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蔣
【摘要】專業文化是一個專業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取向、知識積淀和能力體系及具體從事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獨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主要可以分為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個方面。本文著重描述的行為文化,其實就是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在日常教學管理與學習生活中具體的行為和實踐的校園文化。但目前大部分的中職院校在大力構建校園文化的同時,無從抓手,缺乏范式,因此忽略了師生行為文化的養成。本文從規范教師行為,創新社團活動,推進德育關懷三個方面全面探索行為文化的養成,力爭為職業學校專業文化乃至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專業文化 行為文化 養成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51-02
校園文化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也是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專業是職業學校的內在核心,專業文化是專業的浸潤式成長環境,也是職業學校踐行辦學使命,彰顯社會屬性的隱性背景。因此,我們在進行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時,要緊密結合專業,凸顯專業特色,以營造專業文化氛圍為手段,弘揚職業精神。
“為人師表”告誡我們:教師的行為規范是有主導校園行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行為文化養成,首先要從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老師身上開始。
一、規范為人師表,文化引領行為
1.全面重塑教師行為文化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中小學時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那時,老師就是他們心中的領路人。
當今社會,大眾對職業學校的認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大部分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因行政分流而做出的一種無奈的選擇。本文經過大量調研發現:87.3%的中考落榜的學生,他們在中小學期間早已養成了許多不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才是導致他們中考落榜的真正原因,而并非他們的智商不夠高。
一個責怪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或是一句不經意的批評,折射出的都是人民教師行為文化的問題。職業學校,將行為文化強化為教師的行為習慣,內化成教師的思想品質,才有可能在教師隊伍中呈現出一種新生的行為文化,形成一種校園氛圍。因此,教師行為文化的重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需要老師從內心認同,身體力行。
2.重點內化教師人文素養
根據“三服務、三發展”的辦學定位,重視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尤其是教師人文素養的養成與內化,是學校抓師資建設、走內涵建設之路的基本保證。教育是一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教師則是這個過程的關鍵存在。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素養夠高的教師隊伍,才有可能實現素質教育,才有可能培養政治可靠、技能過硬的人才。
“以人為本”是任何一種教育形式的基礎理念。落實到具體教育過程中就是,學校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以人文精神為引領,提供給教師自身發展、價值實現的平臺和機會,把教師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學校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從日常教育規范、教學規范、禮儀規范、學習活動規范等方面告訴教師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從愛崗敬業、學會合作、學會理解、學會忍耐、學會寬容等方面,引導教師認同、尊重學生,以公正的態度、發展的目光、寬廣的胸懷去評價自己的學生。
學校甚至寄希望于專業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既要善于開發學科課程中的科學精神,更要精心挖掘學科課程中的人文內涵,讓專業文化的種子灌輸到整個學校的教學環節。進而在校園中形成寬松、和諧、平等、尊重的人文環境,不斷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品位。
3.凝練專業特色的班級文化
班級授課制最早由夸美紐斯提出,1862年就在我國開始使用。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組織形式,班級的每一項活動、每一個角落里都蘊藏著班級文化。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與專業特色相結合也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一大創舉,這也正是構建職業學校整體人文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極具特色的班級文化悄然無形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
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班級文化,可以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以專業為載體,形成傳統班級文化與專業的和諧互動。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情感體驗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喜愛,促進學生對專業領域的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班級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出來,學生個人的志趣和才能也能得到較好的提升。同時,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也能得到較好的提升,進而大大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并且,在共同實現班級目標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隊精神,價值觀也會趨于一致,進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4.強化教學過程的平等與協作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職業學校的課堂更是專業和技能傳授的殿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才是提高課堂效率最好的保障。對于教師教學,我們要求在敬業、勤奮、踏實、嚴謹的教學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平等、協作、互動的現代教學理念。一切知識的傳授必須建立在師生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開發他們創新學習的能力。
平等、合作、互動這一樸實的課堂教學觀,其實就是校園內最應該擁有的文化現象。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教師學習和鉆研的積極性,也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文化是弘揚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這一領域的研究應堅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5.促進人際關系的形成和優化
