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宇
摘 要:思辨傾向是個人進行判斷,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信念、態度與習慣。本文以批判性思維為教學理念,探究從思辨性教學目標的確定、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實戰化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透明化教學評價的實施四方面來構建思辨傾向型的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努力嘗試為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開辟新方向,為中國學術走出去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思辨傾向;翻譯教學模式;批判性思維能力;國際化人才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164 — 03
批判性思維能力被認為是公民素質的重要內核,也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步入到提高質量、內涵發展的新階段,“雙一流”戰略的建設與推進備受關注,如何構建一流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為原則,明確各專業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從我國各類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看,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許多高校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任務。因此,在高素質英語人才培養中,如何建構思辨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辨傾向,提高思辨技能,增加學生對自身以及其他事物的認知,形成獨樹一幟的判斷,勢必將成為培養其創造性的主要手段,成為培養具有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思辨傾向與高校英語教學
思辨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概念,是在具國際影響力的美國哲學學會“德爾斐項目”(Delphi Project)研發的CCTDI調查問卷中最早提出,并備受歐美國家和港臺地區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思辨傾向是指人格特質的一個方面,是人們解決問題、評價觀點、做出決定時進行思辨活動的穩定一致的心理驅動力(文秋芳、張伶俐,2016)。項目組專家認為思辨傾向是有意識地進行評判的心理準備狀態和意愿的個體情感特質,是批判性思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辨技能的決定性因素,并且具有體現為尋真性、分析性、系統性、開放性、利他性、好奇心、自信度和認知成熟度八個方面。在國內英語教育界,以文秋芳教授為核心項目組的相關研究具有較高的代表性。針對外語專業大學生的思辨傾向,他們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實證研究和量具開發,且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們認為思辨傾向是思維活動的基礎,個人進行判斷,作出決策的態度和習慣。換言之,在批判性思維活動的過程中,思辨傾向不是思辨活動本身,但作為方向性的基礎要素卻能夠決定思辨活動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會利益,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海量的信息與龐大的數據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度的甄別力,這使得思辨傾向與思辨能力的培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與拓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已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重視,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傾向、提高思辨能力已經成為英語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鐘美蓀、孫有中,2014)。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已經開設系列的思辨閱讀、寫作、翻譯、演講和辯論等課程,但是我們發現大多是基于具體的某個或幾項思辨技能,其教學目標和培養模式卻是側重于學生的思辨技能培養,而忽視積極思辨傾向的培養。殊不知,如果學生不具備積極思辨傾向,他們勢必缺乏學習和運用思辨技能的意愿和內生動力。我們應該根據思辨傾向的學術性和社會性維度,教學內容和方式,學生特點與需求探索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并且注重采用顯性與隱性、融合與分離、過程與結果導向等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積極思辨傾向培養。
二、構建思辨傾向型的翻譯教學模式
批判性思維是人們的一種價值觀和態度,是高水平譯者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其品質的差異成為新手與翻譯專家的重要區別,批判性思維應在翻譯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關注(賀鶯,2016)。鑒于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我們認為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到翻譯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譯者的積極思辨傾向,注重在對自我和他者的多重反思、評價、質疑和否定中求得真知,從而形成譯者的品格和自我概念。因此將思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融入到翻譯教學各環節,嘗試建構思辨傾向型的翻譯教學模式有助于從宏觀上實現培養學生翻譯思辨觀的教學目標。
(一)思辨性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并對構成教學模式的其他因素起制約作用,是教學評價的尺度與標準(劉和平,2013)。如今高校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大都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重視培養具有雙語能力、思辨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其中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探究正逐步成為教學研究和實踐的重點。翻譯教學目標設定應遵循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具有階段性、針對性和操作性,滿足職業化翻譯人才的標準。在培養具有思辨能力學生譯者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批判性思維理論進行透徹的認知,根據翻譯專業學生譯者的特點和需求,深入思考如何培養他們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獨立思考、辯證地看待和認識問題的意識,提高對自己分析和判斷的自信心,以及運用推理和證據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思辨傾向性的翻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應以翻譯實踐活動為主,注重學生的參與,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整合性學習與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在翻譯理論知識學習和翻譯實踐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不斷沉淀與反饋自己所學,采用隱性和顯性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他們的思辨傾向,實現提高思辨技能的目的。
