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斌,余全智,陳 艷
(四川省遂寧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四川遂寧 629000)
污染源普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1],是全面掌握我國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污染源數據是重要的基礎環境數據,有利于了解各類企事業單位與環境有關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依據。開展污染源普查,準確了解污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有利于正確判斷環境形勢,科學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規劃;有利于有效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切實改善環境質量;有利于提高環境監管和執法水平,保障環境安全;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要求,第二全國污染源普查主要分為固定源、分散源調查,普查對象有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本次污染源普查分為前期準備、清查建庫、入戶調查、質量核查與評估、總結發布五個階段,普查技術路線如圖1、圖2。

圖1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廢氣污染源調查技術路線

圖2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廢水污染源調查技術路線
政府編制印發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實施方案》,建立了“政府統一領導,環保牽頭負責,部門分工協作,省、市(州)、縣(市、區)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全面做好普查準備工作。各級普查機構齊心協力,按照“全面覆蓋、應查盡查;內外結合,不重不漏;加強指導,保障質量;明確責任,強化監督”的要求,較好地完成了普查前階段工作。
為了更好地推進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各地區選取全面試點地區,開展入戶調查前“試用試行”工作,驗證完善普查報表制度和配套軟件的可操作性。試點補充完善了普查的相關制度文件,檢驗、優化了普查技術路線和實施機制,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熟悉本地情況的優勢,及時添加了清查底冊遺漏的污染源名單,摸索出了高原、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法,摸索出了工業、農業混合地區污染源普查路徑和方法,達到了預期目的。
本次普查在方案設計上,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用為本,以普查結果“一張圖”為目標,規劃普查整體思路;以普查成果管理應用為出發點,優化調查指標和報表制度。在技術路線上,對固定源和分散源采取不同的普查技術路線,查實、查全、查細固定源,對分散源進行區域科學核算;建立專家咨詢機制,普查各個階段均有專家參與把關。在調查內容上,將當前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氨和重金屬等納入重點調查范圍。在質量控制上,加大現場核查、分級審核、抽樣評估等工作力度,落實數據質量管理責任,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有效。在成果總結上,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水十條”“土十條”以及推行排污許可、征收環境稅和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等管理需求,統一規劃普查成果產出。
按照國家要求,各級污染源普查機構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執行“雙周調度”、月通報制度,調度結果及時上報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工作滯后、工作不落實、未按計劃完成的,視情況輕重程度,采取發督辦函、內部約談、公開約談、內部通報、公開通報等方式解決普查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多地制定了“掛點聯系”制度、“專人專源”制度,將污染源普查工作納入環保督察“回頭看”的重要內容,并作為年終目標績效管理和“黨政同責”考評重要依據。
隨著普查的深入推進,一些潛在的困難和問題逐步顯現出來。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統計口徑不一致,部分共享數據不全面;普查面廣量大,行業工藝流程復雜多變,部分技術指標界定不清;部門行業環保重視程度不高,環保檔案不健全,普查資料調閱受阻;調查時間緊,人員培訓不到位,素質參差不齊;普查數字化信息運用不夠好,很多軟件只停留在錄入、存儲、匯總、查詢功能。針對以上不足,應當完善技術規范,改進數據審核方式等及時清除普查過程中“攔路虎”,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是在我國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下決心去產能調結構、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一次重大國情調查。各級普查辦和環境保護部門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各級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全省污染源普查“一盤棋”思想,把做好普查工作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把普查作為打好打贏三年污染防治攻堅戰、精準發力科學治污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著力推進。重點解決普查辦專職人員配備不足,責任落實不夠、部門配合不力的問題,進一步壓實基層政府的主體責任和有關部門的入戶調查責任。重點解決普查工作經費不足和普查員、普查指導員的必要待遇問題,確保污染源普查工作順利推進。
全面入戶調查是污染源普查核心工作,各類報表涉及60張表1796項指標,范圍廣、內容多、要求高。要想高質量地完成這一重要任務,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入戶調查隊伍。要選聘好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和第三方機構,并充分發揮好他們的主力軍作用。培養一支能征善戰的普查隊伍,集中、統一抓好普查辦技術人員、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對象、第三方機構的培訓,確保普查一線工作人員能夠弄懂弄通,切實解決基層普查人員不會干的問題。
數據采集是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最基礎的工作。根據實際工作,及時修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技術規定》,尤其是容易混淆的行業,簡化指標設置,科學合理解釋,注明邏輯關系和平衡關系,多舉例說明。為了保證數據錄入的準確性,在輸入軟件上增加自動邏輯檢驗程序[2],可保證工作的有效開展;增強污染源普查軟件的數據計算功能,實現計算機要素審核,減少人工審核工作量,降低人為審核失誤率;增加計算機輔助審核,通過比對和排序等方式,分析異常數據,為建立重點污染源檔案、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和環境統計平臺提供基礎。
質量就是生命線,質量管理是污普工作成敗的關鍵。把質量要求作為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線,貫穿于入戶調查全過程。嚴格執行數據審核制度,堅持“誰審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將數據審核責任落實到相關人員。建立普查員、普查指導員、普查對象對入戶調查數據三方會審確認制度,組織開展數據質量審核與現場核查,如調閱企業的日常臺帳資料以及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情況,對企業填報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審核[3]。強化對調查結果和數據收集、匯總、分析、歸類、核查、上報等工作,指定專人負責。進一步完善普查責任體系、入戶調查質量管理制度、入戶調查數據質量溯源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入戶調查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與核查驗收。
此次普查涉及范圍廣,參與部門多,普查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所以“質量”、“準確”是污染源普查的核心。做好做實污染源普查,搭建污染源信息的平臺,形成一張可動態更新的污染源名錄庫電子地圖,建立一套科學的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提升污染源動態監管能力,為污染源監管、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服務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