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是當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所應承載的主要職責,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對此予以切實的關注。當然,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須要尋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閱讀教學則是途徑之一。所謂“簡約”,并不是簡單的壓縮和簡化,相反,它是一種更深廣的豐富,寓豐富于簡單之中。在課堂教學中,“簡約”是一種操作要領,是一種教學方式,是一種理想目標,還是一種教學理念。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追尋“簡約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簡簡單單教語文,要求老師不簡單。簡單是針對復雜而言的。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老師有智慧。怎樣把復雜的語文教學做簡單?
一、教學目標——精準簡要
少則得,多則惑。教學目標要著眼“一課一得”,不能心急貪多。因為任何一項語文素養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每一節課精準到位到點的訓練,日積月累,方能從量變到質變。精準的教學目標,要清晰、具體“教什么” 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靶心和靈魂,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是導學(確定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導教(確定教學步驟及方法)、導評(提供檢測標準)的依據。那么,是不是每一堂課都需要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完整呢?其實不然,一堂課四十分鐘是有限的,如果教學目標面面俱到就會導致課堂教學的虛浮,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簡潔明了的。
一篇課文,它的筋脈在哪里,它的精髓是什么,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能夠撥開云霧見天日,能夠透過現象抓本質,能夠取舍得當。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對教材內容進行新的篩選整合,大膽舍棄那些非本質的信息,去“掏”出文本中極寶貴的東西,而決不能讓那些看似細小卻又有血有肉的一個詞、一個字乃至一個標點溜走。如在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時,把握住“在乎”這個詞;在執教《背篼》寫“小院里”這段話時,細細品味山里孩子的兩次“笑”。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帶動全文,把蘊涵在語言文字內的思想、情感挖掘出來,傳遞給學生,就能使學生內心為之一顫,腦中豁然開朗。
二、教學環節――簡化自然
現在,一些教師在語文課上設計的教學流程環節繁瑣,教師總是在教案中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詳細地寫下來,生怕學生在課堂上學不會。于是,教學成了一種堆積。在這樣的設計下,教師總是不停地給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好橋,鋪好路”,生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跌倒”。還有,很多的學習環節,學習障礙、陷阱都是教師事先故意設置好的,還變著法兒讓學生去鉆。因此,教學過程變得冗長拖沓,教學方法顯得復雜多樣。其實,新課程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性,特別強調板塊式的教學設計。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應該把教學過程刪繁就簡,主要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這一語文教學的核心,追尋簡化自然的教學過程,該簡的地方就簡,學習的過程應該科學、順暢,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規律。追求精煉實在的教學流程,讓每一個教學環節有據可依,讓學習更真實、扎實。
1.抓關鍵點,精準教學目標。所謂抓關鍵點,就是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抓住文本中最重要的詞、句、段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并以此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重點突出,閱讀涵蓋量大。教學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載體。一篇文章 “可教點”很多,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學生的學習精力都是定數。課堂不必什么都講,留點懸念和空間,就是給學生自由和發展。教材內容≠教學內容。選擇哪些教學內容,主要看是否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能否為培養學生能力服務。否則,即使很“經典”的內容,也要果斷舍棄。
2.板塊推進,結構化教學。教學走向上,由“閱讀學習”變“學習閱讀”,與繁雜細碎的“內容分析”式閱讀教學說再見,將教學的重心指向運用,即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結構形式,特別是規律性語言和“陌生化”語言,進行積累、理解以及語言表達形式的模仿、習得與創造。例如:從詞語的構詞方式入手,積累并優化語言;從句段的表達特色入手,遷移并運用語言;從篇章的結構形式入手,模仿并表達語言。改線性教學為板塊推進(余映潮):板塊式閱讀教學,十分清晰地表現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教學內容“一塊一塊地來落實”。例如:一位老師上的《女媧補天》,這堂課教師評價很高,為什么?因為這節課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講故事。講故事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在講故事的實踐中形成的;課堂里怎么指導學生學會講故事,關鍵是讓孩子多講多練。要把故事正確流利連貫通順地講出來,必須經過反復操練。所以課堂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學生講故事的實踐上。《女媧補天》這堂課就是一步一步在引導學生講故事:板塊一,出示神話的特點;板塊二,教師示范講故事,;板塊三:把故事的框架理清楚,學生練習講故事,把故事細節講出來;第四板塊:用方言來講故事。
三、教學方法――簡單實用
教學方法是憑借教學內容抵達教學目標的關鍵因素。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務求以實惠的教學方法達到實在的效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姓“語”,語文學習要用最“語文”的方法──以讀為本,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作為達成教學目標最根本的路徑。閱讀教學:把長文讀短→ 把詞句讀長。
多數課文,可采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采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適合習得學法的課文,可以采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課文各部分內容、結構有共性的文章,如《再見了親人》《紀昌學射》等,可以用聯讀學習模式。
總之,語文教學“簡約化”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需要指出的是,語文教學“簡約化”并不是要我們完全否定原來的一些教學思想與設計,而是在原有思想基礎上的重新建構,打造完美的課堂。教學的成功,說到底,取決于老師的智慧——“大道至簡,博觀而約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2-01.
[2]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漢語 閱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余建華,1979年08月,男,教師,大學本科,單位:重慶市巴南區巴南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南區巴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