能力競賽,其次要能融入教育理論研究中創新能力培養的主流觀點,最后與國家創新人才培養戰略形成整體。
從內涵方面來看,創新素質培養并不是通過單一的學科專業、單一的培訓活動去培養某一部分學生的某項單一能力,而是人人皆學、相互促進。要從入校開始,讓每位學生都參加一個或多個創新活動俱樂部,提升自己的多項能力,綜合起來形成創新的思維。
(二)“模塊化”的培養內容
“模塊化”的培養內容對應的是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筆者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對“模塊化”進行解釋:
從創新能力定位來劃分。創新學科分為“創新基礎理論”和“創新操作實踐”,每個模塊內包含的創新培養課程明確自身的定位和作用,開設不同類別的創新活動俱樂部,如“創新基礎理論””模塊中的應用數學課程,可以開設數學建模俱樂部,提升學生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和觀察理解能力,為其參加其他創新活動打下基礎; “創新操作實踐”模塊中的計算機課程,可以開設小游戲編程開發俱樂部,讓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得以具現化,以興趣驅動學生繼續鍛煉自己的創新素質能力。
從創新能力種類來劃分。創新學科分為“公共基礎模塊” “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課模塊”,每個模塊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如“公共基礎模塊”包含數學、計算機等課程,建議該模塊內的課程在日常教學和創新俱樂部活動中深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基本能力,同時挖掘各項基本能力的內涵,分析這些能力對學生的影響。“專業課”模塊則側重于實體的制作與系統的建設,是基本能力的組合與應用。
從培養流程上來劃分。創新能力的培養劃分為最初認知型“初級培訓”模塊,中期進階型“拓展提升”模塊,后期以賽代練“校內考核”模塊和最終赴外參賽的“結果驗收”模塊,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進行課程的再設計。
(三)“可視化”的反饋平臺
“可視化”的反饋平臺對應的是院校對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中的一部分。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要有一個窗口去展示創新能力培養的成果。高質量的學習離不開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學生崇尚榮譽,而榮譽正是學生參加創新能力培訓的動力,院校需要提供一定的外部環境去刺激學生,使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建立創新活動榮譽陳列室,校園廣播周期性的播報創新活動參賽獲獎情況,鼓勵并為創新活動取得的理論成果出版書籍、實踐成果申請專利等等。
第二,指要給學生機會了解創新能力能帶給他們什么好處,這實際也是一種激勵手段。比如經常性的邀請外校專家來校進行授課和成果展示,開拓學生視野;有條件的可以聯系畢業優秀學生回校做報告,介紹創新素質培養活動如何提升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對現在工作有著怎樣的影響。
作者簡介:
張文武,男,生于1975年3月,漢族,安徽安慶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士官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