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 王剛 盧華紅

【摘要】目的應用心肌自動功能成像(AFI)評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短期內左心室收縮功能變化,探討AFI的實用性。方法選取初發AMI并行PCI治療的患者30例,利用AFI測量PCI術前、PCI術后24小時左心室整體縱向應變(GLS)及局部梗死區域平均應變(TLS),同時與30例健康者比較。結果AMI患者PCI術前、術后左心室射血分數和GLS和TLS均較對照組明顯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CI術后24小時較術前GLS及TIS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AFI技術可快速定量評估AMI患者PCI術后短期左心室收縮功能改變。
【關鍵詞】超聲心動圖技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心肌梗死;自動心肌功能成像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6-0539-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6.01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可引起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造成左心室收縮功能減低,傳統超聲心動圖都是通過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來評估左室收縮功能,然而LVEF在某種程度上不能更科學客觀地反映AMI左心室收縮功能變化,近年來許多研究證實斑點追蹤技術是可以作為評估左心室功能的一個敏感的工具1,2】,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試圖通過心肌自動功能成像(myocardial auto funtional imaging,AFI)來評估AM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n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后短期內左心室收縮功能的變化,以期能找到一種快速、準確且實用價值更高的評估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指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急診入院的AMI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36~74歲,平均(55.4±15.6)歲,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作,臨床癥狀、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AMI表現,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狹窄>70%,并行PCI治療放置支架,排除輕度以上的心臟瓣膜病、心肌炎、嚴重的心律失常以及超聲圖像質量差的患者。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人員30例為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5~72歲,平均(55.1±14.9)歲,均有超聲心動圖檢查。
1.2儀器與方法:CE公司VIVIDE9彩色多普勒超
聲儀,M5S探頭,頻率1.7~3.5MHz,設置幀頻大于60幀/s,機器內置有定量分析軟件。超聲檢查時間為AMI術前1天內和術后24h,檢查時患者取左側臥位,連接同步心電圖,存儲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二腔心切面及心尖左室長軸切面連續三個心動周期的超聲動態圖像,用Simpson's雙平面法測量LVEF,同時調出AFI功能,取心尖四腔心動態圖像,先在二尖瓣環及心尖部內膜處放置3個點,系統會自動包繞整個左室壁,包繞不滿意可手動調節包繞線,使整個左室心.肌剛好被全部包繞進感興趣區內,但乳頭肌要排除在外,然后點擊確定,之后再分別去心尖二腔心切面及心尖左室長軸切面進行分析,最后系統會自動給出左室17個階段縱向應變的牛眼圖(圖1和圖2見封三)。區域縱向應變(tritrial longitudinal strain,TLS)為缺血區域各節段縱向應變均值。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版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MI患者PCI術前、術后各參數比較,與對照組比較,AMI無論是PCI術前還是術后24h,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縮末期容積(end-systolic volume,ESV)、LVEF、整體縱向應變(global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TLS均明顯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MI患者PCI術后24h與PCI術前比較僅TLS及GLS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結論
AMI患者往往引起缺血心肌收縮功能障礙,出現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導致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傳統方法是通過測量LVEF來評估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并通過肉眼觀察是否發生節段性運動異常,然而LVEF在評估左心室收縮功能時敏感性不夠高,肉眼.觀察更具主觀性,因此尋求一種能快速、準確且實用的定量工具來評估左心室收縮功能非常有意義。
斑點追蹤技術是通過追蹤心肌斑點信息來描述其運動軌跡,并用于定量評估心肌的功能,胡波等【3】研究發現斑點追蹤技術可準確評估AMI心肌收縮功能變化,縱向形變的保留對心功能近期改善較重要,環向形變的保留是中遠期心功能改善關鍵。龍曼等【4】研究發現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能快速直觀地定量評估AMI患者局部梗死心肌的功能,并用于AMI患者PCI術后的療效隨訪評估。王萍等【5】隨訪了一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性閉塞患者行PCI治療術后左心功能變化情況,發現GLS于術后6個月明顯提高。
左心室心肌是由三層心肌纖維構成,斑點追蹤技術獲得的參數包括縱向應變、環向應變、徑向應變及面積應變等,在室壁心肌三層結構中,心內膜下心肌對缺血是最敏感的【6,7】,而縱向應變主要分布于心內膜下心肌,故GLS可以較敏感地反應心肌缺血情況【8】,AFI是一項在機就可以實時測量的技術,主要用的指標就是收縮期各節段縱向峰值應變及GLS。本研究的一組AMI患者經PCI治療后短期內GLS和TLS均較術前明顯提高,而此時LVEF改變尚不明顯,而且AFI所得的牛眼圖非常直觀,因此,AFI技術在AMI患者PCI術后短期隨訪中,用于定量評估左心室心肌局部和整體的收縮功能變化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洪瑋,趙剛,韓鄂輝,等.二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癥狀-球囊擴張時間對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心功能預后的影響【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6,13(12 ):893-897.
【2】顧金萍,孫穎慧,商志娟,等.斑點追蹤超聲心動圖在評價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延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發生左心室重構的價值【J】.中國循環雜志,2017,32(3):227-231.
【3】胡波,周青,陳金玲,等.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近期與中遠期左心室功能改善【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11 ):926-931.
【4】龍曼,鄧敏峰,唐曉明,等.三維斑點追蹤技術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前后左室收縮功能的評價【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4 ):324-328.
【5】王萍,劉勇,侯淑鳳,等.二維斑點追蹤顯像技術評價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價值【J】.中國循環雜志,2017,32(1 ):50-53.
【6】June A,Steen H,Jesper M,et al . Diagnotic value of layer-speciic globallongitudinal strain during adenosine stress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coronaryartery disease【J】.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7 ,33:473-480.
【7】陳小果,舒先紅.超聲心動圖心肌分層應變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6,25(7):638-640.
【8】楊性安,余力,勾常龍.三維應變成像對高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6,.13(7 ):504-509.
(收稿日期:20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