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品,其筆法在傳承隸書筆意的基礎上又有所改變,為隋唐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其筆法的分析研究,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龍門石窟造像記的筆法特點和藝術風格,同時也能夠使人們對于魏碑筆法的特點和藝術風格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一、龍門二十品概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開始開鑿著名的龍門石窟,之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龍門石窟現存造像記眾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是以《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等為代表的《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老龍洞外的慈香窯,這些造像記主要是北魏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高僧等,或為孝文帝歌功頌德或是為祈富欀災而開龕造像。這些造像記記載了當年的史實,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龍門二十品》是在漢晉時期隸書與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剛健質樸,筆力雄健,氣勢渾厚,是北魏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是“魏碑體”的典型代表,為魏碑書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康有為對龍門二十品評價很高,他在《廣藝舟雙楫》中這樣寫道:“寸字方筆之碑,以《龍門造像》為美?!肚鹉铝炅练蛉宋具t造像》,體方筆厚,畫平豎直,宜先學之。次之《楊大眼》骨力峻拔。遍臨諸品,終之《始平公》,極意峻宕,骨格成,形體定,得其勢雄力厚,一身無靡弱之病,且學之亦易似?!?/p>
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和前提,書法美基于用筆,用筆在書法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鐘繇在《用筆法》中也曾提到:“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币虼?,本文主要從用筆法方面對龍門二十品筆法進行分析。
二、《龍門二十品》筆法特點
《龍門二十品》在書法風格上更傾向于追求典雅,在筆法上仍然保留隸書的筆意,以方筆為主,用筆峻健,但也不乏一些粗糙、質拙的存在。根據用筆特點,《龍門二十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用筆以方筆為主,外拓,筆畫厚重,氣勢雄渾,是比較典型的魏碑書法,《慧成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一弗造像記》《尉遲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惠感造像記》《鄭長猷造像記》《高樹造像記》《比丘道匠造像記》《賀蘭汗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解伯達造像記》都屬于此類。
第二類用筆以圓筆為主,較為圓潤厚重,《元祐造像記》《太妃侯造像記》《高樹造像記》都屬于此類。
第三類用筆以方筆為主,兼有圓筆,方整峻拔,精整而茂密,《元燮造像記》《元詳造像記》《高太妃造像記》《馬振拜造像記》《慈香造像記》都屬于此類。
三、龍門二十品基本筆畫分析
(一)橫畫的用筆法
龍門二十品中的橫畫起筆以方筆為主,多為側鋒起筆,筆鋒外露;行筆多為平穩厚實;收筆多為出鋒收筆,少數為回鋒收筆。橫畫較多的造像記中,橫畫用筆變化豐富,各不相同。龍門二十品中,經常出現橫畫向右上方明顯的欹斜,且波磔明顯,帶有明顯的隸意。
長橫的寫法大概有兩類,一類為側鋒方起,行筆平穩厚實,收筆時按筆并上挑出鋒,如《恵感造像記》《鄭長猷造像記》等造像記中的長橫多屬于此類;另一類為側鋒方起,行筆中實略有變化,筆畫中端較兩頭稍細,收筆時頓筆后向下出鋒,如《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一弗造像記》等造像記中的長橫多屬于此類。
