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年華

數概念是數學命題、思想方法、認知結構的基礎。小學階段的數概念主要包括整數、分數、小數和負數的認識,它是小學生正確進行列式、計算、判斷、推理等教學活動的基礎。本文將圍繞小學數概念中的分數認識做一些粗淺的分析和探討。
教學內容分析
小學教材中將分數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即三年級上冊中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二是分數的意義,即五年級下冊中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材的編排是先認識幾分之一,再認識幾分之幾,同時結合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認識,說明它們的寫法和讀法,并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幾分之一”教材重點安排了對“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認識。“二分之一”的學習,要求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平均分一個物體后,兩份中的一份)。“四分之一”的學習,要求理解兩層含義:①同一個圖形平均分,每一份的形狀不同,大小也不相同,但能用同一個分數來表示;②不同的圖形平均分,每一份的形狀不同,大小也不相同,但能用同一個分數來表示。以“二分之一”為例概括分數的認識,要求通過4個層次加深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①把一個圓形紙片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個圓的二分之一;②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③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④幾分之一意義的拓展。
分數的意義 教材內容包括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的意義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內容引入了兩個新的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對單位“1”的認識,要注意單位“1”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分數單位的概念,教材滲透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 的單位“1”不同,平均分的結果也不同,但能用同一個分數來表示;二是糖果圖,單位“1”相同,平均分的結果不同,能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教學策略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分數概念教學提出的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能讀、寫分數;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據此,筆者認為分數概念的教學應從以下五方面去加強。
借助具體情境感知分數的意義,加強分數與生活的聯系 從數量抽象到數,離不開直觀的現實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例題的主題圖和練習中的插圖,使學生體會到分數的產生和發展是生活實踐的需要,又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的解決都與分數有關,進而體會到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悟學習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分數、用好分數的愿望和信心。
在實踐活動中感悟分數的意義,經歷分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分數概念的形成,單憑教師直接用語言教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實際操作,在經歷操作的過程中進行觀察、感悟、體驗方可形成。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數不是某個東西的名稱,它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教的,而是兒童通過感知、操作活動在動作中體驗、發現、創造的。因此,一定要通過對情境及數學對象的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分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如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感悟分數的意義。
利用多種模型,從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學生在認數的過程中離不開直觀的模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其中,“形”作為學生學習的載體,能將抽象的數形象化,可以較好地溝通分數的意義、數感的培養和讀、寫分數方法的聯系。為此,要借助教具和學具進行折紙、涂色、畫圈、寫分數、說分數等,使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中,深入淺出,逐漸建立起抽象的分數和現實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抓住基本概念,切實掌握分數的意義 概念包括四個要素:名稱、定義、內涵(屬性)、外延(例子)。分數概念教學同樣要圍繞這四個要素進行:分數(名稱);像“ 、 、 、 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作分數”(定義);借助具體分數理解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內涵,即意義);生活中的分數(外延,即例子)。
在循序漸進中不斷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在小學階段,對于分數意義的學習,教材按照兩個“顯性”階段來編排的。為抓好兩個“顯性”階段的教學,我們應把握好三個“隱性”層次:一是認識平均分。對于平均分問題,要注意兩種情況:一種是先知道“分幾份”,然后問所分的那份結果的大小,這是用分數表示“整體里的一個部分有多大”;另一種是先知道分到的一部分的大小,然后問“該部分在整體中占多大”。二是初步認識分數。要結合生活情境,借助幾何直觀和操作,從“一個物體作整體”到“多個物體作整體”,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加深對分數所表達的“部分——整體”關系的認識,感受分數。三是理解分數意義。結合實例,讓學生在認識單位“1”與分數單位兩個新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分數,歸納分數的意義。
小學階段對分數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兩個階段”的跨度和“三個層次”的教學,把握教材的“度”并系統地進行教學設計,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并熟練運用分數。
(作者單位:云南省梁河縣教育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