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特
筆者曾經聽過這樣一節“9加幾”的公開課:導入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操場上學生正在開運動會的場景圖,生動地描繪了學生參加各項比賽的情景,畫面上有賽跑、跳繩、踢毽子、跳遠等項目,還有觀戰的同學。教師提問:“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生1:“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操場上開運動會?!蔽蚁雴枺骸耙还灿卸嗌偃??”而教師卻面帶微笑地請他坐下,接著問:“還有嗎?”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學生相繼說了他們看到的東西和提出的問題,可就是沒有問到與本節課相關的“9加幾”的問題。老師在連續問了幾個“還有嗎?”之后急了,表情僵硬,頭冒冷汗。學生被逼著“思考”,與其說思考,還不如說學生在揣摩:“老師,到底還有什么?我們怎么說,你才滿意?”最后教師只好自己提出“還有多少盒飲料”這個問題。而此時已經上課10分鐘。
探究算法時,教師問:“9+5可以怎么算?”生1:“9加1等于10,再加4等于14。”師:“還有不同算法嗎?”生2:“可以先算5加5等于10,再加4等于14?!睅熡謫枺骸斑€有嗎?”生3:可以數上去——10、11、12、13、14。師接著問:“還有嗎?”學生表情茫然,終于又有一個學生說:“還可以從5開始數,6、7、8、9、10、11、12、13、14。”
在整節課上,這名教師總是在問“還有嗎”,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問:除了“還有嗎”,還有什么?“還有嗎”只是一例,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還有很多“再想想,還知道什么”“就這一種嗎”“不止這些吧”等類似于口頭禪的追問方式。而這些都只屬于追問方式中的一種“發散追問”。追問,是老師對學生答問結果表現出來的問題的一種有效處理方式,是對學生回答的下一步提問。追問形式是多樣的,包含因果追問、跟蹤追問、發散追問等。如案例中的教師那般,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問的地方都不假思索地用上“還有嗎”是低效的。整齊劃一的“還有嗎”是教師的無為而為,這樣空泛的追問是蒼白無力、缺乏指向性的。
反之,追問運用得當,對于學生明確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完整性、準確度,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有價值的追問值得廣大老師思考和探索。
經過對課堂追問的有效性進行初步粗淺的分析與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追問內容、追問方式、追問對象。
首先,設計追問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追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引發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設計追問內容?一方面,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確定,追問要為落實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難點服務,要在關鍵點上追問。如上述“9加幾”的案例中,教師為引出“還有多少盒飲料”這個問題而進行追問,期盼學生能問到這個問題,可學生偏偏沒有想到它。這樣的追問都是徒勞的,除了浪費時間之外,別無它用。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追問內容難度要適宜,使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易到難,層層推進,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上訴案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算法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湊十法”這種思維層次較高的方法時,教師的追問方式誤導了學生的思路,他們絞盡腦汁地想出一些思維層次低的方法來迎合教師的算法多樣化,卻沒有用心理解“湊十”的優越之處。
其次,選擇追問方式。追問方式由追問內容決定,不同的追問內容應選擇不同的追問方式。一節課應采取多種追問方式,將一個較難的問題(教學重難點)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小問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提出一個小問題,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接著追問幾個小問題,一般屬于跟蹤追問。反饋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追問屬于因果追問,這類追問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它的優點在于能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如課例中,當學生出現9加1,再加4的算法時,教師應采用因果追問:為什么要先加1,再加4?你們理解他的意思嗎?這樣有利于引發全班學生深入思考,在掌握算法的同時體味數學的簡便,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逆向追問,即反問,能夠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還有嗎”屬于發散追問,其本身是個好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但是,要用得恰到好處,并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如在一題多解、算法多樣、學生舉例等環節中就可以適當地用“還有嗎”“更簡便的方法在哪里”等進行追問。然而,即使都需要發散追問,也不是除了“還有嗎”就無話可說了,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聽覺疲勞”。除了教師追問學生之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可以進行學生之間互相追問,也可以進行學生追問教師,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最后,確定追問對象。一個班級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追問哪些學生,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在教學計算時,教師可以先給后進生一個展示的機會,也許他們會說出往上數的方法。然后老師追問全班:你們覺得這個方法怎么樣?根據優秀學生的回答與補充,引導他們認識數數法也是可以的,但是還有更簡便的方法,如湊十法。在選擇追問對象之前,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追問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分明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因此,追問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這些問題是否有效地把學生引向“最近發展區”,在于是否能讓學生感受到進行智力勞動的樂趣。概括為一句,要“問得其所”。最后,筆者認為追問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要讓學生從目前課堂上的“被追問”走向“主動追問”。這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田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