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雄輝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創業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通過快速采取行動實施創新,整合資源和承擔風險的價值創造過程[1]。因此,創業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作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同樣類似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不確定性的情景下,大學生的創業學習的期望與學習的選擇有什么樣的規律?本文通過探討在雙重不確定情景下的反應,分析了大學的創業學習預期與學習選擇,以豐富創業行為傾向的理論,為加強及改善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提供對策。
在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按字面的意義是無法確定的。但是在心理學或在經濟學中,“不確定性”有其特定的含義。心理上的“不確定性”指的是事先無法準確知道某一事件或某一決策的結果。換言之,只要事件或決策有可能的結果超過一種以上的,如何選擇?都有可能,不確定性就產生了。而在經濟學中,“不確定性”與收益-損失的判斷相關,也即是人們對于未來的收益或損失等經濟狀況的分布范圍和狀態無法準確知道。
通常情況下,人們主宰著自己的命運,在機遇面前,人們是善于把握的。當然,人們對機遇的把握,也要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而不能無限自由。在這個基本前提下,我們把環境視為不確定性的環境。人們在應付不確定的環境時,往往又按本人已有的信念或預期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反應。所以,人們在對自我判斷時,往往也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事件,因為這一判斷很難做到準確無誤。
雖然人們的決策或判斷無法做到準確無誤,看似不確定性的討論無意義,但在特定的事件或引入“預期”或“期望”時,討論“不確定性”的意義非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經濟生活中的行為選擇都是以特定的預期為基礎,這種預期既包括對自己客觀概率事件做出主觀判斷,也包括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人們主觀預期的結果。可以說,預期在刺激與行為之間不僅僅有中介的作用,還有生成作用,或暗示效應[1]。
依照上述的闡述,在討論不確定性時,可以區分為對外部環境判斷的不確定性和對自我判斷的不確定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但確定性卻又是相對的。對于相對的不確定性,是因為個體對不確定性事件的主觀認識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主要是在特定的事件下,個體對信息掌握得不充分,或個體所掌握的信息未能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無法準確對外部環境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又是相對的,又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對自我的判斷也是不確定的。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認識自己,特別是在估計自身的能力時猶為如此。人們對一件事要做出決策,就不得不依據自己的能力作出判斷,量力而行就是這個道理。但自己能力是高還是低,又是一個不確定性問題。對能力的判斷同樣有相對的一面,因為不同的個人閱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情緒狀態等條件的作用下,做出的判斷又有很大的偏差。在研究中常用的變量“自我效能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自我效能高的人,信心就大,工作績效就高,反之就低,這是很典型的在特定事件中自我能力的判斷。因此,在決策過程中,不確定性也有來自對個體自身能力判斷的不確定性。
基于上述論述,在特定的研究中,可以把不確定性區分為對環境判斷的不確定和對能力判斷的不確定2 個維度。
創業是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通過快速采取行動、實施創新、整合資源以及承擔風險的價值創造過程[2],所以創業的特征是高度風險性和高度不確定性。在開展創業之前,創業者都要經過一番學習,取得經驗的積累。世界上偉大的創業者,無不是從學習創業開始,一步步把創業想法付諸實施,然后是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這也隱含著創業的學習及學習的行為選擇。
當然,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點,個體是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地建構、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學習,學習者必須不斷地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操練,在獲得充分理解后才能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3]。所以,在創業活動展開之前,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必然有對創業的學習,并有相應的創業期望。
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認為,人總是渴望滿足一定的需要并設法達到一定的目標[4]。這個目標在未得到實現時,就表現為一種期望,同時,這時目標反過來對個體的動機又是一種激發力量,而這個激發力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目標價值(效價)與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積。所以,有意向創業的個體會在創業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擴充各種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形成創業前的預期[4],這個預期影響著其各種學習行為,比如當個體有一定的創業意向時,會根據自己對外部的環境情況、自己的能力高低做出判斷,不管這個判斷是否準確,都會形成初步的預期,在往后的一系列學習中做出各種選擇。在不確定的情景下,會有初步的創業學習預期,產生一系列的學習行為選擇。
為了探討不確定情況下個體在創業學習預期和學習行為選擇的差異,本研究于2019-01 對110 個參與創新創業訓練的大學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對回收問卷進行甄別,其中有效問卷101 份。男生45 人,占44.6%;女生56 人,占55.4%.大學二年級31 人,占30.7%;三年級29 人,占28.7%;四年級41 人,占40.6%.在這次問卷調查中以對外部環境判斷不確定、對自我判斷不確定為維度,設定了在這2 個維度下的“是”“否”2 種結果,最終區分成4 種不確定情景:高環境高能力判斷,高環境低能力判斷,低環境低能力判斷,低環境高能力判斷。根據這4 種情景下學生的反應,去分析比較創業預期、創業學習行為選擇,其結果如下。
在不確定情境下,學生對創業時間長短存在顯著的差異(x2=7.990,df=3,p<0.05)。總體上來說,學生對創業預期3 年后創業的比例(57.4%)明顯高于2 內創業的比例(42.6%)。在不同的情景下,呈現出以下的特點:高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期望在2 內創業的比例(19.8%)明顯高于其他情景下的期望,即學生在高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對創業期望更快些;低環境高能力的情景下,學生預期3 年后創業的比例(18.8%)明顯高于其他情景的期望,即低環境高能力的情景下學生對創業期望往后延遲。
在不確定情景下,學生對創業學習行為的選擇存在顯著的差異(x2=8.408,df=3,p<0.05)。不管在何種情境下,學生花時間學習創業知識與能力的比例(56.4%)高于通過各種途徑積累創業經驗的比例(43.6%),說明選擇創業知識能力的學習是學生創業學習行為的主要選擇。在不同情景下,創業學習行為選擇存在顯著的差異:高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選擇通過各種途徑積累創業經驗的比例(16.8%)高于其他情景下的選擇,即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更傾向于創業經驗的積累的選擇;高環境低能力判斷和低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對選擇花時間學習創業知識與能力的比例(16.8%)高于其他情景下的學習選擇,即在這2 種情景下,學生的學習更傾向于創業知識與能力的學習。不同情景下創業期望與學習行為選擇的比例分布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情景下創業期望與學習行為選擇的比例分布
從前面的理論討論與數據結果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高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大學生期望盡快創業,在學習行為上更傾向于經驗的積累;低環境高能力的情景下大學生對創業期望往后延遲創業,學習行為上更傾向于學習創業知識與能力。從不同情景下對創業預期的結果來看,只有在外部環境判斷和自我能力判斷高的情景下,更期望在更短的時間內創業,因為學生個體認為環境適合創業,判斷自己的能力具備創業。低環境高能力的情景下,學生預期更長時間后創業,說明能力高的情景下,對環境判斷低的情景下,還是推后創業,因為創業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從不同情景下對創業學習的行為選擇的結果來看,高環境高能力判斷的情景下更傾向于創業經驗的積累,在現有的文獻中,證實了先前經驗對創業產生顯著的影響,這主要是創業活動本身具有很強實踐性所決定的。
不同情景下大學生的不同創業預期及學習行為選擇存在差異性,對我們的創新創業教育有重要的啟示:加強大學生的基本創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增強大學生基本判斷能力,特別是對創業所處于的經濟社會環境和自身能力的評價與判斷,以促進學生對創業活動本身正確認識,從而使學生有更強的創業意向,聚焦于創業的學習與訓練,達到創業教育的目的;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針對性,不同情景下的期望與學習行為選擇有明顯差異,啟示我們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與策略,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