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
摘 要:江橋抗戰精神是歷史賦予齊齊哈爾城市的獨特精神稟賦,其精神內涵依然具有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具備成為齊齊哈爾新時代城市精神的內核要素。江橋抗戰展現出的舍身救國的民族大義,英勇不屈的堅強意志,敢為人先的英雄氣概,是齊齊哈爾軍民在江橋抗戰中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是推動齊齊哈爾新時代發展的城市品格和精神動力。江橋抗戰城市精神的塑造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全方位積極參與,需要追求城市外在形象與城市精神的完美統一,應以人文關懷為核心,遵循文化的發展規律,使江橋抗戰真正成為齊齊哈爾城市精神的象征。
關鍵詞:齊齊哈爾;城市精神;江橋抗戰
中圖分類號:K2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019 — 03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內在品格和外顯形象的集中體現,是城市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內在動力。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及其城市精神,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粘合劑”。面對經濟轉軌、身份轉型出現的經濟壓力、思想困惑、精神焦慮等諸多城市問題,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文化凝聚力、影響力、競爭力,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效能,從而為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江橋抗戰作為發生在齊齊哈爾并產生深遠影響的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所蘊含的精神應該是齊齊哈爾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齊齊哈爾城市發展仍然有著重要意義。
一、江橋抗戰精神是齊齊哈爾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泉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從城市的歷史沉積中升華而來,或源于歷史人文,或源于地理環境,或自然與人文兼備。在漫長的發展中,齊齊哈爾城市形成了豐富多元而又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齊齊哈爾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以昂昂溪遺址為代表的古文化,以金長城遺址、蒲峪路古城遺址、遼金塔子城遺址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江橋抗戰遺址、北滿革命烈士陵園、和平廣場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梅里斯達斡爾民族區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以扎龍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鶴文化,以卜奎清真寺、大乘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綠色食品為代表的農業文化,以馬恒昌小組精神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文化”。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區位環境和厚重的文化積淀,為齊齊哈爾提煉、培育城市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現城市的獨特個性與風格。在城市精神的發掘和培育方面,不能千城一面,不必刻意摹仿,應該抓住城市的文化個性,深耕本土、提煉特色,形成本土氣質。城市精神具有凝聚、激勵和引領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市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精神風貌,激發市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從而形成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煉城市精神,必須挖掘優秀傳統,構筑能夠激發市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現代文明,繼而達到對城市整體的行為導向、價值導向和目標導向。齊齊哈爾面臨城市轉型和振興的艱巨任務,更需要體現文化自信、順應時代精神、激發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城市精神。江橋抗戰精神是歷史賦予齊齊哈爾城市的獨特精神稟賦,其精神內涵依然具有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具備成為齊齊哈爾新時代城市精神的內核要素。
江橋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大標志性歷史事件,是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遼寧、吉林二省的大部分地區,繼而將侵略的爪牙伸向當時的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臨危不懼,“以孤留塞外數旅之眾”扼守嫩江江橋,進行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江橋抗戰。在激烈的江橋抗戰過程中,以馬占山為首的國民黨軍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挫敗了日本侵略軍的進攻企圖,使日軍自“九·一八”事變后首次受到重創。江橋抗戰打破了日本軍隊 “不可戰勝的神話”,延緩了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中國的進程。江橋抗戰極大的振奮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勇于抵御外侮的精神,推動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也促使全國人民迅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江橋抗戰還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歐美大報紛紛報道江橋抗戰事跡,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及罪惡活動。
