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瑜
(張家港市中醫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3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臨床選擇常規護理模式以及協同護理模式,分析協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最終護理效果確切,現將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9例患者。參照組:男11例,女8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60歲,平均年齡(75.32±4.53)歲。實驗組:男10例,女9例,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61歲,平均年齡(76.05±6.32)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均滿足(P>0.05),可對比分析。
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協同護理模式,本文的對協同護理模式進行重點論述。(1)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其實際教育需求。(2)在對患者的基本情況充分掌握之后,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定護理方案,將護理方案分為兩個部分,即近期方案、遠期方案[1]。(3)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齡等因素選擇適合對其開展的護理方式,在平時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注意語氣神態、多傾聽患者表達中的細節,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以此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教育方式可采用三種,即①針對于理解能力較好、聽力良好的患者采用面對面的聽覺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使用語言宣教;②對于理解能力稍差的患者,結合圖片、視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③針對病癥輕、體力強的患者,護理人員可指導其按摩手法[2]。(4)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與患者、家屬共同完成教育計劃,患者之間互相監督血糖控制情況,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飯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紅蛋白。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中,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9.0完成38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數據分析,護理滿意度選擇x2檢驗,以(%)形式表示;血糖指標選擇t檢驗,以(±s)形式表示,P<0.05為在統計學意義上存在差異。
參照組患者與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分別為(1 0.0 2±2.5 9)m m o l/L、(7.5 1±2.3 4)m m o l/L,t=3.1344,P=0.0034;參照組患者與實驗組患者飯后2小時血糖分別為(9.23±2.35)mmol/L、(6.97±2.96)mmol/L,t=2.6065,P=0.0132;參照組患者與實驗組患者糖化紅蛋白分別為(9.11±3.28)%、(6.49±1.83)%,t=3.0406,P=0.0044。實驗組的血糖指標在統計學上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分析價值(P<0.05)。
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3.68%,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實驗組護理滿意度在統計學上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分析價值(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和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糖尿病患者數量逐年上升,老年人在患病群體中占比重較大,且該病具有病程長、影響因素多等特點,在長期的治療中,老年人很難按照正確的方式服藥,在生活和運動方面也都存在不合理現象。而護理工作作為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中的重要環節,其有效性對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常規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更多的是配合醫生機械的完成患者的康復工作,在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中可以證明,常規的護理模式并不能夠對患者的康復起到很好的協助作用。而協同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將護理人員、病人、家屬、病友之間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團體,以護理責任為基礎,充分調動病人、病友、家屬的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中,更具有針對性,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出符合其血糖控制的計劃,能夠提升護理工作的有效性[4]。本實驗中,對實驗組患者采用協同護理方式,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別為(7.51±2.34)mmol/L;實驗組患者飯后2小時血糖別為(6.97±2.96)mmol/L;實驗組患者糖化紅蛋白別為(6.49±1.83)%,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各項數值均較參照組更優。
王麗君[5]等人的研究認為,協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與本研究結論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空腹血糖、飯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紅蛋白在統計學上均明顯優于參照組,表明協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確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應用協同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對糖尿病患者開展護理工作,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滿意度,進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飯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紅蛋白情況,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