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雙芹
(蘇州科技城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臨床中,兒科素來有“啞科”之稱,主要是因為兒科患者中經常會有難以有效描述自身疾病情況、無法表達自身需求的兒童,在兒科護理工作時需要工作人員了解肢體語言溝通技巧,最大程度上滿足醫療工作需求,達到和患兒、家屬的有效交流,構建優良的護患關系,使護患糾紛大大降低,正確地捕捉患兒感覺和需求信息[1]。本文主要選取的是來我院就診的患兒292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霧化吸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分析研究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8年2月至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患兒292例作為研究對象,每組146例,對照組中男性81例,女性65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2.79±0.4)歲。實驗組中男性79例,女性67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2.78±0.3)歲。兩組在基本資料的比較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應用的是常規護理路徑,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融入肢體語言實施交流和溝通,也就是:第一步:強調眼神交流。在護理時借助柔和的眼神,強化與患兒、家長的交流,用微笑對視對方,構建輕松的交流氛圍。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確保熱情,保證目光的誠懇,用肯定的眼神多加鼓勵患兒,強化戰勝癥病的勇氣;第二步:強調姿態、表情,護理工作者在臨床護理時,要定期去病房,將口罩摘掉,在和患兒、家長溝通時,表情需要隨和、親切,強化與其家長的溝通,多加鼓勵患兒,強化患兒的成就感,構建優良的護患關系。在談話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患兒、家長,在面對面之余,保證注意力的集中,耐心地對待患兒及家長的疑惑,定時提供關切、問候。針對依從性不高的患兒,需要防止引發其不耐煩的神情,使患兒的心理負擔加重;第三步:撫觸患兒。在換藥、打針時,借助輕觸其額頭、肢體部位的方式,消除其心理障礙,強化霧化吸入治療配合的主動性。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借助輕微的觸碰,比如拉手等來將彼此的關系拉近,形成優良的護患關系[2]。
患兒對醫囑的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情況包括了四個等級,分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部分抵觸、完全抵觸。同時,在治療結束后,借助問卷調查等路徑將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選擇SPSS15.0軟件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s)表示計量資料,同時通過t進行檢驗。

表1 兩組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mmHg)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9.0%,對照組為67.1%,對照組顯著低于實驗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兒科患者大部分是12歲以下的兒童,更可能的是嬰幼兒,大部分患兒對醫護工作者會出現一定的懼怕感,最終在治療時造成其伴隨著恐懼心理情緒,比如焦慮、緊張等,造成患兒無法完整地表達不適感、清晰地展現臨床癥狀,在臨床治療上的配合度、積極性不高,加大了治療難度。按照相關的研究證實,在治療兒科患者時強化肢體語言的溝通可以顯著的強化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強化臨床護理能力。鑒于此,針對兒科護理工作者來說,需要進一步主動強化本身肢體語言的溝通水平,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給予更好的護理康復服務[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完全接受率顯著的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完全抵觸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9.0%,對照組為67.1%,對照組顯著低于實驗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在霧化吸入治療中融入肢體語言的溝通獲得了有效的護理效果,可以大幅度地強化患兒對醫囑的依從率,最大程度上降低完全抵觸率。
綜上所述,在患兒的霧化吸入治療過程中,相比于常規護理路徑來說,應用肢體語言實施交流和溝通的應用價值更為顯著,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霧化吸入治療依從性,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