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玲玲 陳淑玲 彭佳
摘 要:以M高校2012至2017年的就業數據為依據并結合實地觀察發現,與全國一般情況相比,M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著就業率高而“低就業群體”比重大,大多數畢業生滯留邊疆省內工作和就業結構長期失衡等問題。由此提出,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癥結在于就業質量問題。從邊境特殊的區位因素出發,提升就業質量主要依靠邊境高校自身的努力,需要重視就業部門,健全就業體系,建設數字化平臺和陶煉“寓就業教育于教學過程始終”的有效經驗。
關鍵詞:就業率;就業質量;癥結;解決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150 — 05
一、問題的提出
從時間上看,大學生就業成為問題,始于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高考擴招使大學畢業生總數迅速提高,而一時間就業市場難以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由此大學生就業就成為政府、高校和大學生群體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有所緩解,但目前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業的數量問題,一般用就業率來衡量;二是就業質量問題,目前國內還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一般可以通過就業地區流向、就業單位性質、薪金水平、人職匹配度、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六個指標來測評評測。〔1〕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就是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也是人才結構與就業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人才總供給大于人才總需求,就業市場無法充分吸納這些畢業生,從而使一部分畢業生處于待業狀態。另一方面,又有信息溝通不暢,出現所謂熱門崗位人才過剩現象嚴重,而同時又有些崗位出現了“用人荒”現象(如高職技術人才),致使人才閑置或從事與所學專業無關的職業,造成人才浪費,這便是結構性失業。
大學生就業成為問題,還與大學生就業政策改革密切相關。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大學生就業政策結束了“統包統分”的時代,形成了今天“以市場為主導,國家宏觀調控為補充”的自主擇業模式。〔2〕在這一背景下,受如下三個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首先,高校擴招政策導致大學畢業生總數迅猛增長,而就業市場一時無法產生相應的就業需求。其次,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也隨之減少。研究發現,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能喪失100萬個就業崗位。再次,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如新興行業和高職技術崗位面臨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態,而傳統行業卻存在人才閑置或錯行就業的。〔3〕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人才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的經濟問題,更是事關畢業生群體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由此,自2001年以來,一直為相關學者們所重視。圍繞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影響因素、就業質量、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等問題,學界做了有益探討。〔4〕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知識資源和方向指南。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跟畢業生群體的受教育背景、所屬的社會結構以及受教育城市的區位因素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不同地區、不同教育背景的畢業生,其就業問題具有特殊性,因此,應該做具體的分析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邊境大學生的生源地多為邊疆省份,與內地大學畢業生相比,他們身處教育背景較為單一、周圍社會經濟文化資源相對匱乏、信息閉塞和交通不暢等環境場域之內,這使邊境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內地情況不同,筆者以2012至2017年M高校的就業情況為例,分析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特點、就業問題的癥結,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
二、2012至2017年M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特點
據M高校就業統計數據顯示,與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般情況相比,M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呈現如下四個特點。
(一)就業率明顯高于全國高校平均水平
目前,就業率是衡量大學畢業生就業水平的常用指標。就業數量,是指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勞動者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比例。大學生就業率,就是就業人數占大學畢業生總數的比例。 〔5〕教育部每年都會向社會公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統計報告,且往往以就業率作為評價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
