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懷洋 李立宏 封德平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不斷出現了“國學熱潮”,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思想與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躍升?!皣鴮W熱潮”之興,同時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象征。當前“國學熱潮”的興起,與本土文化的建設要求、文化商業化發展以及知識分子文化話語權的重構等因素有關。然而,在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國學過度商業化下自身建設的淺顯化、國學的意識形態化等問題不斷顯現。本文以“國學熱潮”為切入點,在進一步梳理相關概念基礎上,深刻反思了傳統文化發展中的相關困境。
關鍵詞:國學熱潮;內涵;態度;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127 — 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以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學,歷經“新文化運動”和“文革破四舊”的磨洗后,迎來發展的新潮。“國學熱潮”的新風向,代表著國人對于文化的理性反思和追溯,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積極成果。但是,也存在許多不足,對此本文作一些簡要的探討與反思。
一、國學的相關概念解析
在我國,“國學”一詞由來已久,在古典文獻中早有提及。但在近代之前,所謂“國學”亦即“國子學”之意,與我們現在所通用“國學”之概念并不是同意?,F代的“國學”是中西方文化產生碰撞之后“西學東漸”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之意的用詞,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之爭而產生的文化辯論。雖然兩者在觀點上顯得對立明晰,但在根本立場上卻具有無可辯駁的一致性——探尋國家的救亡圖存之道。因而,“國學”亦即國人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懷。在之后的發展歷程中,“國學”便一直沿著國家和民族的主線反戰,游離著文化演進的時代內核。
從其演化進程來看,“國學”內涵一直存在爭議,學術界也遠未達成明確定義闡釋。胡適先生曾言:“國學即是意識形態上的傳統思想?!边@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文化的思想意識核心地位。不過從國人對此問題的相關研究和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來看,我們大致還是可以給出一個定義:中國學術的簡稱。也即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學問。在狹義而言,是指在中國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學以及儒家經典學說;于廣義來講,是涵蓋有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為一體的文化。這種“國學”定義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明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在學習中不斷增強自身優秀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學”作為中國地理環境、語言要素等各種特定條件下所產生、發展的各種學問總和,把握“國學”的廣闊外延,從而在學習中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不斷拓寬學習視野。
二“國學熱潮”的表現形式和原因分析
季羨林先生曾在《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出“文化多元化”理論,〔2〕因而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并具有廣闊外延的“國學”,其表現形式也必然具有多樣性?!皣鴮W”在內涵上有物質層面的,如飲食文化、服飾等;有技術層面的,如中華武術、傳統中醫等;有制度層面的,如法律條令、典章制度等;還包含有道德倫理層面。在新時期,“國學熱潮”表現在:講堂熱、仿古建筑熱、古籍出版熱、太極健身熱、算卦風水熱、宗祠祭祖熱等。這些最近興起的“國學熱潮”,有的是文化修養需求,有的是強身健體需要,還有的是文化根源追尋…那么,這些“國學熱潮”興起的核心動力又是如何顯現呢?從時代條件和“國學”建設狀況來看,核心動力不外乎以下幾點:
1.本土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建設要求。受“新文化運動”和“文革破四舊”等的影響,傳統文化在某些領域遭受嚴重破壞,一度歸于沉寂,“西學東漸”更是讓傳統文化生存的土壤進一步減少。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批判性意識逐漸深入人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崛起之路上走地更加堅定,國家自信逐步建立,文化領域中西方為主導作用不斷弱化。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復蘇,需要構建一種國人主導的“中國特性”,由此產生國內意識形態建設需求。就國家發展歷程而言,尤其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影響,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存在真空現象。面對這種狀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意識形態的補救是一條重要出路。因而,不斷加強本土文化主體性建設便成為文化發展的自覺要求。
2.商業利益訴求加深。伴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逐步確立,對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地影響,因而整個社會對商業發展訴求加重。與此同時,“國學”中有著許多關于戰略策略的思索,實現“國學”戰略策略同商業相結合,從而指導商業發展便成為一個重要訴求。比如《孫子兵法與商戰》,通過對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解讀,并不斷融入現代化元素,使得其能夠運用于實際商業發展中,讓商業人士能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從這個角度而言,商業發展不斷產生新的訴求,這種訴求又促使人們在國學中尋求解決自身發展困境的思想理論指導,最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國學熱潮”出現。
3.“實用主義”盛行。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對養生、看命、風水等都比較看重,尤其在科技手段相對落后的古代。當然,這樣的民族特性同我國地理條件和歷史基礎有關。從古到今,中國傳統文化對神秘主義的探析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并且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知識效用體系。其中尤以《易經》為突出代表,體現著中國人對宇宙世界的探索和人文情感的關懷。以現代科學角度來衡量,這種神秘主義探索體系具有無可辯駁的封建性和落后性,不過它仍舊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不應以科學體系界定標準衡量。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雖然這種探索體系不再占據主導地位,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仍舊有著廣博的群眾基礎,這與它的“實用主義”原則密不可分。在平時對于風水、養生的訴求促使人們去研究以《易經》等為代表的國學經典,并不斷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尤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這類問題給予了更高的關注,由此推動“國學熱潮”的形成。
