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晉商縱橫500年的商業歷史中,商賈大族可謂星羅棋布,晉商大院也是精彩紛呈。然而,在以茶為緣,開辟中歐貿易萬里茶道的佼佼者之中,山西晉中榆次的常家無疑為首選。常家從事茶葉貿易150年,至晚清,在俄國恰克圖數十個較大的商號中,常氏一門竟獨占其四,把事業推向了令人眩目的頂峰。
常家莊園,就是常家的民居。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占地400余畝、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房屋4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13處的宏大建筑群。盡管歷經歲月的風吹雨打,目前仍然存有約12萬平方米的精美建筑。
在空曠的車輞村,我們來到了常家莊園的入口東北堡門。東北堡門,又叫“敦艮吉”堡門。堡門高24米、寬15米,為歇山頂、抱廈門、二重檐、五開間建筑。按照八卦布局,常家莊園共有8個堡門,但目前尚存的僅為“敦艮吉”堡門。“敦”代表厚道、敦厚、誠懇;“艮”在八卦中表示東北方向,還代表大山,象征積蓄和包藏;“吉”代表吉祥、順利、如意。當年連接8個堡門的是高約6米、長約6華里的堡墻。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與西方獨立于空曠一覽無余的建筑相比,中國的建筑只有登高俯視才能有完整印象。完整的常家莊園分為“南常”和“北常”,共計60萬平方米。在車輞村南,為負責國內貿易的常家第九世長子常萬圮所建,占地200畝,共有6組院落,形成一條南北向的大街;在車輞村北,為負責中俄貿易的常家第九世三子常萬達所建,占地約300畝,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兩道街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亭臺樓閣相映生輝,其雕梁畫棟、園林書院,美輪美奐。當時有“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的民諺,可惜的是“南常”的全部和“北常”的一大部分精美建筑群已經淹沒在歷史中。
目前現存的是“北常”九堂的19個院落,這些建筑群依然閃現著令人陶醉的藝術光華。漫步街道,與建筑對視,何嘗不是對故人賢達做一次誠懇的采訪,用心去傾聽他們的思想,體會他們的歡樂和憂慮。
“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
常家的先祖叫常仲林,原籍山西太谷縣,明朝末期遷入榆次車輞村放羊。到第七代時,常氏一門近百口,成為本村大戶。到第八代常威,由于參加科舉縣試而盤纏不足,恍惚之間夢到孔子,圣人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常威問不恥之術,孔子說:“爾可效端木。”端木是孔子經商致富的弟子,常威夢醒大悟,決心放棄科考,立志經商。此時是清康熙四十年。今天,在常家莊園的園林杏園內,刻有常威“夢圣立大志”的石刻十分醒目,并立有孔子撫琴的雕像。在常氏宗祠,正廳供奉著始祖常仲林直至第十一世先祖的牌位。與“學而優則仕”的古訓不同,常家的相訓是“學而優則賈”。
年輕的常家八世常威踏上了北上經商的路。他在張家口賣的是家鄉的“榆次大布”,鋪子就叫“常布鋪”。數年后,他的3個兒子常萬圮,常萬旺、常萬達也趕來幫襯。后來,次子常萬旺立志耕作,在張家口購地務農。但萬圮、萬達都成了父親的得力幫手,事業有了發展。
