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是東方的,和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緊密相連,瓷器chna與中國Chna都同形同音。而“當代藝術”的背景更多的和西方相關。當瓷器和當代碰撞在一起,會幻化出怎樣的音符?當代藝術家劉建華的藝術探索,讓我們窺見了東方的“瓷”的“當代”樣式。
劉建華善用瓷,在景德鎮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經驗,讓他稔熟于這種傳統材質,但當他面對創作、談及運用時,瓷的介入則開始逐漸脫離了傳統模式,形成其獨有的藝術語言。脫離傳統的糢式是否意味著背離傳統?
在劉建華廣為人知的系列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十分濃郁的中國文化骨子里的審美哲學。藝術家目前在美國佩斯畫廊中呈現的作品《跡象》,是用烏金釉去描述中國傳統墨痕。這種看起來“垂涎欲滴”的瓷釉墨痕,欲要描述的是“屋漏痕”這一中國傳統對于筆墨審美的認知,襯上純白瓷制成的作品《白紙》,讓整個展覽空間看起來越發空靈。一張邊角微翹的紙,比一張平平的紙吏富有感情,而“瓷”的堅硬、冰冷與“紙”的柔軟溫度之間以及二者之間不同質的脆弱,形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感觸。“空白”則更能容納情感層層遞進的深入,在西方人眼中,這是可以引導觀者由此進入沉思的極簡主義風格體現, 而在東方人眼中則是暢神和冥想,或者說是對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留白”的另類詮釋。生長于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對對方的文化,難免曲解。在西方的立場上,所謂的“東方主義”(Orientalsm)由此而生,且不論Orientalsm的能指和所指。即便是在認真研究東方歷史和文化的情況下,也會出現誤讀。就如面對作品《跡象》《白紙》……東西方各有一套不同理論的解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感觸上的相似性,引領觀者超越“物”本身,尋求更本質的東西這個層面,應該算是另一層次的“和而不同”。在中國,隨著西方思潮的猛然涌入,東方文化自身的藝術敘事體系曾一度式微,生成了大量和傳統相異的文化藝術樣式,國際語境下“當代藝術”已然成為當下藝術敘事的主流。東西方在互相凝視中,從最初激起的“主義”之爭,到今日世界全球化以及日益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反映在藝術中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劉建華于威尼斯雙年展的參雇作品“方”系列,呈現出時代特征,他將象征中國傳統的瓷和標示著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鋼板結合在一起,生成黏于黑色鋼板之上的金色滴物。讓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材質最終融合在一起的,是它們同在爐中鍛造的結果。
劉建華的作品將東方傳統藝術結合新藝術語言來進行講述。很顯然,他手中的“瓷”沒有背離傳統,亦沒有割裂文化源泉,其內在的文化屬性仍在緩緩地往外滲透,那是一種溫和而又醇厚的力量。劉建華在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的群展標題“物之魅力:當代中國‘材質藝術’”,則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材質的藝術魅力。兩個同時在海外的展覽,不免讓人聯想,陶瓷和當代,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而藝術家劉建華的藝術探索,則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向外、向內探索的歷程縮影。
變化與線索
在作品的形態上,我不愿意用“極簡”的方式,這是西方的語言系統,我覺得像“白紙”這類作品,更多是和中國相關。——劉建華
S《藝術商業》
劉:劉建華
S:最近您的幾個展覽都在同時進行,美國舊金山佩斯畫廊的個展和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的群展,展出的都是您比較經典的作品,和“瓷”相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虛幻的場景》則有些不同,您不同時期的作品差異還是蠻大的。
劉:《虛幻的場景》是早期的作品,早期作品更多是和社會與現實有關,是反映社會現實的。城市的變化,造成人的情緒變化。在全球背景下,每個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空里面,大家每天面對的事和感受,作為藝術家,需要一個表達,這個表達通過作品來進行。
S:您創作于2006年的《義烏調查》作品,也是和“瓷”完全沒有關系的裝置作品,卻足十分“當代”的作品,和您帶有中國傳統趣味的作品全然不同,促使您調整風格的契機是什么?
劉:還是屬于與社會城市相關的作品,那時,我在這方面表達的更多一些。因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會不斷地對這些問題進行一種表達。反映中國當時的發展過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在那樣一個平臺上會產生的問題,今天來看也是還有一些聯系。但是2008年以后,我不愿意再做一個簡單的看圖說話的樣式給別人,我希望有一個自身系統的建立。所以,后來作品就有些不一樣了。
S:您的一些作品如《無題》里平面化的瓷器、《跡象》中的黑色墨跡、干凈的《紙張》,視覺上看起來簡潔大方,帶有一種極簡主義的傾向。但有些作品卻和這些毫不相關,無論是難聞的氣味,還是因為碎玻璃產生的疼痛感,都讓人產生不適感。您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基調的作品?
劉:每個時期創作的背景不一樣,作品的形態決定了這些。在作品的形態上,我不愿意用“極簡”的方式,“極簡”是西方來的概念,而我的更多是從東方的思想出發。我覺得像《白紙》這類作品,更多是和中國有關系。我認為它有種情緒在,這種情緒是我想表達的,東方的寫意、對自然的關照,更多是一種感受,是一種情緒轉化。西方則更多的是工業化、機械材料的冷漠,抽離內在的一種意義。當代藝術從西方過來,大家剛開始的時候會有模仿和借鑒,但是最終還是要形成能深入下去的個人語言。藝術更多的是一種創造。
材料就是表達,陶瓷這種材料我用的多,但并非一成不變。
B:有些藝術家產生固定風格或材質后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您的作品紅色的《碑》和《呼吸的風景》,都是玻璃制品,不是您一貫用的瓷,所以您是不足不喜歡將自己固定在一個思路上?還是說您并不想拘泥或者固定在某一種材質上?
