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浩然
今年年初的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的手機可能都被“佛系青年”一詞刷了屏,一時間,我們形容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都會講“×××很佛系”。而“佛系”究竟是何意呢?
“佛系”一詞最早出現在2014年日本某雜志中,形容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與生活態度。而它的真正爆紅,則是2017年12月登上中國的微博熱搜,之后迅速融進廣大網友的語言體系,一時風頭無兩。
從“佛系青年”的爆紅不難看出,“佛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鏡映了一個廣大的社會群體,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現狀。另一方面,“青年”作為該詞的形容主體,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這種關注恰恰反映了人們對于當代青年復雜多元的心理以及超出上一代人預料的處世方式的質疑與焦慮。因為在人們的觀念當中,“成佛”往往都是一個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的表現,而熱血澎湃的青年們為何也“佛系”了呢?
現在的青年——年齡層面上涵蓋了“95后”和“00后”——跟父輩們相比,大多數人從一出生就吃喝不愁。然而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轉型,信息世界的紛繁蕪雜和價值觀的日趨多元,他們也陷入了一種終日忙碌而又對未來十分迷茫的境地。他們對父輩們的功利追求可能會不屑一顧,但又沒有找到光芒閃爍的夜空中值得自己仰望的那一顆星。事實上,青年的迷茫恰恰反映了整個時代的迷茫,他們站在歷史的岔路口,面前有太多條路,而他們卻失去了前進的方向。所以,與其說是看破了紅塵,不如說是這紅塵太迷亂,他們還未看透。
青春是迷茫的,迷茫與未知是會帶來痛苦與覺醒的,這是青春送給青年的禮物。青春充滿了矛盾,但也正是我們對矛盾的直面與化解,使我們變得勇敢堅定。理想伴隨著彷徨,但也正因為我們彷徨中的篤定,讓我們覺醒,也讓我們去追尋。成長的路上,苦難就是我們的指路人。當代青年們卻碰上了另一個指路人:互聯網。
互聯網讓一切都省力起來,表情包和網絡熱詞讓我們可以不費太多思考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網絡游戲讓我們不用努力也可以稱王稱霸,網紅經濟也正在生產更多缺乏真正才藝的平庸。青年們似乎可以陶醉在自我的虛幻天地之中,規避那些青年們本應有的迷茫與掙扎,但事實上,他們在選擇了省力的同時,也選擇了平庸。
就拿“佛系青年”們最常用的三個詞來講,都行、可以、沒關系,這三個詞既可以用來回答來自老媽的“今天晚上吃什么”,也可以用于來自導師提出的“你的理想是什么”。其實,這三個詞不僅是一種面對追問的回答,也反映了“佛系青年”面對人生的態度:面對爭執放棄爭執,面對矛盾放棄矛盾,不是因為愛好和平,而是根本不會解決矛盾;面對理想滿不在乎,也恰恰是無所堅持,不敢也不愿追尋理想,這些實際上體現了我們對于現實的一種逃避。
也許,我們是錯解了佛意,紅塵中,我們需要的不是看破,而是修行,不僅是放下,也需要一種堅守。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從禪宗——中國本土的佛學那里得到啟示。
中國古代的禪宗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逃避”的特質,遁入空門追求精神的解脫。但不同的是,禪宗強調在現實的黑暗中保守心靈的澄明,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保持內心樸素,在世俗的枷鎖之中上演靈魂的自由獨舞,它的對面是現實的黑暗與束縛。反觀“佛系”,它的對立面實質上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原則的堅持與對崇高理想的追尋,它本身是無奈之下的無能與自欺欺人。王小波說:“人生的大多數痛苦,實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可怕的是,許多青年面對無能不再“憤怒”了,或者說無力再憤怒下去,實質上是讓自己保持在平庸的狀態中,不敢也不愿再向理想進發。因此相比于“佛系”,“佛性”才是我們應當探尋的。
禪宗方祖慧能說:“佛性人人皆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謂明心,在我看來就是發現初心。明心見性,就是在蕪雜的煙塵之中尋覓自己真正追尋的理想,沉淀下一顆心,不為外物所動,只對遠方堅守。當我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回眸定睛于中國人的禪,突然發現,那些看破紅塵的寡淡與淡然隨緣的安逸之下,竟然始終深埋著如許風塵仆仆、靜默生長的修行以及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堅守與流變不居、持守正道的篤定。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佛性,樸素而又充滿力量,終于明白,澄心明志,篤志修德,方為中華民族數千春秋的生長中修得的最大的禪。
由此說來,“佛系”青年們那些“紅塵之下”的迷惘,那些“無欲無求”背后的懦弱,那些“滿不在乎”之中的逃避,都是因為他們太年輕,錯解了這妙法華嚴的世界。而這背后,其實是我們整個民族在和平的21世紀缺乏對苦難的警醒與對前途的憂患,是持續繁榮之下的麻痹,是這忙碌的時代中人們內心的疲倦。此時的我們更需要一個信仰,一種勇氣,讓我們去堅守,去修行。“佛系”青年們也應該重新燃起對生活本身原初美好的溫情。正如遁入空門的山人仍然對著雨后的群嵐報以微笑,無意于塵世的沙門弟子仍然會在意腳下的螻蟻一樣,因為他們認為值得。正值芳華的我們,也應為了心中的“值得”而付出,朝著理想邁進,不問來路與去路,堅定地、篤實地做好人生的修行。拋下佛系,找回佛性;見陛成佛,誠心得禪。正如菩提樹的生長,不問風雨,不惹塵埃,讓心靈在歲月中蔚然。
最后,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與正堅守于修行之路上的青年共勉:“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后,怎么收獲,怎么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