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颿
(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隨著ICU內使用機械通氣逐漸普遍,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幾率也逐漸升高,根據相關報道顯示,VAP在ICU內的發病率也達到37%[1]。所謂VAP主要是指無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應用機械通氣之后的48h或者是停止使用的48h內,患者發生肺炎,是機械通氣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不僅會使患者的治療時間延長,而且還會導致病死率以及致殘率的增加,這就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2]。為此,我院選取了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ICU實施機械通氣的120例患者,對60例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與60例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比較,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我院ICU實施機械通氣的12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在23-84歲之間,平均(53.5±30.5)歲,呼吸系統疾病18例,心血管系統疾病12例,神經系統疾病8例,消化系統疾病10例,內分泌系統疾病5例,外科手術7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在22-83歲,平均(52.5±30.5)歲,呼吸系統疾病17例,心血管系統疾病13例,神經系統疾病7例,消化系統疾病9例,內分泌系統疾病7例,外科手術10例。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ICU機械通氣常規護理,主要包括:(1)醫院護理人員實施嚴格的無菌操作;(2)加強病房內相關管理制度的落實;(3)對患者實施常規的氣道以及吸痰護理。
觀察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主要包括:(1)抬高床頭:患者的床頭通常抬高為30°-45°,避免患者出現胃反流或者誤吸現象,對患者通氣功能進行改善,并適當的抬高床尾,避免患者由于下滑而導致背部摩擦[3]。(2)每日喚醒:對于病情較為穩定的患者,每天10:00左右停止運用鎮靜藥物,并為患者試行脫機,如果試行成功,就可以對患者實施拔管,如果不成功,就需要繼續實施機械通氣。同時,在試脫機的時候,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躁動、焦慮、咳嗽、緊張等表現進行密切觀察,避免發生意外拔管現象。(3)預防消化性潰瘍:患者出現消化性潰瘍,就會使其治療時間增長,并使住院時間延長,就會使VAP的風險相應升高,通過對抑酸藥物、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的運用,避免出現消化性潰瘍以及出血現象。(4)預防深靜脈血栓:護理人員需要適度給予患者彈力襪,或者加壓泵,以此配合患者的下肢實施被動運動,通常1天3次,每次20min,確保血液回流[4]。同時,對于具有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而言,對其運用相應的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鈉,可以避免血凝固。(5)口腔護理:通過氯已定,使用吸引牙刷,對患者的口腔實施擦拭護理,每天早晚各以此,以此使口腔中的細菌減少,避免肺部出現感染。
(1)VAP發生情況: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當中的VAP診斷標準:機械通氣48小時后,患者出現呼吸道分泌物、發熱等癥狀,體格檢查,患者肺部出現濕羅音,血常規檢查后,患者白細胞升高等。
(2)觀察記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以SPSS20.0軟件對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數據比較,P小于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60例患者中,發生VAP共9例,發生率為15.00%;對照組60例患者中,發生VAP共18例,發生率為30.00%。觀察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x2=6.452,P<0.05)。
觀察組住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住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住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ICU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觀察組 60 11.35±2.53 7.18±1.86對照組 60 16.38±3.17 11.53±2.52 t-9.606 10.758 P-P<0.05 P<0.05
VAP作為ICU病房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感染病癥,由于ICU患者通常為重癥患者,其在住院期間如果出現VAP,就會影響治療效果,并使住院時間延長,家庭負擔加重。因此,對實施機械通氣患者預防發生VAP極為重要[5]。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根據醫院的循證醫學研究措施,對有效的護理方案應用,能夠有效避免VAP的發生。其中,集束化護理干預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顯著效果,已被臨床廣泛應用。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VAP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住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可以使VAP發生風險的幾率有效降低,并使患者機械通氣的時間以及住ICU的時間有效縮短,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