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 賀群珺
摘 要:中國14年抗日戰爭,是我們民族一部不愿回首的苦難史,然而,苦難也造就我們了民族的團結與堅韌,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抗爭。正是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江橋抗戰中的馬占山及愛國官兵就是1930年代特定歷史背景下這樣一個英雄群體,回顧歷史,至今依然使人熱血沸騰,激勵國人,它告訴我們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應當作出做樣的選擇,這就是江橋抗戰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抗戰精神。
關鍵詞:江橋抗戰;馬占山;地位影響;精神價值
中圖分類號:K2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010 — 04
任何時代都有屬于自已時代的英雄,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英雄是具有優秀品質和為民族、為國家、為大眾挺身而出的人,是在各方面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人,英雄的作為屬于一個時代,然而,英雄的品質和精神則因世代傳承而永存。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軍隊有組織的大規模抗戰的第一槍,馬占山及黑龍江軍官兵所表現出來的首戰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意志,已成為那個特定時代的民族記憶,定格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
一、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一)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
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主要體現在打響了中國軍隊武裝抗戰第一槍的歷史地位。中國軍隊武裝抗戰第一槍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表述,表達的是中國人民抗戰的開始,從內涵上應當是引以為自豪的用詞,并非僅僅是時間上的起始之意,代表著中國軍隊真正開始起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其背后是代表著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是由此影響下進行了14年從未停止的抵抗的開始,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消極挨打與無力的抵抗。
九一八到江橋抗戰,中國人民經歷了三次心靈的震撼:
一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國人震驚于日本關東軍的無恥侵略,給中國人民留下了銘心刻骨的痛苦記憶。一曲松花江上,令山河嗚咽,從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富饒遼闊的東北大地,東北從此淪陷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人民開始了亡國奴的悲慘生活。
二是九一八到江橋抗戰前,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具有絕對優勢力量的遼吉兩省的東北軍官兵,在不抵抗政策下,為逃命被動抵抗,結果一路潰敗,遼吉兩省的主要主政者或投降或成為漢奸,不出一月,東北三省失之有二,大量武器裝備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國人震驚東北軍的不堪一擊和對降日者的憤慨。
三是當關東軍猖獗之日,而國人近于絕望之時,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率領黑龍江愛國官兵,在吉林省與黑龍江省交界的嫩江江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英勇的阻擊戰,再次震驚國人。江橋抗戰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遭到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抵抗和沉重打擊,無論從戰役的規模與慘烈,還是從民族精神的巨大影響力,稱其為中國軍隊武裝抗日的第一槍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二)江橋抗戰的深刻影響
