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化的發展,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加,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他們大多表現為自卑、任性、孤僻、厭倦學習。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本文主要對近幾年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資料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加以個人的理解,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影響的因素及解決策略幾個方面加以闡釋,希望對其他研究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5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4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存在著生理、心理、教育、安全等突出問題,而心理健康問題是最突出的問題。21世紀以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那么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對策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情緒不穩定,性格孤僻怪異
在兒童初級社會化的過程中,情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情感的培養與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由于過早離開父母的監管,導致他們在情緒與心理方面的不穩定,多疑、敏感、固執,以致周圍人際關系緊張,甚至有敵對行為,對現實生活冷淡。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會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二)自卑懦弱,抗挫能力差
留守兒童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表現好得不到父母的贊揚和鼓勵,遇到困難更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撐。他們很多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膽小怕事,遇事患得患失,不敢勇敢地面對困難。這種自卑的心理源自人際間的比較,留守兒童經常看到其他孩子與父母朝夕相伴,有人關心有人疼愛,而自己卻得不到這種溫暖。這種無人傾訴的失落感會讓他們越來越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
(三)學校教育存在問題
現在學校雖然也重視了留守兒童,但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如:建立一定的制度和完整的輔導計劃,通過一些活動,實實在在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農村小學大多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學校老師中接受心理學方面專業知識培訓的也少,大部分是依靠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與學生進行溝通。另外,在農村,應試教育現象依然比較嚴重,在師生眼里,只要成績好,這個學生一切皆好。一些問題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行為表現又不能令老師滿意,于是有些老師對他們冷眼相待,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導致惡性循環。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家庭層面
1.慎重選擇撫養人,轉變教養方式。對于隔代撫養的家庭而言,父母應慎重選擇撫養人,不宜將孩子交由溺愛型和專制型的祖輩撫養,否則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而應選擇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并多關心孩子的精神需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健康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2.父母盡可能留在孩子身邊。任何的關心都抵不過父母給孩子的愛,父母不要錯誤地認為,外出務工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其實最大的財富是對孩子的陪伴。
(二)學校層面
1.真心關愛留守兒童。對學生要有愛心、恒心、耐心,用平等態度與學生交流。不教訓呵斥學生,而是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只有向學生敞開心扉,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才會信任老師,依靠老師,最后解開心結。
2.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要滲透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師應該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也要掌握心理教育的正確方法。通過講座、談心、引導學生給家長寫信或寫日記等多種形式,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及時化解留守兒童心理危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3.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課程,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咨詢信箱,讓留守兒童傾訴心中的煩惱,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同時,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開拓他們的眼界,填補內心的孤寂,讓他們享受集體的快樂。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存在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留守兒童自身等各方面的協調。我們要不斷學習,提高認識,不斷創新,改善教育環境,讓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真正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參考文獻:
[1]胡昆,丁海燕,孟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8).
[2]殷曉旺,李江華,肖湘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教育學術月刊,2010(6).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段淑霞(1986.5— ),女,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