4.知識分子重建文化話語權的需要。中國的發展歷經磨難,“救亡圖存”一直是其主題。在這個歷程中,知識分子群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往往都身懷強烈的愛國之心,以社會導師的身份引領著時代發展。尤其在“新文化運動”中,這種身份意識得到了最大程度顯現。雖然在之后遭遇了一些波折,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這種意識又得以復蘇,并在社會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隨后,人文知識的主導地位逐漸被經濟發展取代,漸漸歸于沉寂。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是一個綜合性過程,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模式在現實中也造成了許多難題;與此同時,人文知識分子為回復社會導師身份在執著地努力著,他們需要再次找到安身立命的哲學基礎。因此,“國學”成為他們重點關注對象,以“國學”為契機,重建文化話語權,在時代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使他們的訴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國學熱潮”的形成。
三、“國學過熱”的局限性和反思
“國學熱潮”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文化的強勢復蘇和文化自省的顯著增強;但另一方面,在“國學”發展中出現的“過熱”、“過快”現象也有許多局限性,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這些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把“國學”等同于“儒學”并意識形態化。由于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特點,使得在很多人眼中“國學”即是“儒學”。尤其在現代社會,隨著時代發展,“新儒學”逐漸興起,這種思想更是甚囂塵上,甚至有的“新儒學”理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視為意識形態上入侵“國學”的思想。然而,真實狀況并非如此。“儒學”并不代表“國學”,這種觀念嚴重限制了“國學”的內核與發展,不利于人們正確區分各種合理的思想觀念?!叭鍖W”是一種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儒學,雖然包含有許多影響重大的思想觀念,但是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著顯著時代特征和政治目的,與“國學”相異。“新儒家”中的對抗性思維不利于緩解我國意識形態中存在的沖突,更是一種狹隘思維觀念。
2.造成“國學”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皣鴮W熱潮”的興起,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聯系密切。在商業化的推動下,“國學”發展迅速,成果頗豐。借助于一定形式的“國學”傳播又反過來成為商業化的極大推動力。在這種循環過程中,兩則似乎找到了某種平衡,對于雙方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在現實中兩者卻并未達到這種平衡。商業化發展的需求與“國學”傳播形式的不同步性往往使得大部分“國學”發展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在有些領域更是“文化搭臺、商業唱戲”,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商業利潤,至于對“國學”發展的推進則是附帶效應。由此造成大部分的商業人士和“國學”參與者對“國學”理解表象化,對“國學”中的核心理念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未曾觸及。因而,這種過度商業化、娛樂化使得“國學”普及程度較低,最終造成“國學”發展的新困境。
“國學過熱”所造成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我國發展狀況和發展階段有關,也同我們對“國學”所持有的態度相聯系。在反思“國學過熱”現象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兩點觀念:去粗取精,以正確態度和科學理念對待“國學”;正確處理傳統“國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時代精神和合理內核,形成國學發展的科學理念,才能真正讓“國學精神”深入人心。
四、“國學”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今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特征突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斗爭終于擺脫了困境,走入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對話的世界潮流中。面對歷史現實,實現“民族復興”與“和平崛起”是當前國家的首要任務,占據文化制高點就顯得意義非凡。因而,對于凸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的“國學”建設,本文做如下的建議:
1.建立健全“國學”發展機制。當前“國學”建設,深受商業化的影響和沖擊,顯現出過度娛樂化、商業化和庸俗化傾向。對此,在文化建設上,要建立健全“國學”發展機制。在實踐過程中重點審核“文化搭臺、商業唱戲”現象,出臺相應的“國學”發展指導意見和建議,兼顧文化核心理念傳播和經濟效益,維護好兩者的平衡關系。同時不斷改進“國學”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做好“國學”教育與國民教育、現代教育的對接,借用國家力量具體落實“國學”,不斷培養國民習慣和文化素養。
2.培養師資力量,鼓勵學術研究。在“國學”的發展建設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制約性因素即是師資力量不足,簡言之具有正統“國學精神”的人越來越少。此外,“國學”本身在核心理念上也存在著許多不明晰之處。因而,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培養更多師資力量,加強“國學”傳播者自身的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具有“國學精神”的引路人,擔負起指導“國學”修養重任;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學術界對于“國學”相關領域研究,理清“國學”本身的核心內涵,增強“國學”科學性,從而促進“國學”的傳播。
3.多渠道、多形式弘揚“國學”?!皣鴮W”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弘揚“國學”過程中,我們要對此有足夠重視,多渠道、多形式弘揚“國學”。中國由于地理和歷史等的影響,地方文化形式多樣,傳統節慶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國學”傳播中,可充分借助傳統節慶和地方特色文化,增強受眾群體對“國學”核心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時這樣的傳播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受眾群體對“國學”的接受程度,從而使得“國學”傳播和建設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4.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同時也是人類文明成果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們各具特色,才使得整個人類文明絢麗多彩。因此,在我國的“國學”建設中,要注重保持這種文化特質。但世界也是開放的,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意義重大。因此,在“國學”建設中,要充分開放視野,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同時,積極吸收其他有利于“國學”發展的積極因素,推動“國學”朝著時代發展的要求前進。
〔參 考 文 獻〕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www.gov.cn,2017.
〔2〕季羨林,王蒙,等.〔C〕.二00四文化高峰論壇,2004.
〔3〕李中華.國學、國學熱與文化認同〔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03).
〔4〕趙林.“國學熱”的文化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09,(03).
〔5〕任麗梅.“國學熱”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再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
〔6〕徐漢暉.“國學熱”現象透視與反思〔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