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在當時就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其廣泛是因為它喚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其深刻是對國人良知的考問。馬占山樹立了正直軍人的楷模,推動了東北義勇軍的興起。因此,江橋之役雖敗猶榮。江橋抗戰不僅帶給國人以抗擊日本侵略的希望,更是帶給國人以人格和國格的尊嚴,因此,馬占山的黑龍江抗戰受到時人至高的贊譽,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影響是空前的,一時,國人聚焦江橋,新聞媒體極盡盛贊愛國官兵之詞,民間各界聲援和支持江橋抗戰,可謂愛國熱情大爆發。
對此,我們選幾件事加以說明,用事實說話:
國內:新聞報刊給予極大的關注和了充滿激情的報道。據統計:全國主要報刊1931年—1935年收索有關“東北義勇軍”相關的關鍵詞結果:馬占山的名字以717條高居第一位,東北義軍682條、東北義勇軍682位居二、三位,可見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的在當時的影響力。甚至在1936—1937年的報道統計中,東北義軍148條,東北義勇軍121條,李杜44條,馬占山仍以23條居第四位。5年之后,影響力依然存在(來源:上海圖書館制作的“全國報刊索引”);
上海福昌煙草公司特別生產了“馬占山將軍”牌香煙,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說:“偉人名煙,并垂不朽”;
上海音樂家協會還專門為黑龍江守軍譜寫了《馬家軍之歌》,馬占山的名字隨著動聽的歌聲傳遍了大江南北;
他們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的盛贊,在中國幾乎人人皆言馬占山之英雄,抗戰之事跡。街頭巷尾,贊聲不絕,京滬等大城市的照相館門前,都懸放馬占山的大幅照片,來激勵士氣。
馬占山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慰問函電如雪片飛來。人們稱贊他“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一躍成為馳名中外的抗日英雄”,被視為“將士之楷模,國民之表率”,“東方的拿破侖”,成為中國30年代初期一位叱咤風云的抗日民族英雄。
1931年11月17日的《濱江時報》以“馬占山萬歲”為題發表評論文章,盛贊馬占山及所有參戰官兵,呼吁中國軍人學馬占山,做捍衛國土的勇士。“嫩江河畔的赤血,都是我們中國血性男兒的瑰寶,江橋上面枕尸 ,他們都唱著為國而死的挽歌,先著我們而犧牲了,黑龍江的中國軍隊,可以說是真正的捍衛國土的勇士……中國軍人馬占山先生,你鼓著勇氣,灑著熱血,在這白山黑水之間,孤軍奮斗,你的英武,是值得四萬萬同胞敬仰的……中國軍人呀!中國軍人的魂呀!馬占山已經敲著警鐘,請你們起來,布告上的保國衛民,要希望你們去實行呀!最后我們高呼著:中國軍人馬占山萬歲!”
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創作的《敬贈馬占山主席》一詩中,盛贊馬占山:“神武將軍天上來,浩然正氣系興衰,手拋日球歸常軌,十二金牌召不回。”
國外:江橋抗戰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留學生和華僑紛紛集會、游行聲援抗戰。世界各國的報刊,對江橋抗戰也大加評論,《京津泰唔士報》社論中說:馬占山是“在充滿災難的國度里,中國高級官吏堪稱僅有的一人。”1930年代初,世界上主要法西斯斯文文國家已形成或開始形成。意大利于1923年墨索里尼建立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國家,九一八后,日本法西斯政權開始形成,德國法西斯則是在1933年1月上臺,處于正在形成的過程中。在二戰前,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中國三個局部抵抗法西斯侵略或干涉的戰場中,中國東北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最早的。從規模和影響而言,江橋抗戰是14年抗戰中第一次具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影響的戰役,從這個意義上說,江橋抗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對于當時處于法西斯形成過程中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已經意識到法西斯主義正在構成對人類的現實威脅,故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給予嚴重的關注。
學術界有人稱江橋抗戰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雖然只是個人觀點,但是,事出有因,客觀上,也說明江橋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絕非空穴來風。
二、江橋抗戰精神的時代價值
