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亞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目前,我國信托行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和金融去杠桿化加劇的環境下,我國信托公司的主營業務仍將是債券融資。但是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信托業需要積極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和轉型。然而對信托公司而言,資管新規的發布最主要的影響在于要求信托公司積極打破剛性兌付及限制其通道業務,事實上,信托公司打破剛性兌付后,不僅需要培養其盡職盡責的服務意識,更需要的是提高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的認識,只有如此才會對信托業的發展產生有利影響。
同時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行業的監管規則也將逐漸規范化,金融行業所面臨的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國內外出現的各種風險因素,致使信托行業不得不創新和發展其業務以應對在此環境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信托行業應該牢牢把握住其是服務民眾,為民惠民的金融本源方向,以支持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嚴監管的要求下,以資產管理為主要功能的信托公司迫切需要在立足行業定位,主動順應監管層回歸本源導向的前提下,推動信托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發展的重心,即信托業回歸本源業務必將引領其新的發展方向。
英國的“尤斯制”(Use)是現代信托制度的前身。該制度的創建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英國封建社會。當時的宗教人士習慣在死后將自己的土地捐獻給當地教堂,這使得當地教堂的土地不斷增長的現象頻發。但由于當時英國社會的法律規定教堂的土地是免征稅的。隨著教會的土地的日益激增,使得國家的服務稅收大大縮減。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影響了國王和封建貴族的利益。因此,在13世紀初期,亨利三世頒布了沒收條例,規定凡是贈給當地教會土地的,必須要得到國王的許可,宗教人士如任意給與或者放棄自己土地,那么,他們的土地將會被沒收。此后,宗教人士為了響應這個新的規則,改變了他們對當地教堂捐贈土地的行為。他們轉而將自己的土地轉變為第三者擁有。“尤斯制”就此出現。但隨著英國封建制度的徹底崩潰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尤斯制度體系逐漸演變為了現代信托制度,至此,現代信托制度開始登上舞臺。
首先,源于英國的現代信托制度體系因受傳統因素的影響,信托業的管理發展除土地信托業務外,主要以發展個人信托業務為主,而其法人信托業務受銀行的信托部門管理,總體來說,英國信托業務的本身的發展是其關注的重點;其次,美國的信托業是其經濟發展的產物,其信托財產高度集中,信托業務的管理權力歸商業銀行行使,即其商業銀行除了經營銀行業務外也經營信托業務,該種經營模式極大促進了由個人信托向商業信托過渡發展;日本創新了現代信托制度,完善了信托業的法律制度建設,信托業務的經營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有嚴格的區分,實現了分業經營管理,信托行業的專業優勢明顯且日本信托銀行的分支機構廣泛存在于全國各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信托產品的出現;最后,香港信托業主要以本地個案的判例為依據,為效仿英國的信托法律體系,其信托機構包括獨立的信托公司、商業銀行各信托部門、保險公司、專業的私人銀行、法律及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甚至香港的一些企業和專業人士也會在某些領域開展個性化的信托業務,香港受托人協會一般將香港的主要信托業務分為私人信托、退休金計劃、企業信托(或稱單位信托)及慈善信托;臺灣地區信托機構的信托業務的種類之多使其服務功能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運用,體現了信托的普惠性。
國內的信托制度最早誕生于20世紀初,但由于在當時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環境下,使得信托業缺乏其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基礎,難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信托業的正式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后,它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2000年,此階段我國的信托行業得到了發展;第二階段是2001年-2009年,由于信托法的出臺,使得信托公司開始嘗試勇于嘗試新業務;第三階段是2010年-現在,得益于信托新辦法的出臺,信托業在這一階段需要努力尋求新發展。可以看出,信托業的發展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基本上遵循著發展、混亂、重組、再發展、再重組的道路。除此之外,伴隨著信托業所經歷的五次大的整改使已有的210多家國內信托公司退出了市場,最后僅保留了68家信托公司,但信托行業也因此逐步與銀行業和證券業分離,確立了其獨立經營的地位。同時國內第一家信托機構的成立,意味著現代信托體系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紀元,并且也推動了我國信托業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信托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信托到現代信托的路徑,毫無疑問,即是為了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為了更大限度發揮信托業務優勢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現代信托業才能更好地實現信托制度的核心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的整體提高。
信托是基于信用的一種特殊的法律行為和財產管理制度。信托作為財產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幫助人們管理財產。目前我國信托公司所管理的信托資產的規模使其成為了金融業的第二大機構,信托公司不僅在財產轉移和資產管理兩大領域為信托受益人實現了意志自由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目的,而且也為廣泛的社會投資者提供了一定金融媒介服務,充分體現出了信托的社會服務功能。但近年來,信托公司在取得長足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各類不當的違規行為。其中包括:①違規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違反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定;②放松執行各類合格投資者標準;③違規開展跨業通道業務;④違規開展與信托目的相悖的各類違法違規的銀信類業務等。監管層針對上述金融亂象,在強監管、嚴監管的要求下強力引導信托業回歸本源。
未來的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并將會逐步由高速增長轉變為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因此,社會對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信托制度作為一種財產法律制度,兼具財產轉移功能和財產管理功能,由于該制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使得決定了信托業務的本源,而一項信托業務的順利開展是離不開信托制度的。因此,新規之后,信托公司應充分利用信托機構獨特的綜合金融優勢,在信托回歸本源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未來的轉型方向,發揮信托制度連接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和人們財富管理需求的橋梁作用,完善其業務發展方針和創新其業務發展方向,逐步增強其服務意識、回歸主營業務,努力提升其專業水平,建立自身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信托公司應堅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經營理念,繼續堅持以固定收益類業務為主營方向,以保障信托公司的正常經營收入來維持其正常的經營業務。同時由于信托是可以跨越資本市場,連接實體經濟的特殊金融制度,信托公司還應在完善其傳統業務、充分做好各項業務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和項目后期財富管理的基礎上,努力滿足公司的各項業務的信息披露要求,在金融行業中建立屬于信托業的獨特競爭優勢。
其次,信托公司應真正依靠投資能力來創造價值,明確其行業定位,確立其轉型方向,同時轉型將對信托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將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信托公司還需進一步注重業務特色、從專業化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深度挖掘信托制度的優勢,創新信托業務,根植于本源業務,使信托公司能通過其轉型發展充分的體現專業的金融能力,真正成為與銀行、證券等其他機構有別的金融主體。
最后,信托公司應嚴格遵守合規運營的底線不動搖,使得公司的發展合規合法。企業的合規是其謀求發展的必經之路。合規性包括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行業指南、市場慣例、運營知識以及公司內部合規管理制度及各項政策,在公司的所有業務管理活動都應遵守的內外部規則和準則,公司的合規責任不僅僅是信托公司法律部和其外聘律師的工作,而是要求信托公司在合法的前提下能做到全員合規,并通過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業務轉型,從而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目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和人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都給了信托公司以通過發揮制度優勢、回歸信托本源來發展信托業務的歷史機遇,信托公司應牢牢把握這一機遇,精確認識其業務內涵,對以往的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深度剖析,確定將來要走的方向,才能努力回歸本源業務、服務實體經濟。但回歸信托本源并不只是回歸到信托公司的某項具體業務,而是回歸到信托的本質和精神,同時在實際業務層面結合中國國情,一方面集中精力通過注入家族信托、公益信托、財產信托等信托形式來發展信托公司最具制度優勢的業務,另一方面集中精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做最能體現其專業能力的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