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毛戴軍 本刊記者/毛丹丹 郭文獻
針對鄉村振興人才缺失的實際,泰州市啟動實施“新鄉賢回流工程”,創新選派干部回村任職形式,暢通新鄉賢回鄉渠道,搭建創業興村平臺,為鄉村振興增添了人才、資源優勢。
動因
“出征的號角已經吹響,游子回鄉是一種幸福,在耳順之年能為故鄉做點事更是一種幸福。”今年5月6日下午,在泰州市選派干部回村任職動員會上,69名臨近退休或近兩年剛退休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在接下來的3年中將回村任職,為鄉村振興貢獻新鄉賢的力量。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空巢化”、人才“空心化”現象愈加明顯,農村基層黨組織日益老齡化、斷層化,鄉村振興人才無疑成為迫切之需。可人才從哪里來?
“新農村建設需要現代化的治理方式,而現有的農村干部隊伍學歷層次低、知識老化、能力弱化,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奏。因此,亟待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愿奉獻的農村帶頭人隊伍,為鄉村振興打開新思路,注入新活力。”泰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曹衛東說。
近年來,特別是機構改革后,一大批機關干部陸續退出“工作群”。這些同志綜合素質高、工作經驗多、眼界思路寬、人脈路子廣,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同時,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們都有著回報桑梓的夙愿,但受客觀條件制約,許多人想回而回不去,想為家鄉做點事又沒有機會。
為此,泰州市大打“鄉情牌”“鄉愁牌”,搭起了新鄉賢回鄉的平臺。自2009年試點,至今已選派了6批700多名機關干部到村任職。

“鄉賢回村任職,有著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一是鄉情熟,本土本鄉出身,人頭熟、村情熟,掌握情況快,融入農村快;二是威信高,都是農村在外的知名賢能,有聲譽、有威望,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三是路子寬,眼界寬、思路寬,比現在村里的干部看得遠、轉得動。”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辦主任趙榮華告訴記者。
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泰州市探索出選派工作的“升級版”,在全省首創“新鄉賢回流工程”,讓鄉村振興的“特別需求”暢通新鄉賢回鄉的“特殊通道”。
“這次選派工作與以往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由‘到’村任職改為‘回’村任職。一字之差,其義迥異。”曹衛東說,不僅圓了眾多游子回報家鄉的夢想,同時滿足了他們“發揮余熱”的內在訴求,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響。
做法

“中共正式黨員,年齡62周歲以下,優先選派擔任過一定領導職務、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干部……”今年4月,泰州市委組織部下發了鼓勵新鄉賢回村興村的通知,一時間,辦公室電話成為了“熱線”,報名人數達到188人。有不少回鄉意愿強烈的同志動情地表示:“組織需要,不講條件;回鄉工作,無需動員。”
經過各市縣組織推薦或個人自薦、面談遴選、組織體檢、確定任職的層層選拔,原定選派50名左右,泰州市最終放開招錄規模選派69人,任期3年左右。其中有處級領導干部6名,科級領導干部32名,國企高管1名。
“在選派人選上,改變以往‘大水漫灌’的形式,把選派對象鎖定為‘即將退休或近兩年剛退休的同志’,年齡一般在55歲至62歲。這個年齡段的同志在農村吃過苦、對農村有感情、家鄉情結重,正處于走得開的人生‘窗口期’,也處于干有余力的事業‘黃金期’,有‘找點事干’的愿望。”趙榮華告訴記者。
根據鄉村振興需要,泰州市將經濟薄弱村和特色田園鄉村作為優先考慮方向。在選派崗位上,原則上回原籍村,原籍村沒有崗位的,就近安排鄰村。同時,任職方式不搞“一刀切”,任村書記還是“第一書記”,由選派村與選派干部雙向選擇確定。最終選派干部中,31名同志回原籍村任職,38名同志回鄰村任職;7名同志任村書記,62名同志任村“第一書記”。
鼠傷寒沙門菌有極廣泛的致病性,是當前分離率最高的菌型之一,能使畜禽、犬、貓等動物感染副傷寒,表現為胃腸炎或敗血癥,也可引起人食物中毒[1],利用抗菌藥對感病動物進行治療是控制鼠傷寒沙門菌流行的最有效措施。然而,病原菌對抗菌藥產生耐藥性是獸醫臨床用藥和動物源食品安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合理使用和濫用抗菌藥是耐藥性產生的主要原因。合理聯合用藥具有擴大抗菌譜、增強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或避免不良反應,減少或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等藥理學作用。抗菌藥的體外抑菌試驗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參考和指導意義。
2018年剛退休的泰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調研員李亞平主動請纓,被選派到原籍村姜堰區橋頭鎮三沙村任“第一書記”。“鄉賢回鄉,其實比本土村干部壓力更大,倘若我們不好好干,或是干不好,豈不是連老家都不歡迎我們了?”李亞平告訴記者,“剛開始,身邊的親屬、朋友都反對,91歲的老父親也不認可,后來我和父親說‘我是去為家鄉人做事,也是為您爭光’,父親開心地笑了。”回村6個月,李亞平走訪了每一戶家庭,為村里修路、架橋、裝路燈,立志讓橋頭鎮最貧窮的三沙村成為姜堰經濟開發區的“后花園”。
為了確保選派干部們行有所規,泰州市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明確指導建強組織、推動村級發展、興辦惠民實事、促進基層治理等方面具體職責。另外,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全脫產駐村工作制、半年試用期制、駐村情況月度交流制、定期現場觀摩學習制等“五項制度”,并成立選派干部臨時黨委,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李亞平就是臨時黨委書記,“每月大家都要集中開一次會,交流學習各個村的經驗做法,討論各類問題。”
為防止新鄉賢“故土不服”,泰州市委組織部還組織了農村領導方法、農村政策法規等業務培訓,每人配備一名鄉鎮領導干部作為“指導員”。同時,建立選派干部與選派單位“捆綁考核”制度,促使選派單位當好“大后方”,給予項目、資金等支持。
在興化市大營鎮聯鎮村,新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有服務辦公平臺、規范的黨建陣地,還有黨員和群眾活動室。興化供電公司原大營供電所所長李廷勝擔任“第一書記”后,多年面貌依舊的村容村貌開始改變了。面對村部用房年久失修、黨員活動無場所、群眾訴求無去處的現狀,他向供電公司匯報了籌建黨群服務中心的想法,公司黨委很快組織黨員義工經過連續52天的不間斷施工,裝修一新的聯鎮村黨群服務中心趕在國慶節前一天投入使用。
泰州市縣兩級還建立了專門的協調小組,整合涉農部門資金項目,定期舉辦“創業大賽”“創意大賽”,鼓勵新鄉賢憑智慧爭項目、靠努力爭資源。組建“鄉村振興巡診團”,組織農村發展、項目建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家領導,定期到選派干部所在村巡診,幫助號診把脈、出謀劃策。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完善的激勵保障舉措不僅能讓新鄉賢“引得回”,還能“留得下”。選派期間,市里給予每人每月1500—2500元不等的交通食宿補助,并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到村滿3年以后,組織任期考察評估,表現優秀、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將給予獎勵。
“感謝組織讓我有機會再一次回到家鄉為父老鄉親做貢獻。”靖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員徐正芳被選派擔任生祠鎮七一村“第一書記”。25年前,因七一村是該局的對口扶貧村,他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再一次回到家鄉,他倍感高興,也深感壓力。“希望這次能繼續發揮余熱,為家鄉建設帶來更多的新變化。”徐正芳說。