(二)多樣化教學方法
翻譯教學的核心是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培養應用型職業化翻譯人才。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服務于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其教育理念和原則。結合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構建思辨傾向培養的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將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翻譯教學實踐中,著力打造一支由專業翻譯教師與企業資深譯者共同組建的復合型教師團隊,形成校內教學與企業實習相結合的聯合培養模式,倡導采用過程式、項目式、自省式、模擬式和團隊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法。另外,我們還提倡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努力構建“互聯網+翻譯”的信息化實踐教學方法。這樣多元化的翻譯教學方式更能啟發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習動機,逐步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策略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使學生在翻譯實戰中真切體驗自己的翻譯行為,思維活動,主體作用,創造力的發揮,以及運用思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了解翻譯職業的特點與行業理念,通曉職業行為規范,掌握職業化技能,培養職業素養,思考自身的職業規劃與就業前景。
(三)實戰化教學過程
翻譯實踐是培養專業化翻譯人才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通過完成具體的翻譯任務使譯者獲得職業知識和提高能力水平。學生是翻譯實踐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專長,語言能力,知識體系,翻譯經歷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翻譯實踐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具有個性化,挑戰性和可操作性特征,同時實戰化教學程序能夠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分析和解決各種障礙和難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一方面,翻譯內容應體現時新性、深刻性與多樣性,優先考慮選用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國際組織和高端翻譯機構的各類翻譯項目,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的翻譯項目中,激發其挑戰精神與思辨傾向,能夠培養翻譯實戰能力;另一方面,翻譯任務量和難度方面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翻譯任務的難度要合理控制,過難過易都會弱化學生參與翻譯實踐的積極性。倡導學生組建翻譯工作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增強把握實戰性翻譯機會的意識,提高協調溝通能力,踐行翻譯項目管理、運行和服務等工作,使學生們逐步提高職業化翻譯能力,最終實現多維度提高翻譯實踐教學效果和目的。
(四)透明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等;由于不同的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與條件不同,其評價的方法與標準也有所不同(劉和平,2013)。盡管英語翻譯本科專業教學目前仍沒有形成相應權威性的評價體系,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構建針對某種翻譯教學模式本身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準。思辨傾向型翻譯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應體現多方參與、透明化、過程和結果導向相結合的特點。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僅扮演關鍵的參與者角色,而且還是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直接評價者。實用有效的評價方法和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可以使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有機結合,并且促進教師進行翻譯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反思和教學質量評估。另外,可以嘗試借助第三方(評估專家和用人單位)介入的翻譯教學評價方式,將校企合作中的企業方納入評價體系,監督整個評價過程,并不斷反饋評價結果,使得整個過程更具透明化,有利于教師以及學生不斷反思教學與學習效果,也有助于校方了解真實的翻譯教學情況,不斷提高翻譯教學質量,打造思辨傾向的翻譯教學評價體系。
三、結束語
在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培養應用型高素質翻譯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文嘗試構建思辨傾向型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特質,激發學習和運用思辨技能的動力和意愿,有助于實現其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進而助力培養更多優秀的國際化人才。
〔參 考 文 獻〕
〔1〕賀鶯.高階思維取向型翻譯教學模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2〕劉和平.翻譯教學模式:理論與應用〔J〕.中國翻譯,2013,(02).
〔3〕文秋芳,張伶俐.外語專業大學生思辨傾向變化的跟蹤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6,(01).
〔4〕鐘美蓀,孫有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推進外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以第五屆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思路〔J〕.外語界,2014,(01).
〔5〕張莎,文秋芳.英語專業碩士生思辨傾向的量具構建與實證調查〔J〕.外語學刊,2017,(0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