江橋抗戰對齊齊哈爾更是產生了巨大影響。江橋抗戰凝聚了齊齊哈爾軍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江橋抗戰中,齊齊哈爾軍民不畏艱難,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軍械廠工人加班加點趕制武器,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參加戰斗,眾多民工修筑工事、搶運傷員和物資,廣大市民竭盡全力、踴躍支援前線,共同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反侵略之歌。江橋抗戰開啟了齊齊哈爾民眾反侵略斗爭的序幕。在偽滿政權的殘酷統治之下,齊齊哈爾軍民始終堅決進行抗日愛國斗爭,有抗日義勇軍的自發英勇抗日,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齊齊哈爾地區開展平原游擊戰,有愛國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等不同階層在不同領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的可歌可泣的反滿抗日救國斗爭。從1931年11月江橋抗戰到1945年8月齊齊哈爾光復,歷時14年,齊齊哈爾軍民前仆后繼、不畏強暴,雖然沒有波瀾壯闊的大規模戰斗,但展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震懾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明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賦予了作為“十四年抗戰”標志性起點的江橋抗戰更重要的意義,讓那段歷史更準確、更飽滿,同時也是對江橋抗戰精神的更大肯定和褒揚。
二、從城市精神角度挖掘江橋抗戰時代精神
對于齊齊哈爾而言,江橋抗戰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標志性符號,更是這座城市品格和風骨的浴血展現。江橋抗戰中展現出的愛國主義、戰斗精神,馬占山及抗日軍民的英雄氣概、責任擔當,是齊齊哈爾軍民在江橋抗戰中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依然是當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品格氣質。從城市精神的角度挖掘江橋抗戰的精神內涵,把江橋抗戰的精神傳承轉化成推動齊齊哈爾新時代發展的城市品格和精神動力,是對江橋抗戰更好的紀念。
江橋抗戰精神的本質內涵是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江橋抗戰作為中華民族開始武裝抗日的標志性事件,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勇于抵御外侮的光榮傳統和保家衛國、復興圖強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團結抗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時,馬占山將軍及齊齊哈爾軍民用甘灑熱血、勇于報國的民族氣節,譜寫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主義正氣歌。江橋抗戰還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助推了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形勢。江橋之戰使民族精神為之一振,為挽救民族危亡,全國各界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熱潮。東北各族各界人民積極參加抗日義勇軍,最盛時達50萬人以上,在白山黑水間威鎮敵膽,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輝煌戰績。全國各地機關團體、人民群眾組織慰問團、后援會開展捐獻和慰勞活動。各大城市青年學生紛紛游行示威,請纓殺敵。海外華僑港澳同胞也慷慨解囊,甚至回國直接參戰。江橋抗戰及其激發的抗日熱潮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詮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不怕犧牲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傳統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
齊齊哈爾城市發展需要江橋抗戰展現出的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九一八”事變后, 30 多萬的東北軍警大部分不戰而退或投降,日本侵略者在輕取遼吉大部分領土后,有恃無恐,氣勢洶洶,企圖一舉進占黑龍江。黑龍江省軍民孤軍奮戰,以弱抗暴,堅持抵抗。歷時16天的江橋抗戰,馬占山指揮黑龍江愛國軍民,在嫩江橋及其附近的大興、三間房等地區,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場殊死拼殺。在忍凍挨餓、裝備落后、孤立無援的不利情況下,擊退了日軍在飛機、大炮、鐵甲車配合下的一次次瘋狂進攻。在愛國官兵誓死抵抗下,日軍一次又一次地往前線增兵,未能突破我軍陣地,最后以我軍撤出陣地而結束。這場震驚中外的江橋戰役,中日軍隊各方面實力相差懸殊,而且南京國民政府及張學良始終沒有給江橋抗戰以實質性支持,齊齊哈爾愛國軍民身處力量弱小、孤立無援的境地,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保國衛民為己任,團結一致、同仇敵汽,誓死奮戰,屢挫強敵,打破了“中國決不可能抵抗得住日本的武力”的妄斷,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齊齊哈爾軍民在艱苦殘酷的環境下的悲壯奮戰,壓抑了妥協、投降的潮流,表現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這是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更是一種百折不撓、奮戰到底的民族自強精神。齊齊哈爾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面對困難和挑戰,江橋抗戰所展現出來的不畏強敵、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頑強斗爭精神,正是我們應該汲取的精神力量。