與全國高校平均就業率相比,M高校就業率的表現引起筆者的關注。整體來看,近年來全國本科生就業率有所提高,2006、2007年,全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率僅為70%左右,將近30%的畢業生工作沒有著落。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政策傾斜以及高校自身對就業問題的重視,畢業生就業率明顯提高。本文比較2012至2016年M高校和全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近五年全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1%以上,同時期的邊境M高校卻保持了92%以上。重要的是,除2015年以外,其它年份就業率高出全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平均就業率1到2個百分點。據了解,M高校就業率只統計到畢業當年的8月31日,也就是說,如果加入半年后的就業人數,M高校將進一步高出全國高校本科就業率的平均水平。從統計學意義上講,邊境高校就業率高出全國平均就業率水平,的確是可喜的成績,同時也引發了筆者進一步的關注和思考。
(二)就業區域選擇基本限于邊疆省內
目標工作地點是否宜居、當地政府就業政策、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等,是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的重要考量指標。〔6〕《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8至2010年,東部沿海地區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和吸引力,高于中西部地區。〔7〕張抗和周小蒙的最新調查研究也顯示,90%的畢業生選擇中、東部地區就業,而選擇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比率僅為11%。〔8〕
與上述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選擇趨勢不同,2012至2017年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區情況顯示,超過90%的畢業生選擇在省內工作,不足10%的畢業生選擇省外就業,從而使邊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區域選擇呈現出明顯的“自產自銷”性的特征。這與全國畢業生區域選擇的一般情況形成了較大的反差,絕大部分邊境高校畢業生選擇在邊疆省內工作。為何絕大多數邊境邊境高校畢業生止步于邊疆省內,不向外謀生存和求發展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
(三)就業類型結構處于長期的失衡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與職業密切關聯的個體生活狀態、職業發展空間以及自我實現等價值目標越來越關注,就業質量問題也逐漸被提上日程。就業質量是指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狀態的優劣程度。〔9〕就業結構是評價就業質量的關鍵指標,具體可以體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類型結構之中。一般高校就業統計中的就業結構主要包括: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其他企業、政策性就業和升學出國幾種類型。
2012至2017年,M高校大學生就業結構表現出持續的失衡狀態。首先,M高校畢業就業的最大特點是其他企業成為吸納邊境大學生就業的主力軍,2012至2017年,超過50%的畢業生就業于其他企業(主要包括個體企業、中小私營企業等)。其中,2012年其他企業就業人數比率低于50%,據悉,這是邊境政府撥給M高校相當規模的事業編制名額的結果。一部分畢業生通過地方事業編考錄的方式進入地方政府各部門工作,從而降低了其他企業就業人數比例。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情況是,33.81%的畢業生去往國有企業,2.56%的畢業生流向集體企業,17.36%的畢業生就職于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三者合計占就業總數的53.73%。〔10〕這與M高校超過50%畢業生流向“不太穩定”的其他企業情況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其次,令大多數畢業生向往的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就業人數基本保持在10%左右。政策性就業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或社區民生的就業人數比例保持在基本穩定的水平,大概占就業大學生總數的10%至12%。政策性就業如大學生村官、社區民生或“三支一扶”的人數極少,約占總就業人數的2.2%到2.6%之間。
最后,選擇升學或出國深造的人數上升較快。2012年只有5%的畢業生選擇進一步深造,到2017年,這一比例增加了三倍,近15%的畢業生選擇進一步深造。這也可以看作是M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趨向長遠考慮的一個趨向。此外,一個令人高興的趨勢是,被認為不太穩定的其他就業類型人數正在逐年減少,從2012年的19%,減少到2017年的13.5%,說明M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正在緩慢提升。
(四)就業難的問題沒有沿民族邊界而產生
有學者認為,現有民族教育體系限制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選擇,這會導致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進而可能會影響當地民族關系的和諧。〔11〕有學者進一步提出,當少數民族畢業生與漢族畢業生,在就業和下崗方面因競爭而出現明顯對比時,少數民族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困難和各種壓力,可能會引發一定的民族情緒。〔12〕
M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蒙古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畢業生大略占畢業生總數的25%到30%之間。具體分析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并未出現就業類型沿著民族邊界而具有差異。這一現象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自己所屬的邊疆省份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三、就業質量問題是邊境地區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癥結
