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磊
摘 要:《春秋公羊傳》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儒家文獻,其學說在西漢時獲得了統治階級的極大推崇,它的“大一統”思想、改制意識以及強烈的復仇主義,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對于今天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舊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春秋公羊傳;大一統;復仇意識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083 — 03
《春秋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簡稱《公羊傳》,它是戰國、秦漢時期儒家解釋《春秋》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研究學說被稱為春秋公羊學。《公羊傳》在漢武帝時被定為西漢王朝的政治教科書,在宋代以后被列入“十三經”,一直被奉為儒家經典。
《公羊傳》專釋《春秋》的“微言大義”。所謂“微言”就是尊周王、親中國、斥夷狄、治一統,為后王立法;所謂“大義”就是辨是非、別嫌疑、明善惡、倡德義、誅亂臣賊子。《公羊傳》強調誅亂賊、大一統、撥亂反正、尊王攘夷,這一思想到了漢武帝時被得到迅速的應用。〔1〕《公羊傳》對《春秋》的解釋目的在于經世致用,其價值完全在政治理論方面,強調為政治服務,這就為帝王的統治直接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后世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公羊傳》得以流傳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內涵
西漢初年,由于連年戰亂,社會物質文化遭到空前的浩劫,為了恢復社會秩序,漢初的統治者采用了清凈無為、與民休息的“黃老思想”,這在當時是有現實意義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武帝時,“黃老思想”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外部,北方的匈奴集團不斷對漢朝發動進攻,南方的百越等地還未能正式列入大漢版圖,經過“文景之治”的發展,西漢積貧積弱的現象已全面改觀,全國上下要求對外雪恥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漢朝內部,經過“七國之亂”,諸侯國對中央政府地威脅還未真正消除,地方王國問題殛待解決。國內外矛盾交織的結果,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思想出現,以代替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這種新思想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有強烈地復仇意識,以便激發國內的民族情緒,迅速的打跨國外的敵人;二是要具有“大一統”的思想,使中央政府在輿論和道義上也占據主導地位,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王國問題,使全國上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實現富國、安境、保民的目的。而《公羊傳》就是在此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的。
(一)《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
《公羊傳》在解釋《春秋》時提出了“大一統”思想,目的是“尊王攘夷”,維護周王朝的統一。《公羊傳·隱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土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2〕這段話以“大一統”為核心,要求地方諸侯王要統一于中央天子,為統治者提供了指導思想,從漢武帝開始,《公羊傳》中的這一政治思想開始長期占據正統的地位。
促使“大一統”思想走向成熟的,是西漢著名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他在給漢武帝的對策中說道:“《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3〕在對策中,董仲舒宣揚“改制”,主張只尊奉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而把其它諸子百家的學說全部禁絕。他認為只有在思想方面達到全國統一,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在他的宣傳下,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根據《公羊傳》中“大一統”思想而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始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加強對全國的治理。在以后的兩千多年里,儒家學說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對我國的政治文化影響深遠。
(二)《公羊傳》的復仇意識
《公羊傳》中除了“大一統”思想外,還有很強烈的復仇傾向,如《公羊傳·隱公十一年》云:“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4〕認為替君討賊、為父報仇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去報仇反而很難在世上立足。在《公羊傳》的思想中,國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因此,為了國家的榮譽和地位,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哪怕過了一百代,也一定要去復仇。這一觀念,到了漢武帝時期,被迅速發揚光大。我們知道漢武帝一生的事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內大一統,二是對外大復仇。〔5〕
對外大復仇,主要是針對匈奴而言的。從戰國、秦朝,一直到漢武帝之前,匈奴一直是北方的最大威脅。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軍隊把漢高祖劉邦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七天七夜才脫險。這對于漢朝統治者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經過60余年的和親與休養生息,到了高漢武帝時,國力恢復,因此發動對匈奴的復仇之戰,已勢在必行。而《公羊傳》中強烈的復仇主義,正好迎合了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為漢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提供了合法的理論依據。
二、《公羊傳》對西漢政治文化的影響
隨著《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公羊傳》中強烈復仇意識的傳播,漢武帝及其后續統治者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
(一)對內方面
一方面繼續嚴厲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先后頒布了“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等法律法規,把王國分割成更小的侯國,嚴厲打擊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把王國的官吏任免、鑄幣、收稅等權利收歸中央。同時,漢武帝還任用酷吏,限制和打擊豪強地主、富商大賈的勢力。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基本結束,初步實現了《公羊傳》中設想的政治上的“大一統”。
另一方面,在思想上采用外儒內法的政策,把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孔孟儒學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各級學校,專門教授五經,各級官吏也都從儒生中選出,這就在社會上基本實現了《公羊傳》中所提出的思想上的“大一統”。
(二)對外方面
到漢武帝時,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國家的經濟勢力已經非常雄厚,內憂已除,那么解決邊境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北方,從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與匈奴軍隊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取得了反擊匈奴的巨大勝利,遏制了匈奴的殘暴掠奪,使北部邊境地區安定了下來,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在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西南方,漢武帝派軍隊先后招服夜郎、攻破南越、降服滇王,加強了西南各族與漢族人民的聯系。在東南方,漢武帝派兵攻滅了閩越和南越,使東南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地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漢邊疆地區問題的解決,是《公羊傳》中的復仇意識在漢武帝時期的最好體現,這一思想一直影響到后來。
