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長期嚴重的心肌缺血而導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其又分為有痛性心肌梗死和無痛性心肌梗死[1]。無痛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較為隱匿,不容易確診,從而耽誤治療。急診護理在救治無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為了分析探究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急診護理方法,本文特地選取了在2015年11月2018年5月至我院所收治的無痛性和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各35例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了在2015年11月2018年5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無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各36例,分為有痛組和無痛組兩組。其中,無痛組患者包括21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年齡在42歲至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2±7.1)歲。此外,無痛組患者中有吸煙歷史的患者13例,冠心病史15例,高血壓者18例,糖尿病史17例,6例超重者。有痛組患者包括男患者22例,女患者14例,年齡在44歲至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2±6.2)歲.此外,有痛組患者中有吸煙歷史的患者11例,冠心病史10例,高血壓者13例,糖尿病史12例,5例超重者。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梗死部位、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
本次研究的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在入院之后,可用鼻導管或面罩給患者早期吸氧,以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狀態。在患者吸氧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勤于檢查患者的吸氧通道,保證吸氧的通暢有效。經過醫療診斷,確診患者為心肌梗死以后,要在確診早期給予患者硝酸甘油,時刻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特征,準備好相關的急救藥物和設備,尤其是做好溶栓準備。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溶栓療法,在患者發病的6個小時之內使用該方法可以發揮該法的最佳效果。此外,要做好患者的心電監護,患者的心率失常經常在心肌梗死48小時后才發生。由于該病患者的猝死現象經常在夜間發生,因此要加強醫護人員的夜間巡視。囑托病人不要做強烈運動,要絕對臥床休息,從而降低身體對氧氣的消耗。
患者在了解自己患病之后,肯定會不受控制的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又會影響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此,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疏導,緩解其焦慮恐懼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調整其心理狀態,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入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其恐懼感會更甚。這需要醫護人員去主動的和患者溝通交流,聽他們的傾訴,安慰關心他們,緩解他們恐懼的情緒。
無痛組患者和有痛組患者皆有胸悶、惡心、嘔吐、心悸等癥狀表現,但是與有痛組的心前區明顯疼痛相比,無痛組患者無明顯疼痛感覺,只表現為左肩或上腹部隱痛。
無痛組患者和有痛組患者的梗阻部位具體結果見下表1。

表1 兩組梗阻部位情況(n)
無痛組患者的心率失常、心里衰竭、休克均高于有痛組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無痛組患者的猝死情況要高于有痛組,但是兩組相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于老年人身上,由于該疾病具備臨床癥狀表現隱匿、無明顯心前區疼痛表現的臨床特點,使得該疾病不易被發現,自然也不會采取什么預防措施[3-5]。高齡患者在因休克等原因入院后,因為意識模糊不能清晰的描述其病情或不能敏感的感覺到疼痛癥狀,從而導致醫護人員忽視了患者可能患有無痛性心肌梗死。因此采取有效的急診護理干預,盡早診斷,盡早處理,對確保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無痛性心機梗死由于具備臨床癥狀表現隱匿的臨床特點,使得其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高于有痛性心機梗死。因此,醫護人員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對無痛性心肌梗死的認識,針對性的開展對患者的急診護理,協助醫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