上述特點,集中反映出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癥結是就業質量問題。這可以從以下四個面來理解。
(一)高就業率下“低就業群體”占多數
2012至2017年,M高校就業率均明顯高于全國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平。這對邊境高校及邊境大學生來說,似乎是一件可喜的現象。然而進一步分析發現,高就業率下占據多數的是“低就業群體”。低就業群體是指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或半職工作,并且在本地區月收入處于較低的25%的畢業生。〔13〕 自2012年開始的六年里,M高校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畢業生落入“其他企業從業人員”(民營企業不在此例)或“其他就業人員“行列,如某商貿市場、旅行社、酒店等,其它靈活就業的多數可以歸為檔案調回原籍的畢業生一類。與全國巨大的畢業生群體相比,M高校畢業生總數基數極小,較容易通過各種方式和調動社會資本的力量,被吸納進邊疆省內的各行各業之中。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屬“低就業群體”。這一情況反映出M高校就業率較高,而就業質量亟待提高的現實。
(二)絕大多數大學生滯留邊疆省內就業
一般研究認為,畢業生通常會選擇較發達的東中部省份就業,少部分大學生選擇去西部或邊疆省份。與這一趨勢相反,M高校90%以上的畢業生選擇在邊疆省內工作。進一步了解,M高校處于邊境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信息資源相對匱乏,受教育環境較為封閉,與內地高校畢業生接觸交流成本較高。這使M高校的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趨于保守。“求穩”、“就近”“就易”等就業觀念占主流,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跟內地省份大學生競業缺乏信心,更有一部分畢業生回生源地待業或就業。在人才資源自由流動的今天,M高校畢業生選擇省內(回原籍者占多數)就業,反映出其與就業質量密切相關的就業能力需要增強,可以適當引導邊境高校大學生“走出去”,到更廣闊的就業市場尋求職位,提升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
(三)就業觀念中的短期理性優先于長期規劃
M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數字所包含的實際涵義卻是,約占畢業生總數60%的人歸入“低就業群體”,近90%的畢業生滯留邊疆省內就業。這一結果并相關了解得知,M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和擇業方面的最大特點是“短期理性”優先于“長期規劃”。大部分邊境大學生傾向于選擇那些求職競爭小、求職成本低、沒有挑戰性的工作“先干著,以后再說。”當然,這是畢業生群體針對眼前形勢的理性選擇。但從長遠看,他們對自己以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缺乏切實的認知和長期規劃。在長達四年的大學教育中,亦沒有做好相應的經驗、技能和資格準備。在這種短期理性擇業觀主導下,基本大部分畢業生都可以找到事情做,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他們的“權宜之計”,無問個人愛好、專長乃至所從事的職業對自身發展的影響。這些“及時”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也會產生卓越的人,但大部分都被淹沒在一波又一波的就業大軍之中,職業發展并不樂觀。這種短期理性優先于長期規劃的就業觀念,對邊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M高校的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難的特點并不明顯。這同樣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的結果。邊境地區“寬松”的就業環境,遠離中心城市,少數民族大學生很難感受到現代社會的競業壓力,這塑造了他們“隨遇而安”的就業心態。加之,邊疆省內有較多需要民族語言和漢語兼通的崗位,這使M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沒有沿著民族的界限而有明顯的差異。
四、提升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思路
2012至2017年的就業數據所反映M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折射了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癥結所在,是就業質量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反映。〔14〕在當前市場主導,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就業體制下,針對處于不同區位的不同高校的就業問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可謂鞭長莫及,①而市場調節又充滿不可控因素,因此,提高邊境高校的就業質量,關鍵要靠邊境高校自身的努力。
(一)提升就業部門的地位,健全就業體系
觀察發現,M高校的就業部門屬于綜合部門,招生工作和就業工作皆由其負責,其中,就業工作處于邊緣地位。就業教師多從事一些幕后工作,如收集和發布招聘信息,組織招聘會,開展少量就業培訓課程,以及后期工作如就業派遣、就業統計和就業情況匯報等。而且存在內部人員專業分工不明確、師資和資金明顯不足等現象。高校的就業部門是提高就業質量的關鍵部門,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提高其地位,讓負責就業的教師從幕后走向臺前,并健全就業體系。健全就業體系需要打造專業師資團隊,配備充足的就業資金,長期建設就業教育、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就業分析、就業服務、就業援助和就業反饋機制。全方位做好就業工作是提高高校就業質量的關鍵。
(二)重視大數據在建設就業平臺中的應用
信息時代,對信息資源的占有和利用,對生產和個人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提升邊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尤其應該重視大數據在就業平臺建設中的應用。這是因為邊境高校地處偏遠,與發達地區存在著較大的“數字鴻溝”,如若重視利用大數據資源,可以克服區位限制,使信息資源以低成本的方式流入邊境地區,惠及邊境高校畢業生群體。充分利用數據資源,使就業工作精細化、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更具效率,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理念,拓寬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并及時跟進國家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降低因信息不暢所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的比例,讓更多邊境高校畢業生走出邊境,走出邊疆,向更廣闊的空間“謀生存,求發展”。
