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樹庚



今年秋季學期,全國小學生將統一使用由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這意味著原先使用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及其他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將退出歷史舞臺。此次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與以往不同,以往推出一套新教材,一般是從一年級開始,逐年過渡,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是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在一年級新生中使用(有些省、市從2017年開始使用)。其特殊性在于,原先使用其他版本小學語文教材的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將要改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師生們將面臨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教學銜接問題,比如:四年級至六年級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部分課文學生已經學過了,對于這些重復出現的課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對于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能力訓練點、學習策略等新內容,是否需要進行補差補學?假如教師沒有讀懂教材,無法領會教材編寫意圖,以為“只是更改了一些課文而已”,那么教學很可能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筆者于2016年開始接觸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學習和使用中有一些體會與感受,在此愿意與廣大語文教師分享,以期拋磚引玉。
一、明確知識訓練點
過去我們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為內核組織編排成一個個單元,如“走進西部”“身邊的愛”“異域風情”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保留了以單元的形式組織課文,但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形式組織單元(見表1)。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把學生必須習得和掌握的上百個知識點與讀寫能力訓練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的難易程度,分別編排到各年級各單元當中。這種采用“雙線并行”的方式編排文本,有利于一線教師使用教材,把握教學要求,也方便教師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進行檢測和評價。
語文要素、言語實踐、能力訓練等不僅體現在各個單元導語中,還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后習題設計中。下面,筆者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肥皂泡》為例進行說明。這篇課文是當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不僅寫出了吹肥皂泡的樂趣,還寄托著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后安排了3道閱讀題:①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吹肥皂泡的過程。②課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讀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在課文中找一找,查閱資料,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③讀句子,體會豐富的想象,再想一想:這些輕清脆麗的小球,還有哪些美麗的去處呢?
看了這3道課后閱讀題,我們很容易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第一課時除了突破常規的識字、寫字等教學目標,還要反復朗讀課文,解決兩個問題:①聚焦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話復述吹肥皂泡的過程;②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通過借助圖片、結合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中不易讀懂的句子。第二課時需聚焦課文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掌握理解句子含義的多種方法。
因為“語文要素”這一教學目標要求明確,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就不會出現“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的尷尬。當然,筆者這樣介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不等于我們不需要提前進行學習培訓或不用鉆研教材。其實,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與其他版本小學語文教材的比對銜接,對于教師來說是有挑戰性的。那些跨冊或者跨年級重復出現的課文,教師應該如何做到“舊文新學”呢?單單這一項,教師就要好好琢磨思考。對此,我們必須認真研讀“雙線并行”的單元要求以及選文后面的課后習題,根據課文承載的“語文要素”新功能,用好課文教語文。
二、善于運用學習“腳手架”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體現了“服務教師、服務學生”的理念,凸顯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文本編排原則。以三年級至六年級的習作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一冊教材都安排了一個習作單元,分別是觀察、想象、寫事、寫景、寫物、寫人、圍繞中心意思寫、表達真情實感等。這8個習作單元,編排結構基本上是兩篇課文、兩篇習作例文、一個習作要求。教學時我們要借助教材提供的學習“腳手架”,帶領學生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該單元的語文目標是: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②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為了達成學習目標,編者為我們安排了兩篇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以及習作訓練《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如果說要求學生寫“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是跨越一個樓層的話,那么前面的兩篇課文、兩篇習作例文就是編者給我們搭建的“腳手架”,我們要用好這個“腳手架”,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
學習《搭船的鳥》這篇課文,我們要把“語文要素”指向體會作者細致觀察以及如何做好觀察記錄上,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觀察記錄單的做法(如表2)。
學習了前面一篇課文之后,學生已經知道要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且掌握了觀察記錄的方法。此時,如何讓學生再邁上一個臺階,做到細致觀察呢?另外一篇課文《金色的草地》的教學重點是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教學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細致觀察的,然后通過課后練習“初試身手”,讓學生嘗試寫一個片段,最后與同伴交流互動,掌握細致觀察的方法。
邁過了這兩個臺階之后,再寫“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難度就降低了。如何從讀過渡到寫?編者給我們編排了兩篇習作例文(一篇寫小動物、另一篇寫植物)。兩篇習作例文暗藏著3種細致觀察的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和學生一起總結、提煉。有了這些“拿來即用”的方法,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這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學習“腳手架”,不僅體現在8個習作教學單元中,還體現在其他的單元教學中,有助于教師快速適應新教材,準確使用新教材進行教學。在明確了“教什么”的前提下,“怎么教”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對于從未接觸過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或是今年秋季學期中途接手教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的教師來說,如何系統地掌握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隱藏著的閱讀、習作等體系內容的學習“腳手架”至關重要。
三、“語文味兒”更濃了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第三個特點是更加關注本體性的教學目標。從“文以載道”“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到注重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轉變,語文教材也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完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關注語文的“獨當之任”,注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兒”。下面,筆者以“講故事”的教學來說明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學習語言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習字、詞、句、段、篇,這是構成語言的物質材料;二是學習聽、說、讀、寫等語言運用技能,這是語文能力的具體體現;三是學習必要的語言知識和規律。小學階段要達成的語文技能有很多,譬如理解詞語的能力、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能力、批注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等。
“講故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由于學生的復述能力不容易檢測和評價,因而長期以來并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將這項語文能力訓練做了明晰的編排,二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多次相關訓練(如表3),三年級語文教材把“講故事”作為一項語文要素編排在一個單元里,集中訓練;四年級至五年級語文教材編排了提要性復述與創造性復述等內容。
上冊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按順序把下面的圖片連起來,再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曹沖稱象》 讀第4自然段,給下面的內容排序,再說一說曹沖稱象的過程 《玲玲的畫》 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這3個詞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大禹治水》 按照下面的提示,講一講“大禹治水”的故事(4個關鍵句) 《難忘的潑水節》 用下面的詞語,說一說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 《狐假虎威》 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試著把詞語的意思表現出來 《風娃娃》 根據下面的提示講一講這個故事 二年級
下冊 《鄧小平爺爺植樹》 借助插圖,說一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 《千人糕》 借助插圖,說一說米糕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 《小馬過河》 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蜘蛛開店》 根據示意圖講一講故事 《青蛙賣泥塘》 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 《小毛蟲》 借助提示講一講這個故事 《羿射九日》 根據表格里的內容,講一講這個故事 ]
教學中如何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體現出濃濃的“語文味兒”呢?筆者以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一課教學為例做個簡單的說明。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神話故事,學習重點是“講故事”:第一,根據起因、經過、結果簡單地講故事(課后附有表格);第二,講好故事里特別神奇的那部分內容。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看圖片猜故事名,給學生出示幾張神話故事的插圖,如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接著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問難,思考問題:后羿為什么要射太陽?后羿怎樣射太陽?結果如何?學生帶著疑問自由讀課文。在檢查生字詞過程中,由詞語帶出課文中難度較大的句子(見附表4),這5個句子對應的就是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在敘述時適當地加上一些連接詞,就能夠簡單地講述這個故事了。最后,聚焦課文第4自然段,即故事里特別神奇的那部分內容,練習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語文本體性”這一教學目標,圍繞“講故事”這一能力訓練點展開,學習目標明確,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兒”。通過扎實有效的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講故事能力也就逐漸提高了。
以上是筆者在接觸和使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過程中感觸最深的3個方面。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不只是對教材選文做了增刪、調整,還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入了新理念,借鑒了其他版本語文教材的優點,吸納了一線教師的建議。教學中,教師要讀懂、吃透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和編寫意圖,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好學習培訓,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開展教學,將語文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