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虹 劉新國
摘 要:以會計專業為例,探索高職教育與繼續教育充分、有效的溝通銜接方法,促進專業建設中兩種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推動會計專業尖端人才系統、全面地發展。
關鍵詞:學分銀行;課程銜接;會計專業
本文通過對比兩種不同教育下會計專業設置,分析可銜接點和探索更多銜接方法,促進構建多維銜接溝通模式,從而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一、 教育體系中兩種教育的定位
(一) 教育定位
高職教育:指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專門教育。
繼續教育: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成人教育活動。
(二) 層次定位
1.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
根據ISCED國際教育標準分,“5B”是一種定向于某類特定職業崗位(群)的課程計劃,是高等層次的職業教育,類似于我國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相對而言,“5A”有較強的系統理論基礎,“5B”有較強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從培養的人才類型比較,“5A”類教育側重于培養學術型或工程型人才,“5B”類教育側重于培養技術型或技能型人才。在終身教育理念下通過繼續教育實現個人的道德價值、知識、技能、態度不斷提升。
二、 人才培養的比較
(一) 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面向交通行業、中小企業和金融服務機構,培養在一線工作崗位上從事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工作,精核算、懂管理、知經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繼續教育(本科階段):從道德價值、知識、技能和態度四個方面培養會計行業人員,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 人才培養模式
掌握系統的會計理論知識,具有經濟管理理論基礎,熟悉國內外與會計、審計相關的方針、政策、法規和國際會計慣例。
熟練掌握會計核算、會計檢查方法。
具有會計分析能力,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較復雜的會計專業問題;具有商業經濟活動預測與決策能力;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和人際溝通、信息獲取能力,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三、 兩種教育的溝通銜接現狀
(一) 高職高專與自考本科課程體系已實現的銜接
湖南省自學考試2014年進行學分認定試點工作,部分認可考生在其他教育形式中所取得的相應課程的學分,以會計專業為例,高職高專與自考本科課程體系通過學分認定逐步實現部分課程的銜接(如表2所示)。
(二) 高職高專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溝通
基于我院高職會計專業“四位一體,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實現專業課程模塊與行業標準、職業資格的溝通與對接(如表3所示)。
(三) 兩種教育有待解決的溝通銜接
1. 可實現的銜接
通過對比,高職高專與自考本科課程體系中仍有部分課程可進一步實現銜接(如表4所示)。
2. 尚有爭議的問題
(1)標準制定與執行有無依據可循:觀察國外學分轉換制度,首先以合作協議為前提,比如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美國的學分轉移協議制度、加拿大的泛加拿大協議、澳大利亞的認證框架協議等在建立初期形成合作協議,有的協議效能可代替立法,如美國學分轉移協議制度下州層面的高等教育院校合作協議。目前,我國對“各類教育橫向溝通縱向銜接”有明確的政策指向,但湖南地區還未明確實施機構或促成各類學校、教育機構間產生合作協議。
(2)標準如何制定更接近于準確值:學分認定的基礎為學分標準,即每學分代表的學習量與質,不僅體現為課時數,還包括對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維度的衡量,以及學生學習負荷量,單純以分值對應方法能否全面衡量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成果如何賦值?非正規或正式學習成果如何測量評價?參考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包含三大內容,即學時學分(正規學習時間折合而成)、課業負荷量(統一標準下高等教育課程中學習者的課業負荷量)、等級評定(7個等級,其中通過者分5個級別、未通過者分2個級別),同時設立ECTS的咨詢顧問(ECTS counselors)為系統運行提供服務支持。
四、 學分銀行可成為進一步實現銜接溝通的橋梁
通過學分銀行建設實現高職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在充分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建設符合國家標準資格框架的專業,進一步實現與國際標準、行業認證接軌,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學分銀行兼有學習成果認證管理和服務支持功能,基本采取“框架+標準+單元”的技術路徑,所包含的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標準體系不僅只是單一層面、單一領域的學分認定,而是通過構建多維立體的資格框架來平衡規范我國現有的多種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建立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單元比對多種多樣的學習成果;通過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的標準精準衡量,最后達到認證與轉換的目的。
五、 學分銀行下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標準體系
(一) 學習成果框架定位
根據現行湖南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試點,擁有學習成果的各級各類頒證機構可共同參照學習成果基準框架及相應認證標準,參與學習成果互認聯盟的運行機制并自愿達成轉換協議,從而實現不同類型或相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轉換和互認。根據定位,例如高職高專(ISCED5B)對應框架基準6級,本科教育(ISCED5A)對應框架基準7級。框架定位對自然發展的各類教育起到規范作用,同時也成為各類學校進行專業建設的依據。
(二) 認證單元標準
框架中各個等級學習成果由學習成果等級指標予以描述,其內容為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結合名稱、代碼、學分、層級、考核說明、應用范圍形成認證單元標準。高職院校需要正確描述會計專業所設置的各類課程、教學與非教學成果、證書考試、能力過級、各類各級獎項、創新成果等形成認證單元,才能進一步實現學習成果的開放與共享。
六、 在專業建設中培植終身學習理念
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成為實現民族振興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需要不斷提高培養規格,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中培植終身學習理念有助于推動人的全面、充分發展。
(一) 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從精準分析市場需求下對不同層次專業人才的要求出發,清晰展現各層次人才培養要求,對ISCED5B教育階段進入ISCED5A或ISCED6進行引申,促使學生盡早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明確繼續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二) 在課程建設中完善課程標準制定,從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四維度確定課程培養目標,以及與前后課程的聯系,逐步形成學科知識系統。同時在課程設計上大膽采用現代化手段,開發網絡精品課程,推薦優秀課程網站,引導和培養學生適應開放教育,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 鼓勵教師編寫精品教材,選擇典型性、具有時效性的案例,場景教學中模擬業務要及時更新并連貫拓展思考內容,或選擇有利于學生將來職業(專業)提升的教材。
參考文獻:
[1]編寫組.成人教育培訓服務三項國家標準[M].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2]何靜.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的課程銜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
[3]楊晨,顧鳳佳.國外學分銀行制度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4(8).
[4]江穎,黃霖.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運行標準體系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6(6).
[5]劉新國,李燦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其局限[J].教育研究,2017(25).
作者簡介:何湘虹,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劉新國,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