(三)寓就業工作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提高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應該健全就業體系,搭建就業平臺,更應該重視就業工作與教學工作相結合,讓就業工作寓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首先,對國家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應該有較為客觀的把握,并通過專業視角為學生解讀,以便讓學人對就業問題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并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做好規劃,準備好相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調查顯示,全國不足44%的大學生對創業優惠政策有所了解,邊境地區更需要加強此項工作。其次,就業部門應該做好本校的就業統計、就業分析和跟蹤反饋工作,使就業工作更具針對性。最后,邊境高校可以探索校企合作育人項目。如2017年第一批產學合作育人項目指南發布,89家企業發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相關項目4586項,資助經費2.63億。〔15〕 上述措施或許有助于克服邊境城市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劣勢,并發揮其向海外拓展合作的優勢。
小結
本文以2012至2017年M邊境高校的就業統計數據為中心并結合實地觀察發現,與一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相比,邊境地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具有其特殊性。這一特殊性源于邊境高校所處的區位因素之特殊性,如信息閉塞,交通網絡不發達,社會經濟結構較為單一,與外界交流和聯系的成本較高等。這些因素同時塑造了邊境高校的就業工作理念和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使邊境高校呈現出:就業率高而“低就業群體”比重大,絕大多數畢業生滯留邊疆省內就業,以及就業結構長期失衡等特點。這些特點集中折射出,邊境高校就業問題的癥結,d在于就業質量問題。提高就業質量,也符合當前教育部對高校的要求。自2013年起,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公開發布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客觀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情況、結構、就業率、就業流向,以促進畢業生就業政策落實并提升指導服務。〔16〕提高就業質量,對邊境高校來說,尤為緊迫。針對邊境高校所面臨的環境的特殊性,提高就業質量,要求高校做好自身的就業工作,重視就業部門,健全就業體系,發揮信息資源在就業平臺建設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設“寓就業教育于教學過程始終”的長效機制,以此克服邊境高校就業環境的局限,提高邊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而為邊境高校生存發展服務。
〔參 考 文 獻〕
〔1〕柯羽,大學生就業質量現狀調查及趨勢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7).
〔2〕韋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變遷〔J〕.高等教育研究,2015,(05).
〔3〕楊麗萍,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09).
〔4〕喻名峰,陳成文,李恒全,回顧與前瞻: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5〕劉穎,蘭亞明,大學生就業“量”與“質”的關系問題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13,(12).
〔6〕張抗私,周小蒙,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省際流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8,(01).
〔7〕柴天資,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是外力推動還是內力驅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
〔8〕張抗私,周小蒙,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省際流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8,(01).
〔9〕劉穎,蘭亞明,大學生就業“量”與“質”的關系問題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13,(12).
〔10〕張抗私,周小蒙,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省際流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8,(01).
〔11〕白亮,萬明鋼,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基于教育供給側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7).
〔12〕馬戎,少數民族社會發展與就業——以西部現代化進程為背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08.
〔13〕https://0x9.me/jpo5T.
〔14〕https://0x9.me/7lbsN.
〔15〕https://0x9.me/7lbsN.
〔16〕https://0x9.me/7lbsN.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