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成功商業大體分兩種模式:一種是從大眾中來,逐漸走向更高的階層;另一種是從消費頂端走向大眾,比如傳統奢侈品牌。彭文暉和他的傳習顯然是第二種。
網絡上除了幾篇相似的新聞通告和零星報道外,很難找到傳習太多的內容,更無從說起對品牌的立體認知。當諸多設計師家具在國內經營得風生水起時,傳習在大眾市場顯得過于默默無聞。
江蘇家具品牌聯盟的一篇報道顯示,大約10年前,“大批實木企業轉型進入新中式家具市場,發展至2017年約有2萬家中式家具企業,占家具市場份額約為35%”。而新浪家居發布的《2018中國新中產家居消費指數報告》對新中產的裝修偏好表明,“69%的人喜歡簡約風格,33%的人喜歡中式風格,28%的人喜歡北歐風格,13%的人喜歡美式風格,6%的人喜歡日式風格”。新中式家具作為后起之秀,以不慢的速度在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近年來,在新中式家具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如此“新”的傳習該如何走出自己的商業道路?
做屬于時代的設計
時代推動產品的發展,當一部分生產者還在仿制明清家具的時候,另一部分已經開始改善家具的功能性和使用體驗。
現代人比以往更關心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傳習首先滿足的是設計師,追求有趣和完美的彭文暉,先照顧自身的使用需求,自己設計加工,不好再改,一遍遍磨出定型的產品:可橫向推拉的抽屜、拆卸的擋板、光影斑駁的竹影屏風、擁抱式的座椅等等,簡約的外表下暗藏著讓人驚喜的小巧思。
市場在快速發展,放棄了廣告公司,轉身進入全新家具領域的彭文暉沒有把積累的資本投入商業運作中,憑借經濟上的基礎,他不緊不慢地先從頭學起,親自動手制作,又自組加工團隊,先“沉”了下去。
看似是追求理想,但他在很多方面又顯示出對商業的敏感度,比如為產品注冊,使家具模塊化。后者的組合方式滿足了當代使用者對空間布局的變化需求,家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家具擺放的位置以及軟性裝飾的顏色、配飾,隨時可隨心境而轉換。
傳習不是唯一發現這種需求變化的品牌,此外還有以重視細節體驗的二黑木作、強調場景化生活方式的梵幾、重儀式感的半木等等,市場上備受大眾推崇的新中式家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具舒適度的提升和功能性的改進。
文化沿著時代緩慢前行,沒有跳躍式的發展與斷層,家具的發展也是如此。時代的家具通俗講就是為我們目前的意識形態和生活需求服務的,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我、表達自我時,以簡約的線條、正襟危坐的儀態為先的傳統明清家具形式必定會發生變化。因此,當下涌現出一批設計師或品牌,它們跳出單純對明清家具的模仿,以面向西方的視野,思索更有溫度、有底蘊的木質家具。
縱觀市場上的各式新中式家具,被年輕人所追捧的,大多是中西語言結合的產品。北歐家具明確的線條語言已經是一種符號,是被消費者熟悉而認可的。
西方與東方的理念在設計里或許并不矛盾,很多東西方的設計師、建筑師的理念在關鍵時刻給了彭文暉啟發。比如,北歐的軟功能主義,啟發了彭文暉對家具使用體驗的看法;包豪斯的實用功能主義,為傳習在產品規模化生產設計上開拓了思路;墨子最早的造物理念被概括為三便:便于生、便于身、便于利,這也成為傳習家具設計的精神之一;而黑川雅之無疑是對彭文暉影響最大的人,他以陰陽、道家理論為基礎的東方現代主義理論,啟發了傳習經典作品的開發。與其說新中式家具融合了北歐的設計語言,不如說設計就是在東西方之間你來我往的交流。英國侶世紀的家具設計大師托馬斯,齊彭代爾出版過一本《中國主義》,為明清家具打開了西方的大門,對稱簡約的風格備受西方追捧,從而衍生發展出了北歐簡約式的家具風格,而這種簡約又舒適的設計語言在有意識地標榜自己的身份、所認知的當代中國,幾經改良,演變為后東方式的傳統。
懂的人看過去,會看到一條明晰的發展線。從過去到未來,所有好的產品一定是在變化中前進的,是能串起時代的。
這也是為什么在7年的時間里,彭文暉幾乎看遍了東西方各種書籍,就為了解傳統家具的來源。只有深入了解了根源,才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成熟的好作品。他一直強調,自己做的不是中式家具,而是在中式家具底蘊下有著西方風格符號的產品。像這個時代的許多設計師一樣,他知道要想做出好的產品,最難的是脫離母體,了解傳統文化是根本,卻又不能陷入傳統文化的場域。
黑川雅之對彭文暉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應該是個旅行者,旅行后總要回來。要回到現代,過去就是記憶,未來是夢想。”
這是很多現代的新中式家具獨有的風格,有藝術審美、開放心態的設計師做得越來越好。無法忽略的是,好的家具被認可除了審美品位外,更重要的是價格。低頭做事也要抬頭看路
像傳習這樣的品牌,走著一條從高定到成衣的路線。雖說一開始以自我理念為主,很少考慮商業,但彭文暉明白,他的消費人群是靠有一定素養或有海外背景的新一代,也清楚地認識到品牌的主要優勢在于研發,而非營銷,因此很多產品一生產出來就被注冊了。
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師對版權的重視,傳統的大品牌商,用拿來主義獲得了商業的成功,但這不是新的設計品牌要走的路。中國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斷層的,我們在摧毀和重建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魚龍混雜的時期。對設計的重視和要求,讓新一代的設計師能更看得清自己的價值。高端產品成熟后,開始要進入商業市場的彭文暉意識到,面對已經有一定市場份額和基礎的競爭者而言,改變手工家具的加工方式,使用價格更低的木材,引進專業的銷售團隊只是一個開始。商業化的道路進程或許不會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也不是所有好的家具就能成功,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確實是很多設計師品牌面臨的問題,拋開自己的品質與堅持,哪怕不斷發聲,也不一定能走出來,但時代的包容性與成長或許對這些正處在十字路口的品牌來說是機會,而市場也需要有一批有著成熟品質的產品等待被開發。不冒進、沉得住的品牌值得擁有自己的市場,這是在每個人都想快速成功的時代里,對創業者最好的包容。
美國《藝術論壇》的主編曾經說過:當代藝術95%都是垃圾,只有5%可以流傳,但這5%的價值就值得我們留在這個行業里。藝術市場的大浪淘沙過后,給我們留下的“價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