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朱舒婷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405)
中心靜脈置管是重癥監護室病房(ICU)用來對危重患者進行中心靜脈壓監測、腸外營養及靜脈補液的有效方式,隨著中心靜脈置管在ICU的日益普及,其并發的導管血流性感染(CRBSI)也開始逐漸引起臨床重視[1]。集束化護理是將一系列經過循證依據證實確實有效的護理措施集合在一起,有效解決疾病治療及護理過程可能發生的問題[2]。我院自2018年1月起將其應用于ICU病房中心靜脈置管患者的日常護理管理中,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對照組與實驗組研究對象分別來自我院ICU病房集束化護理策略實施前(2017年1月~2017年12月)與實施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各自接收的60例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入選標準:首次入住ICU病房;符合中心靜脈置管指征;置管時間>3d;APACHE II評分>10分;凝血功能正常;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干預組中男女為(36/24)例,年齡(36.51±3.45)歲,APACHE II評分(25.74±3.71)分;對照組中男女為(39/21)例,年齡(36.53±4.36)歲,APACHE II評分(25.62±3.54)分,二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較接近(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干預組則給予集束化護理策略干預,具體如下:
1.2.1 成立一支集束化護理管理小組
成立一支ICU中心靜脈導管的集束化護理管理小組,并通過集體授課、案例分享及情景模擬等方式對組內所有成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方可入組。
1.2.2 集束化護理管理內容
①加強手衛生管理。要求所有ICU醫務人員嚴格遵循“七步洗手法”進行洗手,在接觸導管前后或抽取標本時均需立即洗手,并完善醫院洗手設施,配置有專門的手部消毒液。②確保無菌屏障最大化。根據要求佩戴好無菌手套、帽子及口罩等,并穿上無菌手術衣,采用無菌布將患者全身覆蓋住,只暴露出置管部位,采用2%氯已定代替碘伏對置管皮膚進行消毒,消毒范圍>15cm,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行穿刺,并嚴格限制家屬探視,以免交叉感染。
③個體化導管維護。置管后需安排專人進行導管維護,并加強巡視,確保導管通暢,無打折、彎曲,液體輸完需立即更換,以免抽出回血加大感染機率。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敷料,通常以3M無菌透明敷料為主,更換頻率為2次/周,若患者易出汗可改用紗布敷料,更換頻率改為1次/48h,若敷料發生污染或潮濕需立即更換。④合理界定導管留置時間。合理界定ICU患者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時間,每日檢查是否有留管需要,若無留管需要需盡早給予拔管,置管位置若為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時需將留置時間控制在30d內,置管位置若為股靜脈需將留置時間控制在72h內。
觀察比較二組患者置管期間的CRBSI發生率與發生時間。
數據通過SPSS22.0軟件處理,CRBSI發生率通過[n(%)]表示,給予x2檢驗,CRBSI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通過±s表示,并給予t檢驗,以P<0.05為檢驗水準。
干預組的CRBSI發生率為1.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67%,P<0.05;干預組的CRBSI發生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二組患者的CRBSI發生率與發生時間比較
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體質虛弱,中心靜脈置管雖然為其提供了一條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提高其救治成功率,但相對于人體靜脈來講,中心靜脈導管畢竟屬于異物,置管期間稍有不慎就會發生CRBSI,影響搶救及監測效果。因此,在對ICU患者進行中心靜脈置管時輔助于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集束化護理策略是根據循證依據而進行護理實踐的高效護理模式,將專家經驗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通常包含3~5項操作性較強并經循證研究證實確實有效的護理措施,常用于ICU病房的護理管理中,其目的在于為危重癥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有研究顯示[3],對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時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后,其CRBSI發生率由干預前的9.0%降為1.5%,且其發生時間顯著延后,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降低治療成本。這與本次研究相符,本次研究對干預組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的CRBSI發生率為1.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67%,干預組的CRBSI發生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ICU中心靜脈置管患者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預防CRBSI的發生,延后CRBSI的發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