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磊
(新沂市人民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在臨床上常將胎齡小于37周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相比于足月兒其身體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差。為保證早產兒各項生理指標穩定和健康生長,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鳥巢等仿生學原理來護理,通過體外模擬子宮內環境,旨在為早產兒延續母體生長的環境。傳統鳥巢是采用柔軟棉布做成橢圓形鳥巢,臨床實踐發現這種鳥巢的保暖效果較差,并且無法有效預防早產兒頭顱變形。基于此,我院結合臨床實際,基于傳統鳥巢體位之上進行改良,并將兩者實際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探索應用效果更佳的鳥巢護理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于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胎齡31-36周,平均胎齡(35.6±1.71)周;體重1500-3300g,平均體重(2315.0±263.1)g;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0-36周,平均胎齡(35.1±1.12)周;體重1450-3300g,平均體重(2215.0±295.1)g;兩組別胎兒的胎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的組間差異未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為對比分析對象。
納入標準:胎齡:31-36周;出生12h內入院;納入早產兒健康狀態良好,無出血癥狀、無新生兒硬腫、無呼吸障礙等嚴重并發癥者;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早產兒采取傳統鳥巢護理方法,即使用柔軟棉布,對角折疊使其呈滾筒狀,做成橢圓形鳥巢狀并纏繞在早產兒周圍,不可包裹太緊,盡量使早產兒四肢均可觸及鳥巢即可,并將早產兒頭頸部用水枕輕微墊高,暖箱溫度調至適中溫度,每日觀察早產兒的生命體征,并記錄各項生理指標。觀察組早產兒采用自制改良鳥巢護理,即使用帶有卡通圖案的柔軟純棉布料經過裁剪,做成帶有尾巴和側翼的燕子狀包被,將四周的布料向外折疊、卷曲圍成橢圓形鳥巢狀,盡量使早產兒四肢均可觸及鳥巢即可,搖高暖箱呈30度,根據早產兒生命體征指數隨時調整恒溫箱溫度及光照[1]。
每日觀察兩組早產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新生兒硬腫、皮膚潰瘍、喂養不耐受、呼吸暫停等;入院頭7d,每天記錄嬰兒的皮測SpO2<85%、肛溫<36℃、心率>160次/min的例次,若發現以上任何觀察指標異常時,均予以及時有效的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早產兒各項生理指標比較,見表1;觀察組早產兒的呼吸暫停、肛溫<36℃、SpO2<85%、心率>160次/min發生頻次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早產兒,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早產兒各項生理指標分析表[n(%)]
兩組早產兒在護理期間均有出現并發癥,觀察組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早產兒中出現新生兒硬腫癥4例,喂養不耐受5例、皮膚破損3例;觀察組早產兒中發生喂養不耐受2例,皮膚破損1例。
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約有200萬早產兒出生,在近年早產兒的出生率依然在持續增長。早產兒因機體內各個臟器未發育成熟,環境適應能力差,較易發生呼吸暫停、皮膚破損、喂養不耐受、嘔吐等多種并發癥,因此需給予特殊的護理管理,且必須放于暖箱中,給予體溫管理[2]?;谂涞幕A上構建的鳥巢體位護理方法,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最佳護理模式,通過模擬將胎兒置于母體子宮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給予胎兒舒適生理體位,減少早產兒的易驚反應,使其盡快適應體外的生存環境。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改良鳥巢是一體式,在早產兒身體周圍形成弧狀包圍圈,使其體表溫度及熱量均聚集于鳥巢中,可減少外界環境波動或護理操作帶來的其體溫影響,進一步增加早產兒的安全感[3];使用雙側翼狀外沿設置可使鳥巢更貼近嬰兒、使更多肢體部位被柔軟、溫暖的棉墊包裹。研究結果證實采用改良鳥巢的早產兒各項生理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早產兒,同時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也顯著減少,為新生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條件,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