劉:我覺得藝術家需要有一個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選擇。每個藝術家對媒介的選擇不一樣,這個選擇包括觀念的形成,觀念概念背后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材料就是表達,陶瓷這種材料我用的多,但并非一成不變。我希望有時會有其他材料介入,帶來一種新鮮血液,產生一種興奮,這種興奮點是作品里必須要保持的,它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一個激活點。無論是陶瓷、玻璃、多媒體,或者攝影或者繪畫,表達方式不一樣,我覺得這些可以讓人調整一下。但還是有基本的線索在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B:您一直強調的創作線索,如果是您的系統外的思考,再次觸發您,您還會再返回曾經的創作方式嗎?
劉:對藝術家來說,有個人的語言系統,能讓你在藝術思考和藝術方向上有所掌控。在這樣一個線索的基礎上,可以不斷地去調整一些東西。有些特別的項目,對我來說用過這樣一個語言的表達,就收錄在我的系統和數據庫里,我可以隨時拿出來用。而自身線索的形成,可能需要藝術家的概念、語言、媒介的呈現方式,每一個點之間的連接,到底是直線還是曲線連接,這些比較重要。
在顛覆中顛覆
S:顛覆我們的日常認知,是您的作品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您會去顛覆材料本身的特質,呈現另外一種特質的物,用“瓷”制的紙張、火焰、水墨……您這樣處理的本源,初衷是什么?
劉:我沒想到這個問題,不小心就做了金木水火土,我覺得自然的東西很有力量,又很有深度,這個深度,讓你很難一下就能看到底部,這是自然的一種魅力。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都和自然有很大關系,從自然關照提升到美學的高度,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去看一些事物最本質的東西。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這種文化形態和西方的不一樣。西方文化更多是用科學的態度去思考、去辯證分析,是從邏輯的角度;東方文化更多是從悟性的角度、從一種感受。我覺得這樣更接近藝術的最本質表達吧。藝術最重要的就是最本質的表達,并不是先從理論上開始的,更多是一種感覺。
S:您首先顛覆了人們對陶瓷的認識,同時也顛覆了它反映的狀態。墨跡,它本身是水,但又有凝固的狀態;紅色的火焰,您卻選用了黑色。這種顛覆的過程,是您有意為之嗎?劉:我去做這些,并不足模擬材料。模擬材料沒有任何意義,材料本身就放在那里了,我覺得是用材料去表達,并非去還原。相比紅色,黑色的火焰更好,黑色更壓抑,抽離了我們的視覺習慣。它和現實有關系,又有距離,我在作品中經常會進行實驗,有思考在里面,這種思考是根據不同形態的東西去表現。陶瓷曾經給人的感受、視覺的習慣性、傳統技術的成熟,到今天對材料形態的表達,它有怎樣的一個可能性在里面。每個人觀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更多和中國文化有關。用從傳統過來的材料表達,又是今天的語言方式,這個是比較重要的。
東方文化更多從悟性的角度,我覺得更接近藝術的最本質表達,藝術最重要的就是其本質的表達,并不是先從理論上開始的,更多是一種感覺。——劉建華
有些問題可以放在更為開放的狀態去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都在喝一樣的咖啡,吃一樣的披薩。——劉建華
開放的思路
S:您的作品常會引發人們對傳統和當代藝術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有關“后東方主義”提出的消解和顛覆西方俯視東方文化,令東方文化重新獲得平等與自信這個觀點,您怎么看?
劉:我們是平等的。一般強勢的人群都會覺得平等,弱勢人群才會過分強調平等。北京、上海以外的藝術家群體曾經提出過一個“中心論”,這都是處于邊緣化的藝術環境下才會提到的。北京、上海的藝術家并沒有覺得自己一定要帶領大家,他們也只是在時代的頂尖上就這樣走著,不自覺地成了領潮者。
S:其實這涉及的是內心的一種自信,別人如何看待你,和你怎么看待自己。
劉:我覺得今天可以放在一個更開放、更好的平臺去梳理、去思考這些東西,無論是美國藝術家、英國藝術家、法國藝術家……大家坐在一起,用今天的語言對話,去探討今天的問題。在社會全球化背景下,現在的我們都在喝一樣的咖啡,吃一樣的披薩。
S:您接下來的創作,有什么規劃嗎?是會緊跟時代的脈搏,還是會很隨機,當有事物觸碰到您心境時才會想到去創作?
劉:我的創作不是一定都設定好了,今年是什么,明年是什么,有時候會是一種交叉起來的想法,一個想法可能會形成很多點,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深化和思考。那么這個想法的可能性、材料成分的可能性、技術材料的特點,最后出現的效果都是你要面對和考慮的問題,這需要時間思考,需要讓一些想法結實起來。
S:這些都和您的思考息息相關。
劉:形成線索最基本的點,根據這些點,再去拓展可能性。我自己也在思考,唯一的材料,有哪些可能性在里面。“瓷”這個材料和我自身有很大的關聯性,也是一種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