人際關系是更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的內涵之一。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讓學生愉悅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陽光向上、快樂成長,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較強的歸屬感和集體意識,并通過這種良好的集體意識形成一種自律向上的群體規范,進而成為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的一股隱形的巨大的力量。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校的教育過程和效果。只有在師生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反之,教師就很難用自身的師風、師德影響到他的學生。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個人形象、高尚的師德修養、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超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要尊師重道、勤學守紀。我們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相互的,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會出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生動畫面。
學生之間的良好和睦的關系,既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先進集體的形成。教師在工作中要善于發現并及時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公平競爭、幫人所需、大度為懷;提倡同學間在學習上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在生活上一人有難、八方相助,在紀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在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除煩惱,以便使學生在團結友愛、相互尊重的氣氛中得以健康地成長。
二、創新社團活動,豐富專業文化
行為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和抓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其進一步發展,還需各方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1.依托專業社團,打造專業文化
首先,建設校園行為文化就要高度重視創設具有文化內涵的高品位校園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在專業文化育人的領域內,不僅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行為準則教育等內容貫穿在職校學生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去,還要大膽開展更多專業性質濃厚的互動式活動,增強專業對學生心靈體驗的震撼作用,提升校園活動的教育效果。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應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上,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曾經有一項關于中國高校社團發展狀況的調研發現,在所有社團中占比例最大的文學藝術類和文體娛樂類社團,經費最匱乏,活動開展最困難。大部分學術性社團都在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所以“依托社團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這句話在慘痛的現實面前顯得很蒼白無力。
縱觀職業學校學生在校的活動,其實更多應該是以專業學習為主的,所以貼近專業、深入挖掘專業與課余的融合,可以創新性的開展“愛專業、愛職業”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余還能歡樂的接受專業的熏陶;同樣開設專業社團,專業技能強的骨干社員依托學校專業資源,精彩呈現書本之外的專業,強調專業運用和工程實踐,促進和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各院系結合各自專業特色聯動推廣,精心策劃、積極引導,讓專業社團在職業學校落地開花,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鍛煉的機會,拓展學生綜合素質,著力打造職業學校專業品牌文化。
2.發展專業社團,助推學風建設
專業社團的建立對校園專業環境的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傳統意義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熏陶固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專業文化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學生的成長和感染更是潛移默化。我校設立“校園技能之星”“十佳校園專業文化活動”“校園十佳專業社團”,鼓勵更多的學生為我校的專業文化建設獻計獻策。隨著專業社團數量越辦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各大專業社團都積累了自己豐富的成長經驗,他們將各種主題活動計劃、專業活動指導手冊等匯編為一套專業興趣課程輔助體系,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探尋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良好的學風對職業學校校園文化起著尤為重要推動作用。職業學校加強學風建設同樣要落到實處,秉承“厚德尚學,精技致能”的校訓,引導學生樹立自強不息、刻苦學習,苦練技能,精益求精的遠大理想,讓工匠精神指引職業學校的學生養厚德尚學的好習慣,有效營造溫潤、健康、專心、專注的專業文化氛圍。
三、德育工作落地,加強人文關懷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應盡可能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專業文化的渲染可以為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條隱性的渠道。在教育界,只要是教師談德育工作,就必會談及要如何指引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諸如此類的話冠冕堂皇卻十分不接地氣。其實這種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的浸潤式的文化熏陶,日積月累之后才是“潤物細無聲”。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基調取決于他的學生,學生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班主任、輔導員只有走近學生、了解他們和他們所學的專業,發現他們身上各自的屬性,才能夠有效地發揮他們每個人在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讓他們盡快地找到、找準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這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
四、總結
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終極目標也同樣應該是讓所有沐浴著校園文化成長起來的師生都要堅守為人立業的誠信基石,繼承海納百川的包容品質,養成高尚純粹的道德人格,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我們從不奢望每一個從職業學校走出去的學生都是未來各行各業的專家或者能手,但他們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堅守做人的底線,甘受工匠的寂寞。
行為文化的養成在探究專業文化育人的道路上只是剛剛起步,我們將繼續挖掘專業文化育人內涵,建立職業本位的專業文化,培養一批打上專業文化烙印的高技能人才,促進新的現代職業文化的構建。發揮其在工匠精神培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我校構建“厚德尚學、精技致能”的校園文化,實現后來居上,爭創同類院校一流水平的目標,我們必須嚴格規范自身的行為,讓校園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用專業文化育人模式,從根源上去影響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相信在全校師生的一致努力下,優化行為文化建設定會給專業文化育人提供新的思路和經驗。
參考文獻:
[1]貢爽.大學文化育人機制的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2]熊華夏.文化育人視角下的現代化學校創建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7(12)
[3]王思思.文化建設視角下大學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徑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4]洪常青.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實現路徑的研究與探索——以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海峽科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