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鳳 江崇筍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82-01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通過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科學創造的過程。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科學探究,探究不僅是科學學習的目的,更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而關于科學探究,其中一條重要是原則是:“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一系列探究知識的科學活動,綜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此可見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如何才能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科學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發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投入到各種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主動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例如在教學《生物的啟示》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科學實驗之中,我準備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極為熟悉的生雞蛋——引導學生猜想如果用力握住雞蛋,會發生什么?由于生活常識的匱乏,學生們都胸有成竹地篤定雞蛋肯定會“粉身碎骨”。為了進一步驗證學生的猜想,我請部分學生到講臺上用盡全力握住雞蛋,讓其他孩子屏息觀察,結果出人意料——任憑是孩子們使出吃奶的勁,雞蛋們也完好無損。孩子們都驚詫萬分,平日生活中異常脆弱的生雞蛋,這次卻像是穿了“金鐘罩鐵布衫”,堅固無比。
這樣形象直觀又打破傳統思維的活動演示立即在孩子們的腦子中掛滿了無數小問號,調動起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水到渠成的做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好課鮮活,尤其是科學課堂上,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真情實感的投入,身臨其境的參與,師生和生生精彩紛呈的互動以及在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智慧啟迪的過程中,都能不斷產生新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資源,促使孩子們“要學”、“會學”、“樂學”,讓傳統中古板教條的科學課堂,重新能夠充滿生機,洋溢活力。
二、做到有效組織分工,高效合作完成
分組實驗教學,應保證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獲得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生物的啟示》這一課,需要探討筒形材料不容易彎曲這一特性,我提前為孩子們準備了蔥葉、木頭、A4紙、膠帶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設計好實驗報告單給學生一定的提示。授課時我先組織孩子們分組設計實驗,然后小組派代表交流本組的實驗計劃和具體分工,師生共同幫助查漏補缺,最后才組織孩子們運用手中的材料進行實驗。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并不意味著教師“袖手旁觀”。實驗計劃的制定,教師的適時點撥,小組合作的具體分工乃至組員的結構分成都是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本節課的教學安排,力求科學合理,高效有效,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小學科學課的觀察與自然課的觀察有明顯的不同,科學課堂中的觀察,不僅限于通過觀察獲取知識,而是從科學教育的全方位看待觀察;不僅重視定性觀察,而且重視定量觀察,通過觀察,了解事物量的規定性,從而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性質;觀察不是當下的“曇花一現”,課堂內外同樣非常注重觀察后的記錄。這些在科學課程標準中都有明確要求,在實驗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記錄,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正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科學課程中實驗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實驗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認識過程和科學方法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認識到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實踐素養(創造意識、探索能力、技能方法、教學實驗設計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把課堂的自主探究權還給學生,為學生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使學生充分發揮其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學習科學地看事物、想問題,才能真正體會科學實驗的樂趣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