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云南省普洱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普洱 665000)
審美元素以各種形式存在于人類活動中,人類以不同形式詮釋美,在不同時期追求美。通過思考和研究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一系列語言與美學的關系,可以發現了以下特點:教材選材符合時代要求,以及腳本、語言標準的細化,涉及各種不同的課題。內容廣泛而有趣,修辭和文體節奏韻律感強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每一個環節,啟發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引導學生欣賞語言韻律,朗誦課文,欣賞節奏,獲得美感和啟發。同時,在現代教學媒體工具的幫助下,將視覺、聽覺和感覺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去品味、去感受、去分析,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審美教育也叫做美育。它是一種通過感情引起共鳴的教育方法,一種作用于開拓見識的能力教育,注重對人的全面塑造。從表面上看,美育的本質是通過審美活動豐富人們的學習生活,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使他們身心協調發展,學習過程愈加有節奏感,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體驗價值,提升幸福感。另外,美育是改善生活、增強人格的重要途徑。
當代大學生作為審美主體,其心理和知識框架為審美教育融入大學英語中提供了可能。當代大學生開始積極自我關注反思、探索主體的內在動機增強,自主意識增強。他們的形象與空間思維、概括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審美需求很難滿足。因此,將美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這與當代大學生審美和追求美的需求相一致。
美是一種幸福和滿足,產生于當個人暴露在特定的事物下,并受到這些事物的影響和刺激。人們有維持自我的本能,一旦美符合需要,就會與個體產生深刻的共鳴,產生現實的審美感受。審美對象的認知對象更能被認知主體所接受。將美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一種感性的,保持學生自我完整、豐富感覺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們能夠認識世界非功利性的途徑。進而可以使認知主體全面、客觀、本質地掌握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
在人的交流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表達來判斷內心想法。語言也是綜合品質不可或缺的部分。英語有悠久的歷史,其美好的節奏和強有力的交流功能,明確顯示出其深遠的文化意義。英語本身包含著美的藝術。大學英語教材以豐富的含意和向上的鼓勵,以絕妙的文本結構和深遠的文學意義感化人心。教育應該按照針對性和適應性來實施,與時代的步伐協調。今天的語言和文學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對固有的語法和中心分析講授,鼓勵學生為了享受語言和文章的韻律之美而閱讀學習,深入挖掘并積極地閱讀,指導學生用角色扮演與配音增強代入感,通過媒體尋找文學作品資料。擴大教育的強大功能影響,培養語言能力。通過文學的美,通過刺激學生的審美過程來培養其對于語言學習的興趣和欣賞能力。在與啟蒙共享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與追尋到藝術的美。
文學教育猶如某天下午沏上一杯清茶,細細品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斷向學生展示這種精美的產品,介紹其品牌,詳細解釋其特點,并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和品味。教師一方面要精心安排課堂活動,細化環節,介紹了解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大多數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學生預習階段的安排,要求了解感悟文學作品創作的歷史氛圍,設身處地感受并熟悉文字。該階段就像準備茶具茶葉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真正想進入“欣賞”和“品味”的階段,應活躍學生的思維,啟發其在分享美的愉悅與追求的過程中,把藝術美沁入心脾,使學生精神境界逐步升華。
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文字的意義都與作者的背景密切相關。自然風景、節奏、語言和藝術的美會影響到所有的讀者。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細膩的方法來欣賞對美的追求,需要英語教育者經常改善其指導方法。
3.2.1 啟發學生理解文章構架藝術美
教材由描寫材料組成,作者突出情感,明晰美惡觀,語言描寫文雅、幽默輕盈。教師精心設計文章的PPT草圖,為課堂做準備,生動地標明內容和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本文章的大綱。
3.2.2 啟發學生感受語言形式的藝術美
優秀的文章蘊含著韻律和內涵美。語言通過背誦體驗其節奏,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文章的語言美、文學美與藝術美。學生通過對語篇、銜接、連貫和修辭手法的分析,感悟全文的優美與全面。只有這樣,語言的特點才能讓文字綻放生機。詞藻的使用和詞匯的選擇是根據文章的內容和節奏的要求來決定的。正如資深廚師和藝術家精心留下美食材料和創作藝術一樣,一篇課文也具有全方位的色彩、香味的體現,更確切地說,是文章的魅力、節奏和結構。
3.2.3 啟發學生分析文字的藝術美
絕大多數優秀文章都體現了人文精神。作者的意境、人性、道德美和自然美都體現在字里行間。它們都有積極的力量來影響讀者。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閱讀文章。理解分析作者的主要思想,細化對關鍵詞的分析。好比畫家要想構思成一幅幅能觸動每個觀眾心靈的作品,線條中隱藏著藝術美。大學英語教學中,鼓勵學生感受文字間蘊含的美。
總之,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實際上是美的傳播者,為課堂討論營造氣氛,通過自我口才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我們需要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從感官上讓學生全面地理解文章,感受文章所蘊含的豐富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滲透美的元素,滋養學生的身心健康。豐富其情感,引導學生走向陽光,積極追求向上的生活動機,培育正確的三觀。不僅對課文教材有所理解,而且能細細品味每一位作者的獨特之美。在學生面前構建美的世界,通過交流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積極追求并提升美的品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