一天,一個叫彼得羅夫的哥薩克人來到鋪子,抽出鋒利的芬蘭匕首,甩刀刺向榆次大布,結果布沒破,只有些許白痕。一看質量好,哥薩克人認購了一大批榆次大布,常布鋪開始了跨國經營。在與俄國做生意中,常威敏銳地發現了茶葉的商機,成為最早與俄國進行茶葉貿易的商人之一。雍正六年,常威父子創立“大德玉”字號,后又創立“大德常”字號。在常威養老還鄉之前,“大德常”字號交給長子常萬圮及孫子經營,“大德玉”字號交給三子常萬達及孫子經營。這兩個字號互為援引,攜手發展,成為張家口的重要商業集團。乾隆三十三年,常家莊園開始建設,長子常萬玘在車輞村南建造房屋,后稱“南常”;三子常萬達隨后在車輞村北建造房屋,稱為“北常”。常威長子常萬圮及其子孫經營的“大德常”字號,繼承父親以布匹百貨銷售為主的事業,奮斗百余年,陸續在全國商埠創建10多個以“德”字為標志的字號,號稱“十大德”。
而常威的三子常萬達經營的“大德玉”字號,在中俄茶葉貿易由于3次閉市停滯10年后,迎來了兩國《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常萬達遠涉恰克圖這個中俄邊境的不毛之地,把父親發現的茶葉商機延伸到了西伯利亞、莫斯科乃至歐洲。
從乾隆十年開始,常萬達率先采用茶葉生產、收購、加工、販運“一條龍”的運作方式,在福建武夷山購買茶山,組織生產;在福建崇安縣下梅鎮設茶莊精選收購茶葉;自立茶坊、茶庫,將散茶精制加工成紅茶、磚茶庫存。每年茶期,常家雇傭千人將茶葉陸運河口(江西省鉛山縣),再用船幫由水路經信江、鄱陽湖、長江至漢口,沿漢水至襄樊,轉唐河,北上河南社旗,馱運北上過黃河、越太行山,經山西晉城、長治、祁縣、太原、大同至張家口,再換駱駝穿越1000公里沙漠,將茶葉運至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全程3500公里。此后,茶路至莫斯科等城市再到歐洲各地,形成名副其實的萬里茶路。
常萬達一支在原有“大德玉”字號的基礎上,新建4個字號,號稱“常氏一門五聯號”進軍俄國市場,并將賬局分設俄國各地。以常萬達家族為代表的萬里茶路的晉商商幫,使中國對俄貿易額由雍正六年的1萬盧布,發展到道光二十一年的1240萬盧布。
晉商文化落雨院落中
與所有心系故土的晉商一樣,常家也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常家莊園。他們把自己的祖訓和人生哲學、商業哲學傾注在無言勝于有言的建筑中。在建筑風格上,常家莊園以儒家“禮”字為本,院落嚴守中軸線,方位端莊,體現了《周禮》辯方正位的思想。院落采用典型的“四合院”形制,布局以天井為中心,東西對稱建筑。所有堂院無不遵循嚴格的上下偏正之分,不越方正之規、等級之矩。但是,它的廳堂樓臺又在方正之中尋求變化;照壁影壁又在儒學之外,兼蓄道法;園林花園在人性之里,崇尚自然。
這種變化,也顯示了變通的悟性。“學而優則仕”是歷經千年的古訓,而常家八世常威卻悟出了“學而優則賈”,并把它作為常家的祖訓傳承。常威還敏銳地感覺到了俄國乃至歐洲對于茶葉的需求,這也為常家經營的轉型指明了方向。
常家九世常萬達在從俄國往回運送售茶銀兩款項時,路途遙遠,馬匪猖獗,經常被搶,后來他就把歐洲的銀器在當地熔化,制成640兩、合32公斤的銀錠,外號叫“銀冬瓜”。當馬匪搶劫時,由于重而無法俯身掠取,只好棄之而去。這樣變通就保護了財產。在常家的商業哲學里,以義取利,利有變,而義不變。無論做小生意還是大買賣,常家都以誠信為本,道義為先。常萬達在購置湖南安化黑茶時,為了保證遠途運送的茶葉質量,想了許多辦法。先是將松散的黑茶踩捆成包,但體積龐大,不便駝隊運輸。后來改為半圓柱體的簍子,以“帽盒茶”運送,但日曬雨淋,運到恰克圖就失去了原有的茶香。不好的茶絕不能賣,為了保證茶葉質量,常萬達多次在湖南安化想辦法。最后用當地產的蓼葉、棕片和楠竹篾包裝,不僅解決了保鮮問題,而且增加了濃郁的竹葉清香,由此常萬達發明了“百兩茶”“千兩茶”,成為暢銷國內外的特殊茶品。
離開常家莊園,常氏一族的傳奇故事似乎還在漸漸遠去的建筑群中娓娓敘說。建筑是喚醒的歷史,它的啟示,會不停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