(二)豎畫的用筆法
豎畫的寫法有兩種:第一種為懸針豎,懸針豎起筆可藏可露,中鋒行筆厚實有力;還有一種豎起筆露鋒有力,行筆中實有力,收筆成斜銳的鋒力。豎之長短、粗細各不相同,隨字勢而巧妙變化。
(三)撇畫的用筆法
撇畫變化特別多。首先從短撇來看,以方筆為主,側鋒露起,中鋒行筆厚實,筆畫行至收筆處提筆出鋒收筆。長撇的用筆法也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側鋒方起,轉中鋒行筆,行至筆畫中端輕提筆,筆畫行至末端頓筆后向左下出鋒收筆,撇畫較兩頭較細;另一種長撇側鋒方起,調鋒后左下澀行,筆畫行至尾部,輕提向左上出鋒收筆,略向上揚。
(四)捺畫的用筆法
捺畫形態各異,長短、曲直、平斜各不相同。捺畫多為豎切露鋒起筆,也有小部分為藏鋒逆起筆的,一波三折,力到末筆盡勢收,收筆逆回有力。有的捺畫下端水平如直線,完全是刀刻的工藝效果。
(五)鉤畫的用筆法
對于鉤畫筆法的分析,主要針對兩種鉤畫(即橫鉤、豎鉤)進行分析。
首先,對橫鉤進行分析。起筆以方筆為主,有的藏鋒逆起,有的為露鋒側起,橫鉤中橫畫部分基本為中鋒行筆。收筆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一種為筆畫行至橫畫末端,向右上提筆后,重按后轉側鋒向左下出鉤,鉤畫較方,如《始平公造像記》中的“靈”“容”,《高樹造像記》中的“寳”“安”等字中橫鉤;一種為筆畫行至橫畫末端頓筆,轉中鋒下行,頓筆向左上挑出,鉤腳較小,如《鄭長猷造像記》中的“雲”“守”“軍”等字中橫鉤;還有一種為筆畫行至橫畫末端頓筆,轉側鋒向左下出鉤,如《孫秋生造像記》中的“寳”“空”,《劉根造像記》中的“?!薄傲恪钡茸种袡M鉤。
其次,對豎鉤進行分析。大部分豎鉤起筆以方筆為主,方筆的起筆方式有兩種,一種為藏鋒逆起,如《鄭長猷造像記》中的“彌”“陳”,《孫秋生造像記》中的“扵”“來”等字中豎鉤;另一種則為露鋒側起,如《始平公造像記》中的“則”、《劉根造像記》中的“未”、《魏靈藏造像記》中的“林”等字中豎鉤。也有小部分豎鉤為圓筆起筆。行筆上基本都為中鋒行筆,筆畫中端略有擺動。收筆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收筆類似于隸書豎鉤的處理方式,筆畫行至豎畫末端圓轉,然后向左運筆,邊行邊提出鋒,鉤腳較大,如《元祐造像記》中的“事”、《太妃侯造像記》中的“扵”等字中豎鉤;另一種為筆畫行至豎畫末端頓筆向右下頂尖,較方,接著折筆向左上方出鋒,鉤腳較小,如《始平公造像記》中的“崇”、《孫秋生造像記》中的“來”“劉”等字中豎鉤。
(六)折畫的用筆法
對折畫用筆法的分析,主要針對兩種折畫(即橫折、豎折)進行分析。
首先,對橫折進行分析。從起筆上來看,以方筆為主。起筆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橫折與前一筆畫相接,多采用藏鋒逆起;另一種橫折沒有與前一筆畫相接,多為露鋒側起。行筆基本上都為中鋒,橫畫中端有的行筆平穩厚實。轉折的處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為橫畫行至末端提筆,藏鋒向下行筆,轉折處較方,如《鄭長猷造像記》中的“皇”“造”等字中橫折;一種為橫畫行至末端,頓筆轉鋒下行,轉折處較圓,如《高樹造像記》中的“思”“神”等字中橫折;還有一種為橫畫行至末端略向右上提筆,側鋒向下行筆,轉折處較方,如《始平公造像記》中的“四”、《孫秋生造像記》中的“田”等字中橫折。收筆大部分為回鋒收筆。
其次,對豎折進行分析。起筆以方筆為主。轉折處的處理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筆畫行至豎畫末端向左提筆,側鋒重按后轉中鋒向右行筆,筆斷意連;另一種筆畫行至豎畫末端,提筆,藏鋒向右行筆。
(七)點畫的用筆法
點畫形態各異,寫法各不相同,起筆多為方筆露鋒,點畫形狀類似于三角形。起筆有方有圓,有正有側,也有一些被處理成短橫、短撇、短捺等,總之,形態、大小、輕重、曲直各不相同。兩點,多成相向狀或相背狀,起筆方圓兼備,對比鮮明,變化豐富,兩相呼應。
四、結語
《龍門二十品》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龍門二十品》在筆法上傳承隸書筆意,仍然以方筆為主,兼有圓筆,遒勁峻健,為隋唐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段續洪(1989-),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書法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