齊齊哈爾城市發展需要馬占山及齊齊哈爾抗日軍民的敢為人先的英雄氣概。近代以來,國家主權屢遭侵犯,民族信心屢被打擊,“九一八”事變之后,中華民族更是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遼吉兩省迅速喪失,多位將領投降叛變,東北軍倉皇撤退,南京國民政府態度消極,民眾情緒悲憤壓抑。在這種前途迷茫的氣氛下,在實力對比空前懸殊的條件下,馬占山與齊齊哈爾愛國軍民頂住空前壓力,不畏犧牲、不為利誘,堅持孤軍抗日,需要極大的決心與勇氣,體現了敢為天下先、敢于戰斗的英雄氣概。東北振興,說到底是人的振奮,是社會活力的激發。城市發展需要打破僵化體制,個人發展需要改變保守的生存方式,江橋抗戰中展現出的英雄氣概,正是齊齊哈爾城市新生所需要的精神動力。
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傳統優秀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既凸現歷史傳統,又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符合,體現一個城市及其居民在當今時代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城市精神必然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引領新一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江橋抗戰展現出的舍身救國的民族大義,英勇不屈、團結抗敵的堅強意志,抗命守土、敢為人先的勇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城市價值觀的生動體現與結晶。從城市精神角度,對江橋抗戰內涵的深入挖掘,可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凸顯城市特質,推動城市發展。
三、城市精神視域下的江橋抗戰精神塑造
城市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的元素,是城市品格,是城市風貌也是民眾氣質,必須動員各種力量,運用多種方式,共同努力構筑城市的精神符號,并使之真正轉化為城市的內在屬性,為城市發展和民眾生活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塑造傳承江橋抗戰的城市精神內涵,需要社會各界的全方位積極參與。人民群眾是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的主體,塑造傳承城市精神應當是一種全民參與的主動打造、自覺培育和積極踐行。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法律法規制定、政風行風整頓、文明城市創建、文化藝術活動等彰顯城市精神,引導市民關注城市精神。新聞媒體要發揮宣傳陣地作用,利用多元方式與媒介,讓市民感知、理解城市精神。各行各業要立足自身、廣泛參與。廣大市民要身體力行,做城市精神的踐履者。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全社會共同培育、實踐城市精神的濃厚氛圍,使塑造的城市精神真正內化為市民的思想理念,外化為市民的自覺行為,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城市最亮麗的旗幟。
塑造傳承江橋抗戰的城市精神內涵,需要追求城市外在形象與城市精神的完美統一。城市建筑風格、地理風貌、人造景觀、歷史文化遺跡等市容市貌,無時無刻不傳遞和展現著城市精神,是塑造和弘揚城市精神的基礎。當前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雷同化趨向,我們要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空間等有形物質因素中充分融入城市精神,嵌入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符號,讓它們既具有外顯的審美吸引力,又蘊含著內隱的城市精神元素,彰顯出鮮明而獨特的城市風格,進而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融入城市個體的身心之中,真正塑造出屬于齊齊哈爾城市的品格與氣質。
更重要的是,塑造傳承江橋抗戰城市精神應以人文關懷為核心。城市精神的本質是人的精神,是一個城市的居民共有的,較為普遍的群體精神、集體意識、價值觀念,是觀念意識和生活方式及其所體現的文化追求長期積淀的結果,并以生活化、大眾化的面貌出現。城市民眾是城市精神的真正擔當主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精神氣質、內在境界才是真正的城市精神之所在。作為城市精神依托的歷史形象,要想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必須既能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又能融入普通人的真實情感。所以,城市精神培育不能流于形式,單純的采取節慶式的主題紀念、模式化的主題公園、轟炸式的廣告宣傳、競賽式的創建活動等方式,很難將城市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在塑造馬占山及其江橋抗戰群像時,不能是冷冰冰的學術語言,也不能太多空洞乏力的辭藻堆砌,而要盡可能的賦予他們立體、豐滿、生動的形象與性格,充分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盡力展現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原生原貌。正是這種歷史的真實才能夠使這些亙古不變的精神元素,在現代人的心中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與文化,使馬占山及抗日軍民的形象真正走進民眾的心里,走入現代城市生活,潛移默化地傳達其精神內涵,真正成為齊齊哈爾城市精神的象征。
最后,城市精神屬于文化范疇,潤物無聲,培育和踐行江橋抗戰城市精神也必須遵循文化的發展規律,重在平時,貴在堅持,久久為功,使齊齊哈爾城市品格特征不斷彰顯,民眾的認同感、榮譽感不斷增強,共同推動齊齊哈爾城市的發展進步。
〔參 考 文 獻〕
〔1〕孫文政.馬占山與江橋抗戰研究文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
〔2〕傅瑞云.江橋抗戰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C〕//.周彥,等.江橋抗戰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孔令波.江橋抗戰之作用與影響〔J〕.世紀橋,2009,(10).
〔4〕高虹.關于優化齊齊哈爾歷史文化資源的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08).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