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方成智
摘 要: 作為拓寬中國學生國際視野,促進中國基礎教育與世界接軌的載體,民辦國際學校近年來發展迅速,同時面臨教育目標偏離、課程設置不合理、外籍師資質量不高、學費較高等問題。本文從民辦國際學校發展現狀出發,分析探究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加強本土課程與國際課程的深度融合、設立外籍教師聘用標準、構建合理收費機制等建議,以期有助于民辦國際學校的健康發展和教育市場的繁榮穩定。
關鍵詞: 民辦國際學校 發展 問題 建議
經濟全球化促進各國之間貿易交流的同時,推動我國教育國際化事業的發展。作為教育國際化的產物之一,民辦國際學校肩負著培養優秀國際人才的重任。在當前國際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之下,民辦國際學校如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健康的發展之路,值得探討。
一、民辦國際學校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國際學校是為了滿足外籍人員子女就學需求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1]。本文提到的民辦國際學校主要指由中國公民或組織機構開辦的,以中國學生為主要招生對象,部分或者全部采用國外課程體系、教材和考試測評的學校。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低領留學熱的興起、公辦國際學校的收縮及教育國際化傾向的凸顯,民辦國際學校在多重利好刺激之下,迎來井噴式的增長。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10月31日,我國共有國際學校734所,超過阿聯酋,成為世界上國際學校最多的國家,其中民辦國際學校367所,成為最主要的辦學方式,占比達50%[2]。由此可見,民辦國際學校現已成為我國基礎國際教育市場的重要方面。
二、一些民辦國際學校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作為文化與國際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民辦國際學校的迅猛發展滿足了學生與家長日益高漲的國際需求,有效推動了我國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然而,民辦國際學校目前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屬于“新鮮”事物,其“繁榮”發展的背后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冷靜思考。
(一)主要問題。
1.辦學定位不當,教育目標偏離。
作為國際教育實施者之一的民辦國際學校,無疑肩負著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國際人才基礎能力的使命。然而在辦學過程中,某些學校在“外籍教師”、“國際課程”等外衣包裹下逐漸脫離教書育人的辦學理念,轉而成為出國留學預科班。為提高升學率,他們只引進海外大學要求遞交成績或中國學生考試中最擅長的相關課程。顯然,這種“功利化”的升學教育的辦學模式沒有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國際教育,一些民辦國際學校本質上只是單純的盈利考試培訓學校而已。
2.課程設置不合理,本土課程邊緣化。
課程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重要載體。在我國,民辦國際學校屬于中外合作辦學性質,國務院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應按照中國對同級同類教育機構的要求,開設關于憲法、歷史、政治、國情等相關內容的本土課程[3]。然而,那些以出國留學為目的的民辦國際學校為確保國際課程的“主導地位”,不斷壓縮、弱化本土課程。例如光明日報的記者對上海高中國際課程的調查發現:高一,本土課程多于國際課程,約按3:2設置;到了高二,本土課程學時大幅減少,而國際課程的學時卻不斷增加,約按2:3設置[4]。本土課程在各種形式之下被邊緣化。
3.外籍師資水平良莠不齊,流動性較高。
外籍教師背景不真實、資質不達標、書面介紹與能力不符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民辦國際學校師資建設的短板。例如,因成績造假被舉報的上海CIA國際學校,其合作方加拿大安省教育廳規定80%的教師須有安省教師協會(OCT)認證,但上海CIA當時的十名教師中,只有三名有OCT認證[5]。另外,外籍教師普遍穩定性不高、流動性大也是一些民辦國際學校師資問題的主要表現。據中國國際教育網調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49所民辦國際學校和外籍子女國際學校的數據顯示,有近7成的外籍教師年流失率在5%—15%[6]。
4.收費標準不一,學費較為昂貴。
據新學說抽樣調查統計,單純從學費角度看,部分民辦國際學校的各學段學費都保持在較高的收費水平,發達地區平均水平總體在13—16萬元之間,其他地區國際學校的學費平均水平,也?基本達到8—10萬元[7]。對比之下,據迪拜知識和人力發展局(KHDA)統計,迪拜最高等級的民辦國際初中平均學費6.5萬迪拉姆左右(人民幣約為11萬元),質量一般的民辦國際初中平均學費2.9萬迪拉姆左右(人民幣約為5萬元),質量較差的民辦國際初中平均學費甚至還不到1.2萬迪拉姆(人民幣約為2萬元),迪拜的人均年收入大約28萬迪拉姆(人民幣約為48萬元)[8]。而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6萬人民幣,即使是中國最為富裕的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過5.8萬人民幣左右,遠遜于迪拜的28萬迪拉姆。
(二)原因分析。
1.功利化的辦學供給與求學需求。
國際學校教育目標偏離,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學校并沒有按照國際學校應有的辦學理念運營,而是以經濟利益為辦學導向。另一方面是學生及家長自身的目的和需求,他們之所以上國際學校,部分由于沒有考上當地初、高中或沒有本地戶籍,部分學生是為了通過考試到歐美發達國家上大學。因此,一些國外的教育體系,比如英國的A—LEVEL、美國的ACT,到了國內就變成單純的升學考試。供給和需求雙方面共同決定了一些民辦國際學校正不斷淪為出國留學的預科班。
2.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未能兼顧。
作為與國際教育接軌的辦學主體,民辦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宣傳和推廣國際化辦學的重要力量。某些民辦國際學校為體現其“國際化”水平,盲目引進和開設數量繁多的國際課程科目,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使得國內本土課程被擠占或取消開設。此外,有的學校把出國升學率作為辦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從而把部分時間與精力投放在外語課程和考試課程上,而對出國留學無直接幫助的本土課程則被忽視。
3.優秀外籍師資供需矛盾加劇。
民辦國際學校大量增長,使得優秀的外籍教師成為異常短缺的資源。一些優秀外籍教師不僅對薪資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對職業穩定和配套福利等同樣存在訴求,而且增加了民辦國際學校在外籍師資招聘上的難度。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學校要留住優秀的外籍教師,務必要提高其薪資福利。現實情況是民辦學校外籍師資質量與福利待遇二者不可得兼,最終造成教師隊伍穩定性不高,水平參差不齊。