什么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由信仰和忠誠而產生的強大的內在動力源泉,從根本上說,江橋抗戰精神與東北人民的抗日精神及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相一致,他們的精神力量來自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時間猶如大浪淘沙,大海拾貝,使歷史事件在脫離了特定的歷史環境后,其內在的價值為后人所接受,為后世所傳承,隨日月生輝,歷久彌新,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同時,作為特定的具體的歷史事件,江橋抗戰的經歷,又決定了其特定的內涵,給后人以特定的啟示,顯示出它的歷史與時代價值。本人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塞外孤軍,背水一戰,任何時候中國都需要江橋抗戰的首戰精神。這一點,主要從江橋抗戰與九一八后遼寧吉林戰事相比較而言,可謂國家多難,方顯英雄本色。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進攻沈陽北大營,東北幾乎不戰而潰,“趙東輝、蘇著《九一八全史》“在北大營淪陷過程中,第七旅官兵傷亡慘重,據榮臻當時報告:死亡長官5員,士兵夫144名,負傷長官14名,士兵夫172名,統計官兵夫335人,士兵失蹤生死不明者483名。但是具日軍第二大隊島本正一說:遺棄在北大營的中國兵尸體約320具,加上周圍地區散亂的尸體超過400具以上,日軍死亡2人傷23人。”
日軍占領長春:10月10日,日軍秘密向南嶺進發,當時吉林省主席張作相不在省內,由熙洽代行軍政大權。守軍在二道溝與日軍交火,我軍陣亡90名,傷者50余名。
同時,日軍由長谷部旅團長指揮進攻長春南嶺東北軍駐地。守軍均奉命退讓不加抵抗。據陳沉《九一八國難痛史》記載:我軍死亡250-60人,傷30-40人,《九一八事變》記載:日軍死共38人,重傷30人。
顯然,江橋抗戰前的戰事,基本上被動挨打,傷亡嚴重不對等的戰事,只能表明日本對中國人民戰爭的開始。當然,官兵是無辜的,罪魁禍首是不抵抗政策、其執行者,以及別有用心者。
江橋抗戰是在九一八事變后,在全民族的近于絕望的期待中,主動積極的正面抵抗,是中日軍隊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軍事對抗,充分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面對強敵敢于抗爭的勇氣和置死地而后生的犧牲精神。
值得思考的是,在民間,九一八事變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江橋抗戰則鮮為人知。下令不抵抗的張學良丟失東北,學術研究轟轟烈烈,甚至于不乏為之辯護之人,作為具有重大影響的江橋抗戰卻長期被忽視,甚至遺忘,抗日英雄馬占山則因不完美的的身分而百般挑剔。九一八與不抗戰最大的區別在于,在侵略者面前,前者是被動的求生,而后者是愿以生命許之——慷慨的赴死。紀念九一八事變,是呼喚民族良知,紀念江橋抗戰是人們為民族英雄而自豪。
(二)面對民族的苦難,昭示了人性的善與惡,更顯示了愛國品質的可貴。九一八事變后,有抗爭者如馬占山等黑龍江愛國官兵;有不抵抗者,如張學良與執行此政策之官兵;有投降者,如遼吉主政的藏式儀和熙洽等;有甘為漢奸者,如洮遼鎮守使張海鵬,在日軍扶植下在洮南宣布“獨立”,自任偽保安邊防總司令,是抗日戰爭史上第一個為侵略者效忠、面對同胞開槍的人;更有妥協退卻者,也有袖手旁觀者,人世百態,在僅僅數月間讓國人經歷了痛苦、憤怒和振奮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因如此,在九一八事變中,遼吉東北軍以數量與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慘敗于日軍,并導致投降成風,偽軍的大量出現,迅速潰敗,致使日軍進逼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徹底暴露了東北軍的不堪一擊,可謂 “二十萬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也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使雙方實力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作戰形勢逆轉。
愛國主義絕非只是口頭的許諾,而是以生命許之。黑龍江軍隊成為東北抵抗日軍侵略的最后希望,成為全國人民矚目的焦點,面對日軍的軍事進攻的逼近和許以高官厚祿的政治誘降,馬占山將軍遂不辱使命,奮起抗戰。在歷史的時刻,馬占山沒有隨波助流,在艱難的選擇中表現出了杰出的個人品質,用行為告訴后人,真正的英雄是服從自己內心使命而義無反顧的人。
北洋畫報題目刊登馬占山照片,并加以評論,代表了當時國人的心聲。……“誓死抗日孤軍衛國之馬占山將軍”題馬占山像(本期封面):在一月以前,世不為人知,有馬占山其人,一個月以來,世無人不知馬占山其人,馬將軍抗日一戰,而名千古矣。國人盡如馬占山,則馬占山不足貴,國僅有一馬占山,而馬占山三個字乃始有無上之價值!馬占山之所為馬占山,在能盡軍人之天職,在有遠謀偉略,在有必死之心,在知其必敗而戰。……(馬占山)受舉世欽仰,寒強敵膽魄,為國家長城,作軍人表率。……馬之位,初不過一旅長耳,馬之貌,酷似一純厚老農,能為中國死守田園,此老農允當前無古人之譽矣.馬首是瞻,國人瞻對馬將軍玉照,于肅然起敬以外,尤極當奮然以起也。”一個敢于直面歷史的民族,是自信的,一個懂得尊重歷史的民族,是自愛的,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是自強的,而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民族精神的缺失才是一個民族最可怕的。
