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良

小學科學課標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思考的能力。但在科學實驗課中,部分教師,只知道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這是明文規(guī)定,像是天經(jīng)地義的做法,教條而又片面地曲解了要求的精神,而忽略了學生的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下面,是我在實驗課中,通過實驗進行改進,大膽地幫助學生思考,取得效果比較滿意的幾個案例。
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這課時,我改變傳統(tǒng)的實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思考和探討。當時,我們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屏住呼吸,隔上幾秒鐘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會增高呢?
讓學生帶著這個的問題,按照原來屏氣法試了試,結(jié)果,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小組內(nèi)討論,我提出這樣的大膽想法:呼吸是相對的,肺部氣體的交換是相對的,平衡的,屏住氣停頓呼吸并不等于就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
我們在做第一個實驗用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氣時,用“屏氣法”是不會增大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還倒不如讓學生深吸一口氣,憋一會兒,再慢慢地向瓶中吹氣,只要多吹幾次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在做第二個實驗,用吹氣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氣體時,只要注意呼氣時,呼得慢一點,越慢越好,收集得滿一點,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另外,在指導學生做這個實驗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當發(fā)現(xiàn)瓶內(nèi)的水排完后,不要立刻停止,應立即把膠管從瓶中移出,再蓋上玻璃片,把集氣瓶從水槽中取出,這樣可以避免收集到的氣體從管中倒泄出。
二是收集氣體滿后,將膠管的一端立即用手捏住,移開膠管再蓋玻片。
三是當收集滿后,一邊吹著一邊蓋玻璃片,同樣可以收集一滿瓶氣體。
只要收集滿瓶呼出的氣體,就能保證二氧化碳的含量。
通過對該實驗的以上改進,實驗效果很理想,從而,也更加調(diào)動起學生積極思考和學習興趣。
我在教學《杠桿》時,本課目的要求是,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平衡的原理。材料有:支架、立柱、杠桿尺、鉤碼(4個)、底座。當時,我指導學生安裝完成后,就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利用手中的材料,讓杠桿尺平衡。接著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看哪個組做得又快又好。學生做得很快,不一會,各個小組的匯報就交上來了。總共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等距離的格上,左右各掛一鉤碼,平衡;二是在等距離的格上,左右各掛兩個鉤碼,平衡。
我首先對學生的正確做法,給予肯定和表揚。
接著,我話題一轉(zhuǎn),問道:“你們和大人玩過蹺蹺板嗎?”
學生回答:“玩過!”
我又問:“你是怎樣壓過大人的?”
這時我因勢利導,提出問題:“你們用鉤碼模仿著做一個蹺蹺板的游戲吧?!?/p>
學生的熱情一下子上來,小組內(nèi)相互思考、討論,實驗又活躍起來,并欣喜得紛紛舉手,匯報實驗結(jié)果。
實驗情況:一是在杠桿尺的左端第一格上掛二個鉤碼,在右端第二格上掛一個鉤碼,平衡。
二是在杠桿尺的左端第一格上掛三個鉤碼,在右端第三格上掛一個鉤碼,平衡。
三是在杠桿尺的左端第一格上掛兩個鉤碼,在右端第四格上掛一個鉤碼,平衡。
以上實驗,不僅僅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改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yǎng)了能力,使本節(jié)的目的——使用杠桿省力,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
教學《斜面》這節(jié)課,本課的教學要求是:知道斜面能省力,且斜面越長越省力。本課的實驗材料有:(表面光滑程度相同,長短不同的木板)各1塊、測力計1個、墊木1塊、帶掛鉤的小木塊1塊。
實驗過程是,我首先給學生進行演示實驗,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不一會,學生的實驗結(jié)果就出來了:一組在短木板上的拉力是1牛、長木板上的拉力是1.5牛;二組在短木板上的拉力是1.2牛、長木板上的拉力是1.6牛;三組在短木板上的拉力是1.4牛、長木板上的拉力是1.6牛……
為什么,各個小組的拉力不同呢?就是同一小組的拉力也是不同的呢?問題的出現(xiàn),引起的學生的好奇,展開了熱烈討論,并對自己的思考想法,進行逐一驗證,最后使他們得出了相同的結(jié)論。
一是由于木板的長度不一樣長,測出的拉力就不一樣大,并且是木板越長,拉力就越小。
二是即便是同一塊木板,雖然長度相同,由于墊木高度不同,測出的拉力也不一樣,并且是斜面越陡,坡度越大,拉力就越大。
通過以上幾個實驗,我深深認識到,實驗課并非是簡簡單單的操作問題,學生學會操作,按照老師的演示再重復一遍罷了。還應該,設身處地讓學生開動腦筋,好好去想想,去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