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平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90-02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關于寫作的目標,第二學段開始定位于“習作”。這階段的習作并不是我們所說的寫作和文人墨客的文學創作,而是一種要求孩子“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的書面表達練習。小學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會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習作時不知該如何下筆,甚至到了談“文”色變的程度。為此,就連教學的老師也不知該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習作教學中來。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希望能尋找一種讓學生和教師都較為輕松的習作教學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通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打開了孩子們的習作之門。
一、合作尋找習作素材
文章是一座堅固的建筑物,素材則是構建建筑物的材料。材料的優劣決定著建筑物的根本,材料從何而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以動筆、樂于表達。”因此,習作的優質素材應來源于生活,內容越貼近生活,就越易于學生感悟和表達。
以“我的課余生活”為主題。習作課前,我著手讓學生搜集自己課余時間喜歡玩的游戲并觀察其他同學的興趣。待到習作課時,我設計了“七嘴八舌話興趣”的環節,讓小組成員集體討論。此時的課堂砸開了鍋,孩子們討論地熱火朝天。對于較為文靜、內向的孩子來說,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興趣。此時,通過在其他組員的提醒下,也能相應地表達自己的興趣。這樣使他們更快地進入合作習作的起始環節,讓他們感受到了習作的快樂,也為其書面表達的環節提供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合作構建習作框架
習作的框架乃是房屋的結構設計,是支撐著整篇習作內容的支柱。其設計是否合理,將影響習作結構的美觀。找到好的素材后,如何構建組成部分,從何下筆?往往是孩子們比較苦惱的時候。
以寫一處“家鄉的景物”為主題的習作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入合作學習構建框架的:在學習以“自我介紹”為主題的習作時,我利用本單元的一篇課文《爭吵》討論要想寫清一件事,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孩子們很快就感受到了要通過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敘述一件事。接著老師的引導寫人就要突出這個人的特點,而人物特點就是通過寫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一件事來呈現。就這樣,孩子們在合作學習中理出了自己的習作框架,加上之前搜集的素材,那自己的習作提綱也就出來了。
當然,一篇習作完整的結構就像是一個身心健全的人。他不僅需要強壯的身體,還需要有一個統領全文的開篇部分,也要有一雙能把習作帶出去的雙腳。因此,孩子們對作文結構就有了更為深層次的認識。
三、合作探索習作語言
建造的房屋材料和框架都已齊全,那接下來便是對材料的組合和加工制作工序。習作中該如何遣詞造句,使得自己的作品文質兼美呢?《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具有新鮮感的詞句。”正是有了學習和生活中對一些好詞好句的積累,學生對習作這部分的完成才能得心應手。
以“自我介紹”為習作主題,這是一個非常貼近學生本身的習作活動,前面的習作材料和習作框架都可以非常順利的完成。但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特點更好的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呢?啟用“合作學習”法,我讓小組成員分工,讓其分別找出描寫外貌、動作、神態和語言的一些好詞好句。然后小組內進行分享,探索適合自己習作的詞語。于是便有了“我有一頭烏黑光亮的頭發”、“我笑起來,彎彎的眉毛像兩條柳絲”等一些優美的語句便呈現在你眼前。
習作中語言表達得恰當、優美,不管是給批改習作的教師,還是給一起分享的同伴和習作者本身都一種美的享受。
四、合作完成習作評價
一篇完整的習作完成后,并不意味著習作任務已結束,而修改評價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我采取小組合作和教師出示標準參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合作修改評價中,學生有機會向他人學習,也可與以前的習作水平進行對比。例如引導學生:首先各自完成初稿;接著召集小組成員修改初稿,看書寫、標點是否正確,格式是否規范;語句是否通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詳略是否得當,開頭、中間、結尾是否完整等。然后,在小組展示成果修改評價。最后,根據小組成員的評價進行修改,形成一篇文質兼美的習作。
小學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在承接低年級看圖說話和寫話和高年級及以后作文訓練,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培養學生想寫、樂寫、會寫情感及能力的重要階段。同時我們應為學生自主寫作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其寫作的束縛,這在我們的合作學習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正是這樣,合作學習打開了孩子們的習作之門。我相信我和學生在習作教學的路上會越走越順,越走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