(三)紀念抗日戰爭是為了讓戰爭消失,讓人民生活的更美好。江橋抗戰與中國14年抗戰的目的是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終極目的是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戰,所以,從根本上說,我們今天讓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才是對歷史的最好紀念,是對前輩的英勇奮斗與犧牲的最好報答。作為當年抗戰的發生地,江橋是14年抗戰的一個縮影,今天的江橋現狀,比較10多年前的江橋已經發生的重大的變化,基本上做到環境整潔,街道干凈,居民安居樂業,但是,現狀還遠不能讓人滿意,離人們對國家和政府的期望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動力,促使我們發奮圖強的目標。正如習主席一直強調的讓人們過上幸福生活才是黨和政府的最大責任和使命。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公民良好的思想品德,建設一個美好的國家,提高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故歷史遺址的保護和利用等,應當與地區的文明建設與環境建設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其最大的價值。在戰爭年代,愛國主義精神表現為犧牲救國,在和平年代,一切為民,就是最大的愛國。不同的時代,一樣的情懷。
三、江橋抗戰的紀念與精神傳承
血戰江橋,再戰大興,惡戰三間房,誓死抗日,英雄本色,雖敗猶榮。情勢所迫,將軍無奈,馬占山演繹與狼共舞。審時度事,進退為國,亦真亦邪真愛國,馬占山中國抗戰第一人。守土系為天職,自衛斯為神圣,1931年11月3日——19日,中國歷史屬于馬占山將軍。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民族一定會因為有了馬占山與江橋抗戰而感到自豪與幸運。人們記憶中的不再是或不僅限于客觀的歷史過程,而是潛移默化的思想感悟和文化傳承,賦于其更多的人文內涵,體現著歷史文化在現實社會中旺盛的生命力,馬占山與江橋抗戰精神漸漸成為融于現實社會與生活的文化傳統,成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深刻銘記江橋抗戰的歷史,緬懷抗戰先烈,因為捍衛國家需要英雄,建設偉大國家更需要英雄精神的傳承。
為紀念江橋抗戰和馬占山,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在回顧和展示那段歷史。今天,在江橋抗戰的故地齊齊哈爾泰來縣江橋鎮建立了江橋抗戰紀念公園,建立了江橋抗戰紀念碑和江橋抗戰紀念館,在齊齊哈爾市區瀏園建立了和平廣場,市人大通過立法設立了齊齊哈爾市和平節。齊齊哈爾市已主辦多次大型的以江橋抗戰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2005年成立了江橋抗戰研究會,內部出版刊物《江橋抗戰研究》。在馬占山黑龍江抗戰經歷的黑河、海倫,在馬占山曾經留下過遺跡的許多地方,都建立了馬占山相關的紀念館或有歷史陳列介紹。據說有23處之多。拍攝公映了電影《鐵血江橋》,30多集的電視劇《決戰江橋》在全國公映,有許多反映江橋抗戰和馬占山的文藝作品不斷出現。齊齊哈爾大學從2006年開始組織“重走抗戰路,永鑄民族魂”大型紀念活動,學生從北市區和平廣場出發,沿著當年馬占山抗戰路線徒步行走150里路,到達江橋,用挑戰極限,超越自我,走人生中最長的一段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繼承光榮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理念,至今已行走5 次,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成為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牌活動,有社會上也產生了良好反響。無論怎樣的紀念方式,都是表達一個清晰的主題:讓英雄為之戰斗的土地,青山水常在,人民生活幸福。讓先烈為之奮斗的國家,不再有戰爭的硝煙,祖國和平繁榮,讓英雄無悔,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的紀念和不辜負,更是后來每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
為此,對如何更好地紀念和傳承江橋抗戰的偉大精神,提出幾點建議:政府重視,每年和平節由官方發表紀念講話,召開學術研討會,民眾廣泛參與,形成政府、學術界及民間的共識、自覺與互動;需要提高學術研究層次和理論水平,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中的中日關系,樹立適應時代進步需要的認識理念,紀念戰爭是為了警示人們正確認識歷史,不要戰爭,建立和保持中日友好的現實關系,才是歷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打造紀念活動經典品牌,如重走抗戰路活動;精心設計江橋抗戰地的建設,突出紀念的特點與存世價值,切不可以簡單庸俗的人造景觀,娛樂歷史,貽笑后人;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建設今日美麗祖國和江橋,是對先烈的最好紀念,現實比歷史更重要。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