三、《公羊傳》對西漢以后政治文化的影響
《公羊傳》在西漢經過董仲舒的解說,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以《公羊傳》“大一統”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唯一被官方認可的學說。但西漢以后,公羊學逐漸衰退,在唐宋元明時期,公羊學幾乎被人遺忘。
(一)公羊學衰落的原因
導致《公羊傳》大起之后又迅速大落的主要原因是古文經學的崛起。漢武帝以后,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是用隸書寫成的“今文經”,而用漢以前的小篆等古文字寫成的經籍則被稱為“古文經”。在“春秋三傳”中,《公羊傳》和《榖梁傳》屬于今文經,而《左傳》則屬于古文經。今文經學是由董仲舒開創的,董仲舒借助《公羊傳》來宣揚“大一統”理論,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他還借助陰陽五行學說來宣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觀念,這就使得今文經學蒙上了神學的色彩。加上后來的弟子們墨守陳規,致使公羊學逐漸走向了沉寂。到東漢后期,公羊學大師何休為《公羊傳》進行作注,東漢章帝還讓班固編纂了一部今文經學的大匯集《白虎統義》,但怎奈今文經學已窮途末路,還是未能繼續發展。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開始進行托古改制,而古文經學中的復古主張又正好適應了新王朝代替舊王朝的理論需要。于是在劉歆以及東漢的鄭玄等人的宣傳下,以《左傳》為代表的古文經學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公羊學則被迫處于了次要地位。
東漢時,讖緯神學泛濫,凡事都要首先占卜、預言,然后才行,朝政和學術都彌漫著讖緯之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異軍突起,在政治上主張無為、文化上講究清談,其所提倡的虛無浮夸和放蕩生活作風,在社會上帶來了很壞的影響。隋唐時,為適應科舉考試而編篡的官定《五經定本》《五經正義》等儒學書,卻不包括唐后期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至此,公羊學已屬于純學術的范圍了。宋元理學和明朝心學的興盛,把儒家思想最終哲學化。就這樣,經過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宋明心學一步步的洗禮,春秋公羊學說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二)公羊學在清代的復興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公羊學在清朝后期卻得到了復興,并且成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門學問。在歷經千年的沉寂后突然爆發,這才是《公羊傳》及公羊學的魅力所在。公羊學在清朝的復興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學術發展的結果
清朝前期,文字獄大興,學者們都不愿接觸政治,紛紛轉向學術,于是學術界掀起了一股考證古書的熱潮。他們重視讀書,反對空談,主張脫離社會現實,專注考據,逐漸形成了“乾嘉考據學派”。到了清朝中期,“常州學派”掀起了恢復今文經學的運動,“他們一反學術界重視古文經的傳統,重新提倡研究今文經,恢復西漢今文經學重視闡發微言大義的治學方法。”〔6〕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經學家莊存與,在眾多經書中,他最精通《公羊傳》,其著作《春秋正辭》,對《公羊傳》中的微言大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他的門人弟子孔廣森的《公羊通義》、劉逢祿的《公羊何氏解詁》等,都為春秋公羊學的復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社會形式發展的必然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入侵,國內農民起義,內憂與外患交織在一起,讓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不能再在古書里尋字摘句了,時事的發展需要新的思想來喚醒民眾的覺悟。這批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有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
龔自珍、魏源是清朝道光年間宣揚春秋公羊學的代表人物,又是倡導對社會進行變革的啟蒙思想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先驅〔7〕。他們引用《公羊傳》的“微言大義”,主張做學問要經世致用,認為只有變法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思想對洋務派和改良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影響不大。
真正在社會上掀起政治波瀾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他利用東漢公羊學家何休的“公羊三世說”和《禮記·禮運篇》的“大同”和“小康”思想作為理論依據,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的主張,反對吃人的禮教,向民眾灌輸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他在《孔子改制考》《大同書》中,利用公羊學的“改制”學說,借孔子之口宣揚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為自己的維新變法思想提供經學理論依據。他在《新學偽經考》中還說“六經”是孔子的托古改制之作,先秦諸子百家書都是諸子的改制托古之作。此說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正統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得國內壓抑已久的民族積怨終于爆發了。《公羊傳》的“改制”觀念和“大一統”思想在“百日維新”運動中逐漸演變為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的理論武器。雖然維新變法最后還是失敗了,但它喚醒了沉睡的民族精神,使許多有志之士認識到,單純的依靠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中國要獨立富強,只有發動資產階級革命。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的復仇口號,其“恢復中華、創立民國”綱領,目的也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民主共和國。之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滿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到1949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屈辱,在中國大陸終于實現了大一統。
四、結語
對《春秋公羊傳》的研究,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每當中國的歷史發展到一個非常時期時,春秋公羊學就會顯示出它獨特政治魅力。公羊學中的“改制”“大一統”“復仇意識”等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學說,它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和民族自立的理論學說。時至今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公羊學說在中華民族維護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和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依然能領略到志士仁人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自強不惜的精神風貌。這些,都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參 考 文 獻〕
〔1〕倪金榮.《春秋》及其三傳〔J〕.歷史教學,1993,(05).
〔2〕(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春秋公羊傳注疏》〔M〕.1959.
〔3〕(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523.
〔4〕(漢)公羊壽 傳,(漢)何休 解詁,(唐)徐彥 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65.
〔5〕浦偉忠.《春秋公羊傳》的復仇論〔J〕.管子學刊,1991,(02).
〔6〕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330.
〔7〕王鳳才,時海燕.春秋公羊學及歷史演變〔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l).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