泰州市實施“新鄉賢回流工程”,以鄉愁鄉情為紐帶,給了機關企事業干部反哺家鄉、回報桑梓的機會,賦予了選派工作以濃厚的人文情懷。“新鄉賢”回歸給鄉村振興帶去了新希望,“回鄉去”也日益成為廣大干部工作生活的新選擇。
本次選派既是傳統選派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的延續,同時又針對選派的特定對象進行貼心設計,讓選派的同志“回村有去處”“返鄉能扎根”“興村有幫手”“在村有作為”。
新鄉賢回流釋放出離城返鄉的積極信號,“不僅推動人才回村,更給農村發展帶去急需的信息流、項目流和資金流,帶去鄉村振興新希望。”回泰興市祁巷村當“第一書記”的泰州日報社工會主席丁曉晴說。
“新鄉賢回流喚醒了現代人的‘鄉愁’,激發了都市人返村回鄉、回報家鄉的熱潮。”在海陵區楊莊社區任“第一書記”的泰州市廣播電視臺辦公室主任陳新萬說。
長期以來,村級組織帶頭人陷入了后繼乏人、“矮子里面選將軍”的困境。新鄉賢家鄉情結重、素質高,是村級組織帶頭人的天然人選。他們不僅能干事,而且對家鄉發展的責任心使命感強,他們積極干事的狀態,在村干部隊伍中產生“鲇魚效應”。
“通過回鄉任職發揮‘傳、幫、帶’作用,還可以帶出一支具有現代素質、現代治理能力的農村干部,為鄉村振興的長久大計培育儲備一批堅強的中堅骨干。”回興化市朱文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泰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桂五表示。
“新鄉賢回流工程”是泰州市探索鄉村治理的“新路徑”。新鄉賢一般都是各地知名賢人,口碑好、威望高。新鄉賢治村模式,有助于提高村級組織的公信力與認同感,有助于引導各方參與鄉村治理,有助于形成“一個聲音喊到底”“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的強大組織力和動員力。選派新鄉賢回村任職,讓不少臨近退休或剛退休的同志告別了“半退”或“裸退”的狀態,讓他們“換條戰線,重返一線”,有效延長了干部發揮作用的“生命周期”,是對干部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到村后,新鄉賢們重新煥發青春活力,有的比在職干部還拼命,正所謂:“組織圓我回鄉夢,我還故鄉振興夢!”
“‘新鄉賢回流工程’展現了嶄新的選派理念和管理方式。體現出不同的情感溫度,也體現出不一樣的組織程度。我們將每年選派一批,實現常態化機制化,充分釋放這項工作積極效應。”曹衛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