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雪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本文采用對照試驗的方法,對照分析常規護理措施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的效果差異,具體的內容如下。
將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間收治的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35~57歲,平均年齡(48.67±5.32)歲。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35~59歲,平均年齡(48.39±5.4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預防頸部懸空、協助翻身、佩戴頸圍、傷口護理、更換引流袋、健康指導等內容,盡量滿足患者的常規需求,保持患者舒適。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1)術前訓練:在進行頸椎手術的過程中以及手術結束后對體位的要求較多,因此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幫助患者進行相關訓練,主要有以下方面:(1)呼吸訓練,引導患者先深吸氣,然后再慢慢呼氣,或者深吸氣之后將聲門關閉,在10到15秒之后打開聲門,使氣呼出,或讓患者進行擴胸運動;(2)體位鍛煉:在手術開始一個星期前,調整患者的體位成俯臥位,將患者的胸部墊高20到30cm,并將較硬的物品墊在其額部,使其頸部維持屈曲的姿勢;(3)幫助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并協助其進行四肢訓練。
(2)牽引護理:
對寰樞錐脫位患者采用常規方式進行顱骨牽引。行牽引術時要對時間以及重量嚴格把控,并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進行牽引時的最佳體位,保證牽引的力線、體位、重量準確無誤。同時對針孔進行充分的護理,避免感染情況的發生。可以在主要受力點處墊上軟物,如棉墊等,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皮膚的壓力,注意對患者的局部皮膚進行清潔,保持皮膚的干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在患者睡眠時,也要定時觀察其情況,避免發生牽引帶壓迫造成呼吸梗阻以及頸動脈竇受壓致反射性心跳停止的情況。
(3)并發癥護理:a.患者表現為頸部變粗,呼吸困難,發聲沙啞時,可能是出現了頸深部血腫,這時要立刻為患者進行傷口拆線,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必要時可以切開氣管。b.術中內固定一定要反復檢查,確保牢固穩定,術后搬運過程中一定要盡量減少振動,術后早期要適合當延長食用流食的時間,避免植骨塊脫出的情況放生。c.患者睡眠中要進行巡視,觀察患者是否有出現呼吸不暢、呼吸暫停的情況,日常是否有心動過慢,疲憊、嗜睡的情況,預防睡眠性窒息的出現,一旦患者發生睡眠性窒息,要及時喚醒病人,加強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控[1]。d.如果患者的傷口有過多的液體滲出,引流管中的液體增多,顏色變淺,要注意加壓包扎,適當抬高患者足部的高度,保持敷料和傷口的清潔,預防腦脊液漏。e.如果患者出現傷口疼痛,體溫升高,身體不適的癥狀,提示出現傷口感染,應注意及時更換傷口敷料,保持切口處干凈、干燥,必要是可以使用抗生素。
使用版本為SPSS19.0的統計學工具,對研究過程中記錄的各種統計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分別用t和x2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出現了1例切口感染,1例植骨塊脫出,并發癥出現的幾率為4%;對照組患者出現了1例頸深部血腫,2例植骨塊脫出,2例睡眠性窒息,2例切口感染,并發癥出現的幾率為14%。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8%,而對照組的總滿意率為74%,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數據統計結果見下表 。

表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程度情況統計 [n(%)]
對于患有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等疾病的患者,實施頸椎后路手術治療是最常見的方式,后路手術術中視野更好,減壓更加充分,但是由于手術操作復雜,創傷性大,手術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在圍手術期,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輔助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2]。
實施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之后,觀察組的并發癥出現率明顯下降,只有4%,而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8%,說明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對實施頸椎后路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能夠輔助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幾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