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銳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工與材料技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教學是學校的根本職責,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要建設雙一流高職院校,就應當將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放在首要地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課程建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1]。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根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驗,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進理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學校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教材內容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并注意及時跟蹤先進技術的發展。
《化工原理》課程是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及相關專業群的職業基礎課程。傳統的《化工原理》課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課程目前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體系不夠完備:雖然目前化工原理課程體系較最初更加完善了,但是不管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還是課程設計都缺乏學習的應用性和針對性,學生經過兩個環節的系統學習后,無法把學到的單元操作基本知識很好地與實踐關聯上,而且綜合運用各單元操作的能力很差,不利于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2)課程各要素的組織實踐有待加強:目前很多院校對構成化工原理課程體系的各課程要素的組織并不合理,特別是實踐教學方面。大多數院校,化工原理實踐是安排在化工原理理論課結束后開設的,而且主要采用傳統的分組實驗形式,由于課時有限,又受到場地、實驗裝置等實驗條件的限制,很難實現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目的。
為了滿足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本課程組對傳統的《化工原理》課程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根據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課程組提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對應職業崗位工作能力需求為目標”的改革思想,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法、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做了研究工作,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形成了“理實一體、階梯遞進”的教學模式。融合了化工原理,反應設備操作與控制和化工檢測儀表與自控三門課程,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希望學生通過對此課程系統學習,具有化工單元設備崗位操作必備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及設備的學習應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從事化工生產一線的單元操作生產裝置操作、維護與工藝參數控制等崗位工作。
3.1.1 教學內容選取
建立“理實一體”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以行業標準為依據、企業需求為導向、職業素質為核心,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為目標,引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化工行業標準重組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和企業需求不斷變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傳播最新的技術知識和技能。通過與企業專家研討將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職業資格證培訓有機融合,確定教學內容,詳見表1。

表1 教學內容設計
3.1.2 教學資源建設
(1)針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編寫“理實一體”校本教材:
依據調研論證的相關企業典型單元操作選擇教學項目;依據生產崗位操作人員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來選擇內容;
教材要與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項目化教學要求相適應,體現理實一體,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2)教學文件:編寫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案、課件、考核標準等;
(3)教學資源庫:構建試題案例庫,錄制教學片,搜集設備動畫,購買相關實訓軟件。
3.2.1 教學場景轉變
依照高職教育的“理實一體”教學理念,要把“課堂”搬到實踐環境中去,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走向實際生活。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將課堂由傳統的教室搬到多功能的“理實一體”實訓室中。
3.2.2 教學模式
課程采取“理實一體,階梯遞進”的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中。
(1)通過流程及設備的巡檢,讓學生對化工單元操作設備結構、性能、流程、有初步的認知;
(2)通過現場實操和DCS仿真操作使學生掌握相關原理及工藝參數影響因素與調節方法,鍛煉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設備故障的判斷與處理使學生掌握典型故障的產生原因、現象判斷及處理,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模式中素質教育貫穿始終,希望通過此種模式的培養讓學生從認識什么是工作到真正的學會怎么工作。
3.2.3 教學方法
為實現化抽象為具體(設備構造等)、寓教于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意識,開設單元設備仿真操作訓項目;為培養學生安全意識,課上采用化工廠發生的真實案例進行案例教學;為提高學生溝通能力及團隊意識,采用小組協作法。
3.2.4 教學過程
3.2.4.1 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2]。
3.2.4.2 課前布置預習任務
課前下發任務書作用主要體現在:①給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平臺,找出學生的薄弱點,從而有計劃、有目的的擊破,使疑難內化,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②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自我價值平臺,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來展示預習成果,以達到活躍思維,培養能力,塑造性格的目的。
3.2.4.3 任務回顧
師生通過問答的形式對上個任務的重點內容進行回顧。
3.2.4.4 新課導入
采用合適的切入點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2.4.5 講練結合
①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研討學生制定的操作方案的可行性,并加以制定;
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由練習,兩組練習時,另兩組同學進行監督;
③教師對操作過程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并對學生的錯誤操作加以糾正;
④根據操作掌握情況安排適當練習。
3.2.4.6 操作考核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
3.2.4.7 小結與評價
在考核結束后進行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師生通過問答的形式對本任務的重點內容進行回顧。
3.2.4.8 任務布置
通過微信學習交流群下發任務單,學生在課后將任務單上的問題整理至報告冊上。
3.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實踐與理論結合:既要有以考核動作技能為主的操作考試,又要有以測試認知水平的知識考試;仿真與現場結合:既要生時代特點,充分發揮高職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并敢于表達的優點,采用“角色扮演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堂知識,積極擴展課外知識,加強團隊意識和培養創新思維。“論驗演”教學模式在高職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為進一步藥物化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