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 陳翠琴
【摘要】近期隨著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展規劃,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建設日趨完善,部分院校還單獨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而作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高專,如何將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融入到信息類專業建設中。本文結合海南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類專業的發展狀況,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例,從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和社會服務四個方面,研究將人工智能相關知識、技能融入到已有的課程體系和實踐中,可為其他兄弟院校信息類專業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 高職 信息專業 專業轉型
【課題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成果,課題名稱《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信息專業轉型探索與實踐》, 課題編號QJZ2018106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27-02
一、前言
國家在總結幾十年前“信息技術”落后的情況,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起步可謂是走得早、看得遠。繼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1]后,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2]。
目前海南省正在積極推動省政府成立“人工智能+”產業領導小組、人工智能發展專家委員會,配合相關部門創建海南省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人工智能智庫和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并推動建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相關機制。2018年5月由海南師范大學牽頭,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支持下,海南省人工智能學會正式成立。7月海南大學成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積極籌建“人工智能學院”。
作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高專,如何將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融入到信息類專業建設中。本文結合海南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類專業的發展狀況,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例研究將人工智能相關知識、技能融入到已有的課程體系和實踐中。
二、“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教育部文件中提到:“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布點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2]目前教育部正在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級學科建設。
按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信息類的不少專業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名存實亡。原來開設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系統與維護等專業不少學校早已經停止招生。而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如果不進行改革遲早也會陷入停招的境地。因此筆者所在的學校自2017年開始就對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逐步改革,將這些專業逐步向人工智能方向轉變。下面就以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改革為例進行說明:
在新的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在原有的核心課程和實踐課程中加強JAVA程序開發能力,新增《Java企業級開發技術》和《互聯網高并發架構技術》兩門課程,同時在專業拓展課程中新增《大數據高并發基礎 》和《爬蟲及可視化分析》兩門課程,逐步將該專業引向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方向,為以后新申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打下基礎,實現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轉型。
其中《大數據高并發基礎 》主要講解企業應用的分布式開發技術。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和了解Zookeeper和相關并發工具實現分布式開發技術,以及BIO、NIO知識和AVRO實現序列化等相關知識,是互聯網應用開發前沿技術課程。《爬蟲及可視化分析》課程主要學習Python爬蟲系統開發以及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學生學習完該課程可以對互聯網中的公開數據進行采集,以及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便于對數據的分析。
經過多次討論和論證,該課程體系的改革已經正式納入18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實施。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見圖一。
三、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改革實踐教學
在國務院文件中提到:“優化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應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組建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技術和產業科教創新基地,發揮龍頭骨干企業技術創新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優化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教創新體系。”[1]
筆者所在學校,在實踐教學中,突破原有的實訓室結構,建立了海南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目前該基地將以前的物聯網實訓室、電子電工實訓室和新能源實訓室進行功能整合,主要負責相關專業的實踐、競賽、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2018年與中國人工智能協會、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共建的“機器人科教創新基地”作為子項目落地,積極開展機器人相關課程建設、課程改革、產學研項目研發、成果轉換、新技術、新應用等工作,成為海南省唯一一所擁有雙足機器人和大仿人體系虛擬仿真系統的高職院校。
將實訓室功能整合成科教創新基地后一年時間里,信息類專業學生在從未涉足的國家級的機器人大賽和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在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獲一、二、三等獎各一名,在人工智能相關競賽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基地老師研發的冷鏈物流小車應該達到商用配送要求,正與相關企業商洽科技成果轉化事宜。
四、內培+外引的師資隊伍建設
信息類專業教師如何向人工智能技術具備這些高技術含量專業轉型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不能一切了之,而應該逐步轉型。筆者所在學校通過派遣老師參加各類各級技能大賽培訓,同時指導學生參加人工智能相關競賽,逐步提高教師團隊的實踐能力及技術水平。
在內培的基礎上,通過吸引高級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16年引進了在水下自航行器、水面無人艇、新能源汽車等人工智能相關方向研究的深厚專業功底的鄭榮才博士擔任學院的科研副院長,今年鄭博士又入選海南省“領軍人才”,為信息類專業向人工智能方向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專業轉型+服務社會
在教育部文件中提到:“高校應該積極廣泛地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動。”[2]
高職院校作為市民的終身教育學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在周末向社會公眾和青少年開放,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在已有的專業技能基礎上,正在逐步開展教師職前培養、在職培訓、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和中小學中的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課程;參與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關研究工作,并選派部分有經驗的老師協助中小學的開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競賽指導。
六、結束語
目前的職業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仍然是大工業時期形成的,能適應大規模流水線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但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這種操作性的工作崗位需求越來越少,如果高職院校信息類專業還是按照原來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培養出學生將難以勝任未來的工作崗位。為了使得專業教師和學生在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贏得自身的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課程體系、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師資隊伍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改革探索,可為其他兄弟院校信息類專業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Z].國發〔2017〕35號, 2017-7-8.
[2]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Z].教技〔2018〕3號, 2018-4-2.
[3]劉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轉型[N].中國青年報,2018-5-28.
[4]熊丙奇.人工智能“倒逼”職業教育變革?[N].中國青年報,2017-12-18.
[5]郭穩濤,肖志芳.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7(3).
[6]蘇曉光,于莉莉.人工智能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6).
作者簡介:
孟清(1980-),男,湖南南縣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工業與信息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科教創新基地主任,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