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娟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江陰 214400)
【關鍵字】優質護理;老年患者;腦梗死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以及社會結構的快速改變,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近年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由于腦梗塞發病急驟,常因不及時或不恰當的救助導致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疾病預后造成了巨大影響,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有研究顯示,通過一定的護理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疾病的復發,減少藥物使用量,最大程度地發揮藥物的療效,同時可降低腦梗塞的發病風險[2]。本次研究對比分析對腦梗塞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腦梗塞患者96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48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齡(76.5±3.5)歲,體重指數(23.47±1.67)kg/m2,對照組患者男35例,女13例,平均年齡(75.8±3.2)歲,體重指數(24.12±1.04)kg/m2,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患者年齡≥60歲;②患者經診斷均符合《2016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指南》,且具有確切影像學診斷證據;③患者同意并自愿接受相應護理方式;④排除合并有心、肺、肝等重要臟器嚴重病變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并加以腦血管藥物輔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包括:
1.3.1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由院方護士緊隨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包括腦梗塞防治知識手冊的發放、健康需求調查問卷的開展。同時對患者、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進行調查評估(包括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個體化教育,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
1.3.2 心理護理
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腦梗塞患者情緒得以穩定,心胸舒暢,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緊張、焦慮、恐懼、急躁等負面精神因素的產生,以免誘發腦梗塞的再次發作。對患者進行耐心教導,在思想上疏導患者,使其了解腦梗塞的發病機理、病理機制、病理生理;熟悉腦梗塞的臨床表現、診斷、并發癥、預后、發展和防治,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堅定信心,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的身心環境。
1.3.3 飲食指導
以低鈉、低脂、低熱量的清淡食物為主,同時按需補充補充鈣、鉀、鋅等微量元素為原則,保持少食多餐,多食新鮮果蔬,以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便秘引起血壓升高,加重腦血管負擔,進而誘發腦梗塞甚至發生猝死。同時告知患者定時排便,多食香蕉等新鮮水果、芹菜等粗纖維的食物,多做腹部逆時針按摩以增加腸道蠕動活力,必要時可口服緩瀉劑或進行低壓灌腸促進排便。
1.3.4 藥物指導
腦梗塞患者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進行大量藥物治療,醫護人員應對患者在藥物的作用機制、用法用量、常見的不良反應進行詳細的講解,要求患者必須按照醫囑進行用藥治療,不可擅自改變治療方案,同時應尊重、理解、體諒患者,讓患者認識到堅持服藥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的醫療依從性。腦梗塞患者是終身性疾病,應在治療過程中堅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使醫師和患者及家屬全面了解疾病的發展和改善情況,從而達到全面正確對患者進行治療的目的。
1.3.5 運動指導
適量運動可促進疾病的恢復,因此每天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必要的體育鍛煉,以規律化為原則,循序漸進,以輕體力有氧運動為主,避免過度運動和競爭性運動,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
1.3.6 出院指導
對出院患者進行定期復查、隨時指導、建立患者的實時檔案,患者出院后應定期進行電話追蹤訪問,關注患者的身體恢復狀況,提醒患者應規律化飲食、運動和作息。
對2組患者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其中NIHSS評分分值為0-24分,Barthel指數評分為0-100分,護理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各項評分分值與對應的神經損傷程度、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呈正比。
應用SPSS21.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一般資料中患者情況及觀察指標采用均數±標準差(x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綜合護理后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均優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分) Barthel指數(分) 護理滿意度(分)觀察組 48 13.25±3.21 70.21±9.84 92.16±4.57對照組 48 24.76±2.15 51.44±8.31 73.24±3.22 t值 20.640 10.096 23.447 P值 0.000 0.000 0.000
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由于多種原因致使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傷,致使血管發生狹窄和血栓的形成,進而加重血管狹窄,甚至完全閉塞,誘發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癥狀的發生[3]。臨床中,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腦梗塞的治療至關重要,而綜合全面的臨床護理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方面內容。其中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健康知識資料的發放及相關人士的言傳身教來普及疾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及患者家屬對疾病得以認識,了解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腦梗塞的治療原理進行講解,說明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的措施[4]。腦梗塞患者需要長時間的療程接受治療,此期間心理負擔較重,容易喪失治療的信心,極易產生消極的抵觸心理,對術后預后影響嚴重。通過強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盡可能多的和患者溝通,隨時回答并解決患者存在疑慮,可有效的增加患者積極、向上的正面情緒,以保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而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保證患者快速恢復機體正常水平。藥物是控制腦梗塞病情進展的主要方式,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的使用情況可幫助患者有效的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保證自身機體的最佳狀態。通過飲食指導,可使患者清楚認識到健康的飲食可控制病情進展,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加以及時的出院指導、定期回訪,有效減少了患者存在的隱患,使患者得到及時的社會支持,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以促進其全面康復。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綜合護理后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均優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綜合護理能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從而使患者更清楚的了解自身條件和疾病進展,提高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有利于更好的配合治療,促進恢復。有效的心理護理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避免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產生負面情緒,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適合臨床推廣。