4.市場驅動與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隨著國際教育的熱度持續發酵,我國對民辦國際學校的需求數量不斷增加,供不應求促使國際學校學費持續攀升。此外,我國部分民辦國際學校學費不斷上漲,除去本身財政支出日益增加、市場供需失衡的原因外,與民辦國際學校屬于政府監管“盲區”也有一定關系。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部分學校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收費機制,隨意抬高學費,而其他學校盲目跟風,間接導致整個行業的學費上漲。
三、促進民辦國際學校健康發展的策略
(一)立足本土,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
我國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民辦國際學校的辦學目的不應僅僅是把學生送出國門,把學校辦成升學考試機構,更多的應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理念、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同時,學校應立足本土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合理引進國際教育中的優秀教育資源,致力于將中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中國靈魂又有國際視野的合格公民。
(二)加強研究,促進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的深度融合。
在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獨立性對于每個民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9]。而課程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國際課程的引入,既要保證我國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又要關注國際化內涵的融入[10]。因此,民辦國際學校要依據國情合理、適量引進國際課程,把國內課程作為主線,將國際課程融合進來,形成“洋為中用”的綜合課程體系。再者,不能讓中西課程割裂、獨立地存在,而應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加強研究,增強兩大類型課程的深度融合。同時,中外教師在課程教學上應該同構互助,對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展開深度的合作交流,建立“中西合作”的教學團隊。
(三)設立聘任標準,優化外籍師資隊伍建設。
作為國際教育資源的傳播者與跨文化交流的實踐者,外籍教師在教學質量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民辦國際學校解決外籍教師的教師資質問題的關鍵在于設立外籍教師的聘任標準與條件,同時在聘用前應嚴格審查其身份信息、教學資格等證件,從源頭上杜絕不良人員混入教師隊伍。另外,不同的民辦國際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友好合作的“教研共同體”,舉辦校際間的教研活動,為前來中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提高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專業水平。
(四)發揮政府職能,構建合理收費機制。
國際學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從辦學宗旨、招生宣傳到辦學運營都應該建立一套符合國際規范和國內法規的運營管理機制及執行標準。相關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學校的硬件設施、課程設置、地理位置、教學質量、課外活動數量等指標對國際學校進行分級,再依據等級制定相應的學費標準。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大市場開放力度,促進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縮小供需端的差距,減少市場供需失衡的現象。通過市場的手段實現逆向淘汰機制,讓學生和家長自動選擇收費合理、質量過硬的學校就讀,迫使國際學校提高管理水平,優化師資力量,實現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
四、結語
國際學校具有與世界各地名校交流學習的機會,對開闊中國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眼光、塑造學生的創新探索精神,助力培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當前階段我國的民辦國際學校本質上是市場經濟下的產物,市場經濟在規范性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出臺相應的政策或制定相應的監督體系來對民辦國際學校的辦學質量進行評估和定位。利用政府干預“有形的大手”和市場經濟“無形的大手”共同推進民辦國際學校信息的公開化、辦學的透明化、經營的規范化和教學質量的標準化。
參考文獻:
[1]閻鳳橋.“鐵籠”是如何建造的?——國際學校認證制度在中國建立過程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01):25-41,189.
[2]新學說.2017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R].新學說國際教育傳媒,2017:6-10.
[3]鄭天虹.國際學校不能淡化國情教育[J].發明與創新(大科技),2016(12):42.
[4]曹繼軍.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有所作為[N].光明日報,2013-02-06(006).
[5]上海一所國際學校因造假被取消頒發學歷資格[EB/OL]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6-07-14/doc-ifxuapvs8413124.shtml.
[6]家長必看:國際學校師資分析[EB/OL]http://www.ieduchina.com/news/201703/22864.html,2017.3.
[7]新學說.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R].新學說國際教育傳媒,2016:24-25.
[8]評估和保障民辦學校質量,中國能否叫板迪拜KHDA?[EB/OL]http://www.sohu.com/a/220319232_380485,2012.3.
[9]周滿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3,34(01):65-68,75.
[10]唐盛昌.我國高中引入國際課程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0,30(22):12-19.
項目來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國際學校教科書潛在的風險及規避研究》(編號:17YJA88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